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样品于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采集于珠江口水域。从珠江口水域鉴定出26种赤潮生物,分析了赤潮生物的季节更替现象,讨论赤潮生物与温度、盐度、营养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海大鹏湾海洋卡盾藻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根据1991年2-3月,大鹏湾盐田水域的理化、水文、气象、海况的动态变化和大鹏湾底泥中发现海洋卡盾藻孢囊的事实,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了1991年3月20-21日发生在大鹏湾盐田水域的海洋卡盾藻赤潮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结果认为,此次赤潮应从3月7-10日的水温急升而引发的孢囊一齐萌芽开始,此后在东南风引起的表层风海流作用下,营养细胞逐渐在湾西北部的盐田水域聚集,而16-19日水 营养盐和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3.
浙江马鞍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年5月和11月在马鞍列岛附近海域进行两次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36属。春季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6.4×104个/m3,最高达208.6×104个/m3,优势种为夜光藻和角藻;秋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7440.4×104个/m3,最高达20761.2×104个/m3,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其丰度已达到赤潮发生的临界状态。由富营养化综合指数分析表明,5月该水域未处于富营养化,而11月则完全处于富营养化状况。该水域春秋两季均存在多种赤潮生物。  相似文献   

4.
象山港水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2002年6—7月对象山港进行生态调查的资料,报道了象山港水域目前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4个门25属43种)和分布特征及赤潮生物的分布现状,并与1988年同期资料进行比较,认为象山港浮游植物数量在增加,赤潮发生的时间和赤潮种类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象山港赤潮多发生在春末夏初;赤潮生物的变化:硅藻类-甲藻类-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5.
由于近海水域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 ,赤潮生物常常侵袭到海水养殖池塘中 ,给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根据多次处理海水养殖池塘受赤潮生物危害的经验 ,对赤潮的认识、常用赤潮治理药物的使用、赤潮生物大量形成后的处理方法作一些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于1992年9-12月,使用中尺度围隔装置(1.7m^3)研究扰动的水体对赤潮浮游植物种类演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富营养化的围隔水体进行扰动可以改变水体中赤潮生物的演替次序,即甲藻和鞭行藻往往出现在硅藻赤潮之后,本文从另一方面证明,富营养下的相对稳定水体有助于鞭毛藻类赤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赤潮对浙江近海养殖业危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导了浙江北部海域赤潮发生时对海湾扇贝、皱纹盘鲍幼体和养殖幼贝毒害的观察结果,证明赤潮毒素是赤潮杀死养殖生物的重要原因。文章还根据已有文献综合讨论了该水域有利于发生赤潮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沈Hong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T001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连年爆发覆盖面积广、持续时间长的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最高密度达107 cells/mL)(Zhou,2001),在某些区域,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赤潮(最高密度达105cells/mL)也伴随发生(周名江等,2003)。2005年还发生了大面积的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孙军等,2006)。作者针对赤潮危害的形成机制和进一步了解大规模赤潮的发生对整个海洋生态的影响展开了系列研究。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的一种小型甲壳生物,多生活于近岸水域,为广温…  相似文献   

10.
从长江口1990年6月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可见,由于潮汐的作用,观测水域各营养盐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周日波动特征,其中,NO3-N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幅度可达1倍以上。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NO3-N,PO4-P和SiO3-Si值都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PO4-P达3倍上;N/P值则急剧上升,峰值为450。随着赤潮肖亡,NO3-N,NO2-N和SiO3-Si浓度很快恢复正常,N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1月底和12月19 ̄25日对同年11月中我晨至12月底发生于广东饶平 和枯林湾及南澳岛周围海域的大规模赤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危害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此次赤潮的原因生物是棕囊藻Phaeocystis pouchetii。这种赤潮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游泳单细胞和群体胶质囊2个生活阶段。游泳单细胞为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6.0 ̄7.2μm,有2根不等长的鞭毛和1根定鞭丝。嫩体胶质囊为球形或近球  相似文献   

12.
珠海桂山岛米氏裸甲藻赤潮对鱼鳃损伤的病理学组织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年3~4月广东沿海及香港海域爆发了大规模的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赤潮.此次赤潮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给广东省及香港的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粤港两地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5亿元,其中广东省近5000万元(羊城晚报,1998年4月25日).为了研究此次赤潮发生过程中赤潮生物变化趋势及赤潮引起大量死鱼的原因,笔者对发生赤潮的珠海桂山岛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同时对赤潮发生水域养殖鱼类鳃组织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为进一步研究此类赤潮的成因、消长及防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于1992年4-9月进行粘土矿的絮凝赤潮生物(微型原甲藻)的动力学研究;考察粘土种类、浓度、第二组分(PACS)和PH等因素对絮凝速率的影响,建立粘土矿物絮凝赤潮生物的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提出提高絮凝速率的方法和途径。结果表明,高岭土体系絮凝速率大于蒙脱土体系,其速率方程可用双分子反应来描述。其中,速率常数随絮凝过程发生变化;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和作用半径是控制和影响絮凝  相似文献   

14.
对1990年3月30日-5月5日广东大鹏湾盐田水域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insig-moidesBohm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反曲原甲藻数量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点。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反曲原甲藻数量变化的环境因子,表层主要是亚硝酸氮,而底层仅与盐度相关。4月20日盐田水域发生赤潮,经水样分析,发现表层水体中反由原甲藻数量很高(大于300个·ml(-1)),占浮游植物数量的86%以上。由此说明,反曲原甲藻是此次赤潮的原因种之一。本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所确认,并作了形态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15.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沉积物捕捉器取样,研究了大亚湾海域2000年6~9月孢囊(Cyst)种群动态,同时 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期间(8~9月)该海域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赤潮前一个月,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为2.05× 105cysts/(m2·d),丰度为50.22%, 该时期以有性生殖产生的静止期孢囊为主;在赤潮盛期的8,9月初,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达到 2.01 ×106cysts/(m2·d),丰度为96.97%,此时期的孢囊多为营养细胞所形成的暂时性孢囊; 赤潮结束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暂时性孢囊的形成达到高峰,平均日形成率为1.24×l07 cysts/( m2·d),丰度为99.53%。结果表明大亚湾丰富的孢囊是潜在的种源(Seed bed),2000年 的夏季、秋李持续高温(>25℃),台风减少及风力减弱等有利锥状斯氏藻的环境条件诱发孢 囊萌发,开始了该种类的赤潮。  相似文献   

16.
赤潮发生机理研究──海洋原甲藻的氮营养生理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于1991年1月-1991年12月,以不同浓度的硝态氮(20,60,200,600μmol/L)研究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及其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氮浓度为200和600μmol/L时,表现光合作用强,细胞生长快,指数生长期长,叶绿素含量高,提示了由原甲藻爆发引起的赤潮与海洋富营养化有直接关系,结果还表明,海洋原甲藻可以累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当外界氮源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时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 …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黄长江  董巧香 《海洋与湖沼》2000,31(3):233-238,T002
对1998年4月15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网箱养殖区的赤潮新鲜水样和福尔马林固定样品进行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此次赤潮共有7种原因生物,全部属于裸甲藻类,其中最占优种三宅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和优势种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螺旋螺沟藻(Gyrodinium spirale)的形态分类及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污损生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涛  严文侠 《台湾海峡》1999,18(3):325-331
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期间,在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距岸分别为15.7和71.7km、水深27和71km两处布设Z1和Z2两个浮标调查站,以研究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组成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对近岸的Z1站,各水层的污损生物均以无柄蔓足类、海葵和双壳类及多毛类等华南沿岸海区常见种类为主,其中网纹藤壶占绝对优势;而远岸的Z2站,则主要是有柄蔓足类和水螅,且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远远低于Z1站。  相似文献   

19.
收集2000—2018 年福建近岸海域224 次赤潮事件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 年福建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7.3%和6.1%。2015—2018 年相对于2000—2004、2005—2009、2010—2014 年赤潮年均发现数量和面积有明显下降。赤潮发现月份和空间特征明显,5—6 月为高发期;宁德、福州、平潭、厦门、泉州海域是赤潮高发区;4 个时间段比较宁德和厦门海域年均发现赤潮数量下降明显,平潭海域略微下降,泉州海域增加。由甲藻门生物引发的赤潮数量、面积和损失均最高,诱发赤潮的生物类群存在南北差异,有毒赤潮占总赤潮数量的14.3%。根据提出的赤潮等级划分标准,福建近岸海域以小型赤潮为主。建议在宁德至平潭近岸海域、泉州近岸海域加强赤潮立体化监测系统的建设,5—6 月为监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于1990年3月-1992年6月对中国南海大鹏湾盐田附近海域的夜光藻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夜光藻种群的出现期间一般为每年的1-6月,最早是1991年的12月,娄量高峰期为3-5月,种群密度的波动极为显著;调查期间共发生8次赤潮,且都发生在3月初至5月初;大鹏湾夜光藻赤潮的发生特点是,赤潮的发生和消失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