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省城镇化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地市和县(市)为单元,对河南省的城镇化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地区、三门峡以及豫北的安阳、鹤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濮阳、南阳和黄海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另外,从县域单元看,区域内部差异也较为明显:如中原城市群内部又可以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圈层;一些重工业城市或资源型城市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一些平原地区的传统农业区县(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基于此,提出了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实施重点突破、兼顾均衡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分区推进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统一的城乡统筹指标体系基础上,分析了江苏全省13个地级市域自1990年以来城乡统筹的空间演变动态.经分析表明:(1)城乡统筹的演变具有阶段性,全省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呈现下降走势,但新世纪有所改善.(2)城乡统筹空间演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全省13个地级市域的城乡统筹度呈现一直上升、一直下降与起伏变化3种类型.(3)全省整体的城乡统筹空间布局从"L"型过渡到反"L"型,并逐步演化为当前的"哑铃"型空间格局.(4)区域政府的发展政策、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乡村内部经济的不断增长、外来投资的地区倾向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愈益成为区域城乡统筹空间变动的因子.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程度地域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ESDA-GIS的空间分析框架,利用甘肃省2007年87个县(市、区)的统计数据,对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格局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统计数据进行了概括性因子分析,随后对县域统筹发展水平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最后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局域空间自相关系数按县级行政单元进行聚类。结果表明:甘肃省域范围内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并具有增长极带动下的区域整体发展特点;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差异显著,在空间上体现出两极俱乐部趋同的集聚态势;各县级行政单元自身的政府调控水平和建设水平组合特征不均衡,各项指标非平行发展。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并且具有直观的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旅游资源单体数目和旅游接待人数作为空间错位的测度指标,构建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的测度模型,对河南省旅游空间错位的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旅游空间错位现象,其中,郑州、开封、濮阳、三门峡、信阳5城市存在正向错位现象,而其他13个城市表现出负向错位现象。根据旅游空间错位程度,可将18个地市分为高错位区域、中错位区域、低错位区域3种类型,并针对错位程度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状态评价与整合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河南省城乡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基于单指标、综合指标从时空2个维度评价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状态水平。结果显示:1从单指标时序特征看,河南省城乡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呈波动变化状态,近期呈现较好的下降趋势;从单指标空间特征看,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北部差别次之,南部差别较大。2从综合指标时序特征看,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5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各异,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综合指标空间特征方面,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与基础、经济、公共服务3个子系统的空间分异情况较为相似,而与社会、动态子系统的空间分异情况相差很大,总体呈现以中部、西北部、北部组成的高值区与南部、东南部组成低值区的分异状态。基于评价结果分析,从时空2个维度提出今后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整合推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城乡统筹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与乡村通过多要素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客观上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在系统分析城乡关系的基础上,以指标体系的形式和层次分析方法,分析江苏13个地级市域的城乡统筹分布特征:1)全省城乡统筹度自南向北递减;2)全省三大区域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呈“哑铃”状;3)全省13个市域城乡统筹度按各市域的经济实力排列,呈现“U”型变化规律;4)影响全省城乡统筹的因素集中表现为区域发展政策、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乡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外来投资的地区倾向、城乡居民对平等的追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差异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多年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其空间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不同区域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向、就业机会差异、发展程度的高低.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针对目前河南省城乡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河南省城乡和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差异都有扩大的趋势,乡村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中心城市,形成了局部的人口高赡养负担区和人口红利区.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局部空间的人口红利强化期,同时尽量减少高赡养负担空间范围、降低负担强度,是未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论述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由4个子系统构成,即经济统筹发展、社会统筹发展、人民生活统筹发展及设施环境统筹发展.在每个子系统精选的指标中,既要有反映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指标,又要有反映城乡发展差异的系数指标.以2020年为达标年,探讨了部分指标选择的原因及各指标的目标值,并设计出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的差异系数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推进的城镇化健康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其中城镇化协调发展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解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方面城镇化的协调推进。用TOPSIS法计算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镇化4个方面的优劣程度,之后评价各省辖市城镇化4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分析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以期对城镇化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统筹是中国当前针对城乡问题提出的美好愿景,其实现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因其区域研究方面独特优势成为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学科.总结了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经典理论、研究特点和新趋向,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特点;评析了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运用能值理论,评价河南省2005—2016年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和效率等。结果表明:(1)从能值投入来看,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78.42%)>可更新有机能值(10.25%)>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10.18%)>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1.14%),且内部结构存在差异和发展趋势不同。(2)从能值指标体系来看,能值购买率、能值收益率、环境负荷率等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农业过度依赖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农业产出效益不断提高,但正在远离生态可持续发展。(3)养殖业、种植业在农业能值产出中多年平均占比分别为74.46%,25.54%,其中畜牧业(73.10%)>粮食作物(14.00%)>经济作物(11.54%)>渔业(1.36%),且产出能值(棉花除外)均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反映着城市的实力,科学评价城市竞争力也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以河南省38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从经济发展与效益、社会与科教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评价了河南省城市的综合城市竞争力,并对河南省城市内部的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河南城市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嵩  孙才志  范斐 《地理科学》2018,38(3):342-350
建立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的共生演化Logistic模型,通过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对Logistic模型中的基本指数进行求解,进一步计算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共生系数,结果表明:天津和上海两市发展模式已摆脱资源索取模式,其海洋经济生态共生模式的探讨意义较小;其余沿海九省中,河北、江苏、广西和海南4省处于反向共生水平,辽宁和山东两省呈现并生模式,浙江和广东呈现出生态受益的偏利共生模式,福建则呈现出经济受害的偏利共生模式。根据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生态共生模式,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沿海省市今后的经济和生态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区域城乡关联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至今为止的城乡关联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4年的河南省各地区城乡关联性进行了评价,得出河南省的城乡关联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城乡关联程度可以分成4种类型,强关联型、较强关联型、一般关联型和较弱关联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地区的城乡关联演进机制表现不同,并表现出一定的经济空间结构形态.基于分析的结论,对不同水平的地区提出不同的城乡关联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是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甘肃省的特点,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完备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建立了该省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种方法对全省14个市、州的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将综合多种评价方法的结果作为最后评价值,较好地反映了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的现况.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和各指标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甘肃省各地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根据计算,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1.2978hm^2上升到2005年的1.7846hm^2,同期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735hm^2下降到0.4564hm^2,因而人均生态赤字从0.8242hm^2上升到1.3282hm^2.鉴于目前福建省的人均生态足迹远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而且生态赤字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因而可以断定目前福建省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福建省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BPEIR模型及特尔菲法,建立了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环境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5类指标共20个单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1993-2007年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3年以来为高速发展阶段,资源产出、资源综合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主要拉动因素;资源消耗水平多年徘徊不前.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共生理论的临京临沪地区跨界融合发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绍博  罗小龙  唐蜜  刘峻峰 《地理科学》2019,39(11):1681-1690
基于共生理论,以临京、临沪地区为例,利用Logistic共生函数对北京、上海与其周边城市共生关系进行识别,然后从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探讨区域共生关系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与北京相比,上海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度更高,两大都市与周边城市均呈现互惠共生和寄生2种共生关系。行政等级管理体制的不对等是制约临京、临沪地区跨界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两区域共生关系不同的重要原因。临京、临沪共生界面要素联系格局均呈现明显的“交通廊道”特征。与其它周边城市相比,交通廊道重要节点或沿线城市与北京或上海的要素流联系更强,协同共生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