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胶南岩群重新厘定及朋河石组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胶南地区原划胶南群被肢解为三个地层系列:其一,下部晚太古代大山沟岩组、为黑云变粒岩、浅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岩石组成;其二,中部早元古代胶南岩群,包括下部变粒岩为特征的邱官庄岩组和上部片岩、变粒岩夹长石石英岩、大理岩为特征的于家岭岩组;其三,上部震旦纪朋河石组,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长石砂岩夹石英岩、变质砾岩和千枚岩等浅变质岩岩石组成。  相似文献   

2.
胶南地区原划胶南群被肢解为三个地层系列:其一,下部晚太古代大山沟岩组、为黑云变粒岩、浅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岩石组合;其二,中部早元古代胶南岩群,包括下部变粒岩为特征的邱官庄岩组和上部片岩、变粒岩夹长石石英岩、大理岩为特征的于家岭岩组;其三,上部震旦纪朋河石组,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长石砂岩夹石英岩、变质砾岩和千枚岩等浅变质岩岩石组合。  相似文献   

3.
一、地質情况簡介 1.地層——貴州的地層分布是比較全面的,最老的有元古代的下江系变質岩,最新的有零星分布的第三紀紅色礫岩和泥砂岩,但分布最广而比較發育的地層是整个古生代和下部中生代。震旦纪地層底部常有冰碛層和其他碎屑岩,上部为矽質灰岩及白云質灰岩,与下江系呈不整合接触。寒武紀底部为石牌頁岩,  相似文献   

4.
甘肃龙首山地区韩母山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龙首山地区的韩母山群包括下部的烧火筒沟组和上部的草大坂组。对于草大坂组的时代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其岩性主张置于寒武系,另一种观点是因其下部含冰碛砾岩主张置于震旦系。最近在金川黑沟一带的韩母山群的草大坂组中采到许多海百合茎、海绵骨针及瓶筐石化石,基本可以确定草大坂组是一个寒武纪—早奥陶世的地层单位,而非震旦纪地层。震旦纪的烧火筒沟组的冰碛砾岩沉积特征明显,区域上可与贺兰山一带的正目观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5.
震旦纪是扬子区的重要成矿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系列沉积矿床,如贵州的大塘坡锰矿、湖南民乐锰矿、江口锰矿、湘潭锰矿和贵州开阳磷矿、湘西磷矿、保康磷矿、荆襄磷矿等。对于这些矿床的成因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论述,但各家观点不尽一致。这些矿床基本上都分布在贝义西(长安)冰期的冰碛岩和南沱期冰碛岩之上。本文以此为基点展开对震旦纪沉积矿产的控矿、成矿因素的探讨。一、地层概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对青海以全吉群为代表的震旦纪地层是否有冰碛层存在、有几期等问题争论颇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所于今年七月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鸿允、劳秋元及全国震旦系协调小组阎立勋、陆宗斌等四同志,前赴现场会诊。同时参与工作的尚有青海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第五地质队及青海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地质五队等单位。通过现场研究否定了全吉群第一、第二岩组底部二个可疑冰碛层,认为它们分属于山前扁砾岩,海陆交替相以河流相为主的砾岩,而肯定了全吉群第六岩组的泥砾岩为冰碛层,命名为“红铁沟冰碛层”。这对我省震旦系的划分、对比,其地质意大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杨志华 《地质论评》1958,18(5):386-388
浙西的倒水坞层,王曰伦先生在所著“中国震旦纪冰碛层及其对地层划分的意义”一文中认为是震旦纪冰碛层。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的浙西地层表中,把它划入前震旦纪。根据作者最近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结果,也认为此层应属于震旦纪,但可能不是冰碛层。  相似文献   

8.
兰花嶺矿区所出露的地层大部份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仅于局部高山地带见有震旦纪钓鱼台统石英岩成不整合复盖于前震旦纪岩层之上,并见有3—4公尺厚的基底砾岩。厚层千枚岩多出露在矿区的东部,向西逐渐递变为千枚岩、,大理岩、角闪片岩互层岩石组,至矿区之西部则以厚层大理岩为主。震旦纪钓鱼台统石英岩  相似文献   

9.
《地质学报》1966,45(2)
一、区域地质 (一) 地层与岩石区内广布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及辉石麻粒岩,次为黑云母变粒岩、石榴石白粒岩、磁铁石英岩。在变质岩系之上较广泛的分布了混合岩化岩石及混合岩,沿断裂带还分布有动力变质及蚀变岩石。其中石榴石白粒岩可作为标志层。区内变质岩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南华纪冰碛岩特征与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南华纪—震旦纪地层研究,以及南华纪冰碛岩的沉积特征,包括粒度分析、砂岩的成分物源区判别,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的南华纪—震旦纪沉积序列。特别是砂岩的成分物源区判别使我们得出南华系冰碛岩和间冰期沉积物来源于从再旋回造山带到切割岛弧(被剥蚀岛弧)和过渡岛弧。通过成分物源区判别使我们认识到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寒武系基底之上再旋回造山带盖层性质,对恢复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原型盆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质论评》1951,16(1)
甲、地层:在区内仅见震旦纪和第四纪地层 (1.)震旦纪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六层:6.变质页岩层:以暗蓝灰色板状角页层为主夹片状石英岩及石灰岩层,厚度300——350公尺。5.矽质石灰岩层: 下部为黑灰色石英岩与棕色石英岩之互层。上部以石灰岩为主,厚度在801 公尺上下。4.黑色页岩层:以黑色页岩为主,夹石英岩多层,厚度约计0 50公尺。3.暗色石英岩层:以暗蓝灰色石英岩为主,中夹黑页岩,厚度 3 50——400公尺。2.黑色页岩砂岩:下级为黑色页岩,棕灰或蓝灰之石英砂岩及石灰岩之累层所成,上部以黑色员岩为主,共厚约 400公尺。1. 淡色石英岩层:以白色块状石英岩为主,以上各层均相连续,据其岩性及层次可与华北的下震旦纪各层相比较。 (2.)第四纪地层:自上而下为:3.黄土:为闪生黄土,富白砂质,分布沟谷一带。2.鄂博层:砾岩成角砾岩,砾石成为铁矿石,成为石灰岩,胶结物均为石灰质,不具层次,现露头已剩残余。厚度最大处不过三公尺。1.铁矿砾石堆积:仅见於试沟内,由铁矿崩解后就地堆积,中充黏土,尚未胶结,?  相似文献   

12.
皖南新元古代两次冰期事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新元古代的冰期事件一直是地质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中国在内 ,世界许多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普遍发育有一至两层冰碛岩 ,有的地区甚至可以见到三层冰碛岩 ,在冰碛岩之上往往有碳酸盐岩盖层 ( Cap Carbonate)。通过对皖南休宁新元古代冰碛岩的岩石地层学 ,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化学地层学的研究 ,证实了休宁新元古代地层存在两期冰川的记录 ,并通过与国内外同时代典型地层剖面的对比 ,认为休宁蓝田剖面的两层冰碛岩可能分别相当于 Sturtian冰期和 Marinoan冰期的沉积 ,其时代分别约为 710— 73 0 Ma,5 90— 60 0 Ma  相似文献   

13.
黎盛斯 《地质论评》1959,19(6):287-288
湖南省地质局衡阳专署第一地质队在祁东县西北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中找到了寒武奥陶纪化石群和震旦纪冰碛层,并在岩系下部发现了沉积变质铁矿层,为解决湘南及邻近地区“龙山系”的时代和分层问题提供了新资料。队里同志对上述变质岩系作出如下的初步  相似文献   

14.
龙首山地区的震旦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龙首山地区震旦纪地层的划分和分布情况。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和微古植物确定了其形成时代。认为龙首山地区震旦纪沉积建造经历了一种由造陆建造向造海建造的演化,地壳运动由活动向不活动的转化,反映在沉积建造序列上为陆源碳酸盐岩建造—冰碛岩建造、火山凝灰岩建造—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祝构造背景可能为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15.
为查明粒度和分选作用对沉积物REE配分的影响,Crichton等(1993)对比了怀俄明州东南部年龄为2.0Ga的Libby溪群的石英岩、泥质岩和冰碛岩的成分,发现它们的REE型式相似(LREE富集,负Eu异常),相互间的成分差异大多可用石英的稀释作用解释。除少数元素(Ca、Sr、Ni和Cr)之外,Libby溪群和休伦超群Gowganda组冰碛岩的基质化学成分(包括REE)与新太古代上陆壳平均成分  相似文献   

16.
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南区南华系—寒武系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古地磁成图及前人研究资料,针对构造-沉积事件等探讨盆地北缘南华纪—寒武纪成盆演化过程。研究区保存了完整的南华纪—寒武纪地层,其中塔东北缘以冰碛岩、碎屑岩(富含有机质)和碳酸盐岩为主,夹多层火山岩;塔西北缘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冰碛岩及火山岩夹层少。塔里木陆块从属于罗迪尼亚超大陆,其北缘邻近澳洲西缘,南华纪—震旦纪发生深度裂解。在它的东北缘和西北缘发育两支裂谷,形成厚层裂谷-被动边缘沉积。南华系—中奥陶统为盆地残留的较早的裂谷-被动陆缘盆地沉积,可划分为南华纪断陷期(超大陆裂解期)和震旦纪-中奥陶世沉降期(板块漂移期)。  相似文献   

17.
鞍山地区广泛分布着前震旦纪地层.多数人把这套变质岩系划分为鞍山群(太古代)和辽河群(元古代).鞍山群蕴藏着鞍山式铁矿,其研究程度较高.但前震旦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发展史和复杂的地质作用,因此对若干地质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分析鞍山群基底构造入手,对本区铁矿的赋存特点及找矿方向作初步讨论.一矿区地质概况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鞍山群,岩石组合为绿泥(绢云母)片岩(千枚岩)、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磁铁石英岩(鞍山式铁矿),元古界辽河群,岩石组合为变质火山岩、石英岩、绢云母千枚岩夹磁铁石英岩(灵山式铁矿).二者共同组成本区古老结晶基底,上覆震旦系、寒武系、第四系等.鞍山群、辽河群普遍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前者尤甚,致使原区域变质岩石多呈  相似文献   

18.
贵州震旦纪锰矿沉积相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贵州震旦纪沉积碳酸锰矿床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于下震旦统南沱冰碛砾岩以下的黑色炭质粘土岩和粉砂质粘土岩岩性段之底部,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远景意义。对此类矿床的特点及成因,虽有文讨论过,但对其成矿期沉积相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详细报导。笔者就震旦纪锰矿科研工作中所积累的一些实际资料,对沉积相特征和矿床成因作一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滦县地区包括滦县、滦南、抚宁、卢龙一带,是冀东前震旦纪铁矿的重要成矿区之一。本区铁矿属变粒岩~闪石型磁铁石英岩,该类铁矿多呈层状或似层状,规模较大,以大中型矿床为主。区内晚太古代滦县群(原称单塔子群)地层分布广泛,该群自下而上可分为五组:①架炮山组(Ar_2j):上部主要为角闪变粒岩,夹黑云变粒岩,石榴角闪变粒岩等;下部以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为主,夹黑云变粒岩、浅粒岩等薄层,偶见磁铁石英岩小透镜体。②阳山组(Ar_2):由含角闪黑云变粒岩、角闪变粒岩组成,夹斜长角闪岩、偶夹石榴  相似文献   

20.
一、分布及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南沱组冰碛岩在黄陵背斜地区分布广泛,于震旦纪地层出露地区多可见及,但其发育不甚稳定。以其沉积发育状况大致可以背斜西翼的黄家河至背斜东翼的牛坪的北西方向连线划分为二区:北线以南地区冰碛岩的沉积厚度稳定于60-110米间;以北地区突减到10米以下,以至尖灭。冰碛岩发育最厚的地方是在庙河一带,厚达110米。向东至秋千坪厚69.4米,到莲沱厚67.3米。向北,背斜西翼的黄家河一带厚度变化急剧,由60米减到3米。再北至两河口厚1-8米,水月寺厚0-1.3米,到北端的白果园厚0-3.4米,殷家坪附近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