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地区地面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云南地区的实测强震加速度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云南地区的地面水平、垂直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共选取云南地区加速度记录240条,进行了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统计,并把得到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更适合云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的加速度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印度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峰值地面水平加速度的一种衰减关系。资料源自印度强震台阵记录的5次地震中提取的66个峰值地面水平加速度。目前使用的分析方法是两步成层的回归模型,其衰减关系假设为:log(A)=-1.072+0.3903M-1.21log(X+e^0.5873M)式中,A为峰值地面加速度(g),M为城级,X为震源距。残差平方和为0.14。把这一衰减关系与其他的衰减关系进行了比较。与其它关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基岩场地水平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向建光  高东 《中国地震》1992,8(3):12-18
本文根据云南地区的实测强震加速度资料,采用二元一次回归统计法研究了云南地区的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文中选取云南地区的加速度记录131条,引用美国西部地区的加速度记录114条,分别对资料进行加速度衰减规律统计,然后把所得的结果与云南地区由烈度地震动参数换算而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较为适合云南地区特性的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 A_P=1291.07(?)~(0.5275M)(R 15)~(1.5785)  相似文献   

5.
6.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提出了近断层地面运动的衰减模型,对全球范围内6.0≤Mw≤7.6且震源深度均小于20km的636条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本文研究的近断层区域为断层距25km,利用此范围内的440条记录进行了近断层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研究。水平地震记录分为硬土和软土两种场地类型,竖向地震记录只考虑土层场地,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拟合分析,得到PGA随断层距和震源深度变化在不同震级处形成的衰减曲面,分析了近断层处水平、竖向的PGA以及竖向与水平PGA之比(V/H)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以及2008年8月30日凉山州会理县—攀枝花市间6·1级地震中获取的四川省境内的地震加速度记录数据,分析了有效峰值加速度(EPA)与加速度峰值(PGA)对比结果及加速度数据有效值与地震烈度的相关性。得出了有效峰值加速度(EPA)与烈度的相关性较之地震峰值加速度(PGA)与烈度的...  相似文献   

8.
9.
隔振沟对加速度衰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秀 《内陆地震》1989,3(1):56-59
云南白药厂建房时打桩和送桩所引起的地面振动对附近民房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为了解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我们在现场对其加速度进行了实测。用RDZ1—12—66型强震加速度仪分别对正常地形和设有隔振沟情况下的加速度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甘肃省强震动台站获取的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三次强余震记录资料,分别研究了在甘肃南部地区的地表自由场加速度衰减场,认为地震引起的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随震中距的衰减基本都遵从幂指数规律,衰减的形式基本相同,但是三次强余震的衰减指数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得到陇南地区的中强地震动衰减的普遍规律,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的方法,对山东地区近期地磁场中总强度F值及垂直分量Z值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得到了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近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在地震活动平静状态下其变化特征与地理纬度的改变密切相关,而与地理经度的改变关系不大;F值或Z值等值线的分布与地磁台分布状况有关,F值和Z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陈钦才 《华南地震》1992,12(4):53-59
对琼中地磁台台址及邻域10年来磁场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查明:a、台址位于海南岛区域磁场背景值变化转折处附近的弱磁性异常区中;b、台址磁场均匀,台址周围5km范围内磁场各要素的差值ΔF<80~(nT)、ΔH<70~(nT)、ΔZ<-200~(nT);c、全岛21个测点的实测平均值减去本台观测值得ΔD=0′.0、ΔF=-120~(nT)、ΔH=-42~(nT)、Δ=-144~(nT);d、距台站100m以外的其他人为铁磁性干扰源对本台的观测值不明显。由此说明本台的地磁观测资料能真实反映当地磁场特征及其变化。本台可作观测海南岛区域磁场变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中国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冠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2000年完成的118个地磁测点 和39个地磁台的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以及IGRF2000,计算2000年中国地磁场冠谐模型(截断 阶数为8),以及2000~2005年中国地磁长期变化冠谐模型(截断阶数为6). 球冠极位于36 °N,104°E,球冠半角为30°. 中国地磁场冠谐模型能更好地表示我国地磁场的时空变化 ,地磁场模型的均方偏差为:104.4 nT(X分量),103.3 nT(Y分量),123.9 nT(Z分量). 依据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的冠谐模型,分别绘制2000年中国地磁图(F,X,Y,Z)和异常磁场图(ΔF,ΔX,ΔY,ΔZ),以及2000~2005年地磁长期变化图(F,X,Y,Z). 指出改善地磁场模型边界效应 的途径,并对如何布设地磁复测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转换函数方法计算自理了乌鲁木齐台1990年1月~1997年12月地磁短周期T为9~200min的复转换函数A、B之模A、B、总方差σz以及帕金森矢量,并对其 在乌鲁木齐地区250km范围内15次4.0~5.7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σz值在震前均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5.
全国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与强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绍晋  龙晓帆 《地震》1999,19(3):239-244
通过采用陈培善等深入研究地震震源谱特征得到的地震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地震矩Mo与环境剪应力值的关系,测算地震剪切应力强度值fo的方法,以及由中小地震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估算fo的方法,对1993年至1998年1月发生在全国(包括台湾地区)mb≥3.8,MS ≤5.9 地震计算得到地震震源处的相对剪切应力强度fo值,并确定出环境剪应力场高值分布区,对高剪应力值分布区与主要活动断裂、强震活动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全国未来1~3年强震危险区及其危险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赵金瑞 《地震学报》1981,3(2):126-134
本文通过对两期二等三角网测量结果的计算,分析了沂沭裂谷附近-鲁中鲁南的应变状态,力学性质和最近二十年来地壳的水平运动.结果是:(1)该区水平应变场的平均参数为:主压应变轴是 N51E;最大剪应变的方向为 N6E 和 N84W;从而得出该区应变场的力学模型;(2)该区地壳水平形变的特征是:以灌云-临沂-曲阜为转换带的典型左旋图象.从而讨论了鲁中、南未来可能发震的危险部位.  相似文献   

17.
苏鲁交界至南黄海地区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震记录的初至波符号使用格点尝试法处理了苏鲁交界至南黄海地震重点监视区及其分区1969-1991年8月逐时段滑动小震综合震源机制解,研究了该区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该区应力场总体特征与华北大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但稳定性较差,可能存在一定的垂向作用.该区中强地震多发生在综合机制解P、T轴仰角增大时段,震前多表现为矛盾符号比高值异常.这一现象对今后该区中强地震预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中,高阶球谐系数比低阶系数小得多,所以高阶项对主磁场的贡献常被忽略不计. 但是,高阶项对主磁场的长期变化却有重大影响. 本文根据第八代IGRF模型,分析了IGRF 1945~1955中高阶球谐系数的异常特征对长期变化的影响,然后用修正IGRF模型估计并改正了这些影响. IGRF高阶项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大,所以高阶系数的误差对深部磁场位形和磁场能量的计算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核幔界面流动状态的推断和地核半径的地磁估计有更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磁场的漂移运动和强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在修正了Briggs提出的移动变形图案相关分析法基础上,对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及6个行星尺度磁异常区的漂移特性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00-2000年期间,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0.15°/a的平均速度向西漂移,强度累计增长了29%;6个行星尺度异常区的西漂运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漂移最快的是赤道附近的非洲异常,平均西漂速度为0.26°/a,其次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异常(0.23°/a),最慢的是欧亚异常(0.09°/a).除西漂外,大多数异常区还有较小的北向漂移.在1940-1955年期间北半球的欧亚、北美和北大西洋3个异常区以及赤道地区的非洲异常几乎同时由西漂或西南漂转为西北向漂移;紧接着,南半球的南大西洋和澳大利亚两个异常区的漂移特征也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漂移明显减慢,而不是漂移方向的转折.在6个异常区中,澳大利亚、南大西洋、非洲和欧亚4个异常区的强度有明显增加,而北美和北大西洋两个异常区的强度则显示了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85-1997年中国地磁场长期变化的正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中国地区20个地磁台,日本地区3个地磁台的基本数据,使用自然正交分量方法(简称NOC方法)求得1985-199年中国地区地磁场三分量(X ,Y,Z)的自然正交分量的时间函数,即地磁场时间变化的正交模型. 对阶数从1-9的正交分量进行了试验计算,并计算出这23个地磁台分量的均方根偏差(RMS)值. 以1995年为例 ,取kNOC=1-3,将23个地磁台的正交模型值绘出了平面等值线图. 结果显示X , Y,Z长期变化速度的等值线非常平滑,分布均匀,且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这反映了主磁场的长期变化规律,而其中长期变化速率比较大的地区,反映地磁场的局部特征和有关的地球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