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3次观测站02时地面温度用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和前一天20时地面温度的和之半求得。在正常天气时,用这个公式求得的02时地面温度是比较接近实测值的。但是当冷锋、低槽等天气系统在白天移过测站,使测站日最低温度出现在08时以后时,用上述公式求取的02时地面温度,与实测相差较大。例如,高要站1988年3月16日,地面最低温度13.3℃,08时的地面最低温度为22.8℃,实测当日02时地面温度为24.0℃,前一天20时地面温度25.8℃。按《规  相似文献   

2.
《规范》107页规定:“三次站02时地面温度用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求得”。在正常情况下,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前一天20时至当日08时之间,用前面公式所求得02时地面温度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但有时地面最低温度则出现在08时至20时之间(多见于夜间是阴天而08时后转晴的天气及冷空气活动的大气),在这种情况下,用前面公式所  相似文献   

3.
一次曲管地温被误读1℃的判断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气象资料的收集过程中 ,仪器示度误读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有自记资料对比的气象要素 ,误读较容易及时发现 ;而地温误读则较难发现 ,要通过与前后几天相似天气特点的地温资料比较 ,误读才能发现。下面对一次曲管地温被误读 1℃的情况进行判断与分析。1 资 料南雄站 9月 1 6日地面温度和各层曲管地温资料 (表 1 )及前后几天的 2 0时地面温度和各层曲管地温资料 (表 2 )。表 1 南雄站 9月 16日地面温度和各层曲管地温资料 (℃ )2时 8时 14时 2 0时地面温度 2 1.5 2 5 .45 3 .12 7.4地面最高温度 5 6.85 6.35cm 2 5 .5 2 4.3 40 .13 1.810cm…  相似文献   

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 ,3次站 0 2时地面温度用 1 / 2 (当日地面最低温度 +前 1天 2 0时地面温度 )求得。一般情况下 ,该公式毫无疑问 ,但 0 8时观测后气温下降 ,用上述公式求算就会存在一定误差。一般来说 ,0 2时地温不会比 0 8时观测的地面最低值低。但在 0 8时观测后 ,测站若受强冷空气或强降水等降温因素的影响 ,温度会急剧下降 ,2 0时观测的最低值就会低于当日 0 8时的极值。也就是说 ,当地温最低值出现在 0 8时至 2 0时之间而不在 2 0时 (前 1日 )至 0 8时之间时 ,用该公式求算 0 2时地面温度值 ,与实际温度就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葛金山 《气象》1999,25(10):31-34
该文以全国各地国家基准气候站的一些实例同温度资料的依据,对三次观测气象站求取02时地面温度的计算方法(见《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07页)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经对比分析,得出了一种求取02时地面温度的新算法,大量实测数据证实,新算法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3次站02时地面温度用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前1天20时地面温度)求得.一般情况下,该公式毫无疑问,但08时观测后气温下降,用上述公式求算就会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7.
三次站由于夜间不守班,2时地面温度用公式法计算求取。规范规定:2时地面温度=1/2(当日地面最低温度 前一天20时地面温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通过计算求得的2时地温有时有些反常,特别是受系统冷空气影响时更为明显,冷空气越强,降温辐度越大,求得的地温越反常。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浅层地面温度对比观测资料,判断浅层地温传感器异常及失灵.  相似文献   

9.
对高州站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极端温度差异过大的原因分析,得出地温场维护不当,是造成自动站地面温度偏离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自动站地温场日常维护的新措施,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气象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仪器示度被误读的情况时有发生口对有自记资料对比的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误读往往较容易及时发现,对没有自记资料对比的地温等要素,在误读5℃,10℃时尚易发现,但在误读1℃,2℃时则较难被发现,往往要通过与前后几天相似天气特点的地温资料相比较,误读才能被发现。下面对一次曲管地温表被误读1℃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1资料某站9月16日地面温度及各层曲管地温资料(表1),某站9月16日前后几天20时地面温度及各层曲管地温资料(表2)。表1某站9月16日地面温度及各层曲管地温资料(℃)2时8时14时20时地面温度21.525.4…  相似文献   

11.
利用库尔勒市气象局2003—2012年春、秋季最低地面温度、最低气温、云量、风速和海平面气压等气象要素资料,分析该地区的霜冻特征以及最低地面气温和其它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库尔勒市霜冻主要出现时段为10月、11月以及次年的3月;(2)最低气温与最低地面温度之差介于-3~8℃,其中在3~5℃之间占总数的72.5%;(3)当08时海平面气压低于1015 hPa时,发生霜冻的概率仅为4.8%;气压超过1025 hPa时,出现霜冻的概率达84.7%;(4)通过最低气温、云量和风速建立的最低地面气温预报方程,分别对最低地面温度和霜冻做出预报,其中最低地面温度预报的准确率在70.7%~83.5%之间,霜冻预报的准确率为89.9%,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AHDM4.11程序投入业务使用以来,对地面气象测报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业务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软件.但是,AHDM4.11程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夜间不守班的3次观测站,在特殊情况下容易挑错日最低地面温度.规范规定3次观测站02时地面温度由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和当日最低地面温度平均而得;同时还规定用加权平均法求得的定时温度值不参加日极值的挑取.  相似文献   

13.
徐福兴 《气象》1990,16(7):18-18
地面观测规范在地温一章中规定:地面最低温度表于每日20时观测一次。夏季高温日子里,为防止地面最低温度表失效,应在早上温度上升后观测一次,并记入观测薄08时栏,同时应收回室内。若遇雷雨天气,因可能有显著降温,应提前放回原处,以免漏测最低地温。又在规范107页无自记仪器项目中规定:2时地面温度用1/2(当日地面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南海区气象站2010年1、2和12月有冷空气影响和无冷空气影响的天气条件下,对地温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地温的日变化及垂直结构的日变化分析。结果发现:在冬季没有冷空气影响的各天气条件下,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均呈正弦曲线变化,只是振幅不同、位相不同、周期不同。浅层地温在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或雨天不呈正弦曲线变化。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和雨天,地温的日变化特征较相似。在各天气条件下80 cm以下土壤深度的地温日变化很小。在晴天或阴天的天气条件下,40 cm以下的深层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在雨天的情况下,清晨时段深层地温不再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是在80 cm土壤深度处有一个低值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铂、铜、热敏3种电阻传感器的遥测地温仪与台站现用玻璃地温表,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用不同安置方法进行大量的对比试验,探讨地面、草面、地中不同深度温度的最佳观测方法。得出:地面温度应用体积小棒状传感器的多点采样平均来代替单点一次采样;地中温度表用直埋式与套管式无大差异;草温为农业服务有重要意义等结论。为遥测地温的观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61—2010年德州市地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大气下垫面的地表面温度及深层地温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10年德州市0 cm地面温度,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4,0 cm和80 cm地温;1980—2010年160 cm和320 cm地温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探讨了德州市地面及各深层地温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温度及各深层地温均有增温趋势,明显增温主要出现在冬季,夏季多为降温。地面最低温度增温最显著,倾向率为0.47℃/10 a,冬季倾向率最大为0.74℃/10 a;地面最高温度增温最不显著,倾向率为0.15℃/10 a。0 cm地面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27℃/10 a,夏季降温为-0.04℃/10 a,冬季升温明显为0.51℃/10 a。40 cm和80 cm地温变化倾向率基本一致,明显小于地面温度升温幅度,也小于160 cm和320cm地温升温幅度。  相似文献   

17.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3种不同植被覆盖下浅层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地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地温呈现波动的下降过程,梭梭地温降幅达8.1℃,为最大。晴天时,梭梭、苜蓿、麻黄的地温日变化为标准的波形,变化过程明显。而多云天气时的地温白天上升幅度小,甚至下降,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晴天。地温的昼夜变化过程差异明显,白天地温均值高于夜间。此外降水、灌溉使得地温下降,在随后的1~2d后逐步回升,而苜蓿的收割导致地温日变化更加明显。天气状况、降水、灌溉等可以造成地温峰值位相提前或滞后,但谷值的位相却相对稳定在08时前后。  相似文献   

18.
在对库尔勒-鄯善沿线极端最低地温和最大冻土深度对比分析基础上,应用极值分布原理和谢赫特尔公式预测库尔勒-鄯善沿线今后50年、100年一遇极端最低地温和最大冻土深度及各深层地温.从中发现了最冷月40cm地温与最大冻土深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这对于输油管道的埋深等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3种不同植被覆盖下浅层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地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地温呈现波动的下降过程,梭梭地温降幅达8.1℃,为最大.晴天时,梭梭、苜蓿、麻黄的地温日变化为标准的波形,变化过程明显.而多云天气时的地温白天上升幅度小,甚至下降.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晴天.地温的昼夜变化过程差异明显,白天地温均值高于夜间.此外降水、灌溉使得地温下降,在随后的1~2d后逐步回升,而苜蓿的收割导致地温日变化更加明显.天气状况、降水、灌溉等可以造成地温峰值位相提前或滞后,但谷值的位相却相对稳定在08时前后.  相似文献   

20.
规范第十六章,三次观测站2时温度(气温、地面温度)在无自记仪器,用1/2[当日最低气温(地面温度) 前一天20时气温(地面温度)]求得。通过实际工作中发现有冷空气活动降温时,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被破坏,这时用当日温度或地面温度最低值进行计算2时气温或地面温度记录有失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