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分析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及各年代间的差异,了解本地在全球气侯变化过程中相应的变化特征,以便于更好地为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2.
3.
4.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逐月、季和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RAP),以此研究了江苏降水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全省平均降水量1、3、6月有显著的增多趋势,而4、9两月有显著的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南部增多,而北部减少;春季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减少,夏季降水量主要是南部增多,北部减少,秋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冬季全省降水量增多。4个年代年RAP符号变化,在江苏南部呈“--++”型,北部为“++--”型,中部则呈“+--+”、“+-+-”等过渡型。春季则在北方呈“-+-+”型,中部呈“+--+”型,南部呈“+---”型,徐州和盐城地区主要为“++-+”型。夏季RAP符号,主要分布型由北到南依次为“++--”、“+-+-”、“+--+”、“-+-+”和“--++”。秋季RAP符号全省绝大多数台站为“+-+-”型。冬季RAP符号在东部和南部大片地区为“-+-+”型,而西部则主要为“-+++”、“--++”、“-+-+”和“---+”型混杂。 相似文献
5.
上海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及年代际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上海1873—2001年的冬、夏季平均温度和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计算两者之间的同期和超前相关以及滑动相关系数,讨论了上海冬(夏)季温度与太平洋海温场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差异。结果发现,上海冬(夏)季温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增暖的趋势,而且与太平洋海温场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区域的相关关系差异显著,这种相关关系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用统计方法做短期气候预测产生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用太平洋海温场进行统计预报的过程中,适当考虑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相关差异,将有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减少统计预测方法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一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40年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差异 总被引:39,自引:13,他引:39
利用全国119(154)站1961-200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最近公布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近40a来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a气温极端冷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极端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现为气温变暖,与全球变暖一致,北方地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最大;比较了1961-1975年和1976-2000年2个子时段各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第一时段表现为气温变冷趋势,第二时段为气温变暖趋势。全国年降水量、中等雨日指数(R75%)、强降水日指数(R95%)和强降水比率指数(R95%tot)的整体线性变化为上升趋势,前2个指数地理差异明显,后2个指数地理差异不明显。在上述2个时段中,第二时段较第一时段的年雨日数减少,但强降水日数和平均降水强度增大,且极端降水正线性变化趋势范围比第一时段也增大。 相似文献
8.
选择2008年昌吉新老两站址一年的气温、气压、降水量日值的366个对比观测数值(降水量214个数值),使用U和F检验对两地迁站前后日资料的均值和方差进行检验,发现最低、最高、平均气压和最低气温资料在0.05的显著水平下,由于迁站使前后资料的平均值出现比较显著的差异;方差除了降水量序列外,其他要素均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将各要素的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交叉对比,发现新旧站气压数据之间的变化频率和浮动都比较一致,标准化曲线基本重合,而气温数据尤其是最低气温,两站标准化曲线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累积距平处理,发现新老站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只是新站序列图形的变化浮动较老站略大。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近40年日平均气温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国129站日平均气温资料,从偏态系数、峰度系数入手分析了日平均气温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近40年中国各季日平均气温的均值分布大致呈南高北低,夏季日平均气温的日际变化最小,四季日平均气温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地理差异明显。1961~1975年时段至1976~2000年时段,夏季、春季日平均气温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范围明显加大,冬季不服从正态分布范围,北部加大,南部减小,秋季与冬季大致相反;在夏、春、秋季日平均气温方差的变化对日平均气温概率分布的影响是主要的,均值变化的影响次之,冬季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流域均值的变化对概率分布影响是主要的,方差变化影响次之,其他地区相反。 相似文献
11.
对2001--2005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进行了划分。确定的梅雨参数包括梅雨集中期、梅雨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入梅日期和出梅日期等。然后对1885--2005年共121a的长江中下游5站逐年的梅雨参数进行时间演变分析。从各梅雨参数趋势变化上可估计,在未来10a里,梅雨量仍将偏多,梅雨长度将偏长,入梅日期将偏早,出梅日期也将偏早。对梅雨参数进行Morlet小波分析得出,从1980s开始,入梅日期和出梅日期都出现明显的2~3a和6a的年际振荡周期;入梅日期还出现明显的12a左右的年代周期,出梅日期出现了16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进入1990s后,梅雨长度出现了8a的年际周期,梅雨量则出现明显的4a和8a的年际周期以及一个近16a的年代际周期。 相似文献
12.
13.
用河南省117个站1971~2000年整编资料和1961~1990年整编资料做比较,分析了河南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冬、春、秋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夏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四季和年日照时数普遍偏少. 相似文献
14.
15.
本月,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降水适时,阳光充足,有利于北方冬小麦分蘖生长、南方油菜移栽和华南地区的晚稻收获。 天气概况 本月除内蒙古中东部、吉林中部、新疆伊犁地区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4℃ 相似文献
16.
河南光、温、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河南省117个站1971-2000年整编资料和1961-1990年整编资料做比较,分析了河南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冬,春,秋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降水量偏少;夏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四季和年日照时数普遍偏少。 相似文献
17.
完整的百年气温长序列是气候变化分析的基础,局地百年气温变化既有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利用1880—1937年、1952—2020年安徽芜湖站气温观测资料和1901—2020年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格点气温资料,首先对芜湖站气温观测资料进行检验和订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芜湖站1880—2020年月平均气温序列,并统计分析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差值和均一化订正进一步提高了芜湖站1880—1937年月平均气温观测数据质量。用1901—1937年、1953—2020年观测的月平均气温和1901—2020年CRU格点气温拟合的两套气温平均值插补,能够更好地反映芜湖站1938—1951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近140 a来,芜湖春、夏、冬季增温显著,春季气温增幅最明显,而秋季增温趋势不显著;各季节均存在冷暖交替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但近20 a增温有所停滞,且存在40~50 a、20~30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对广东省高要市气象站迁站前20a和迁站后5a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找出迁站前后观测资料序列差异较大的气象要素,分析其引起差异的原因。经对本站及邻站四会、德庆站同期相关资料序列进行了“t检验分析”,高要站资料序列差异性显著,而四会、德庆站的资料序列的差异性不显著,说明高要站迁移前与迁移后的资料序列的差异并非由气候变化引起,而新旧站的地理环境差异才是造成资料序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川东北地区大春季农业气候资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61~2008年川东北地区21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对大春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M ann-Kendall方法对各资源要素的突变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0℃初日呈提前趋势;≥20℃终日、≥22℃终日均呈推迟趋势;界限温度内积温随年际增加,降水随年际变化不大,日照时数随年际减少;各农业气候资源除日照外均没有发生较明显突变,86%的地区的日照时数在1980年左右发生了减少型突变。这些变化必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为更加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运用最小二乘法、非趋势波动分析(DFA)与小波变换三种方法对比分析许昌市1961—2012年52 a雷暴日时间序列的变化特性,揭示雷暴日的长程相关性及其内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许昌市52 a月雷暴日时间序列属于分形时间序列,存在内在的长程相关性,其雷暴日数每10 a减少1.6689天,雷暴日时间序列长程幂律相关的标度指数为0.8940,该幂律关系至少可持续17个月,并将2011年和2012年观测数据作为验证数据加以验证,结果与DFA分析结果一致;雷暴日时间序列具有2个显著的标度不变区域,存在一个突变点,反映了雷暴日系统具有复杂的物理作用机制;三种分析方法均得出许昌市雷暴日呈减少趋势的结论,最小二乘法虽然能定量计算出雷暴日每10 a的减少量,但年度尺度较大,精确度变低,而DFA和小波分析法的分析结果更加细致;但在定量描述雷暴日变化趋势上DFA法优于小波分析结果,而在分析雷暴日时序的细节分量和周期特性时小波分析更加清晰;DFA法可作为预测未来雷暴日发展趋势时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