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鲁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浅层地下水进行了高密度的样品采集、高精度的污染物组分测试及污染程度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在部分地区受到有机物污染,污染程度总体较低,个别地区出现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共13种,个别有机物含量高。浅层地下水污染区的分布及污染程度,与油田采油区位置及石油化工企业的分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山东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有机物污染并形成多个有机污染区,检出的有机污染物达29种之多,个别地区有机物含量超过地下水饮用限量标准,致使地下水质量恶化。该文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地下水污染物组分测试为手段,对山东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种类及污染程度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地下水安全性,保护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曲万隆  杨丽芝 《山东地质》2014,(4):90-94,99
以大量的地下水测试数据为基础,从污染源分布及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对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类型及污染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普遍受到有机物污染并形成多个典型有机污染区,有机物总检出率为35.5%,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达29种,单个样品检出的有机物种类最多达19种,部分有机物含量超过地下水饮用标准,致使地下水质量恶化。地下水污染区的分布及污染程度与污染源的种类和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山东段)南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淮河流域山东段南部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就该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就污染源、浅层地下水及表层土壤有机污染现状、河流对两侧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及污染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有机组分检出率较低,有机组分中仅有个别指标水质超标,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程度整体较轻。平面分布特征上,有机物检出点及污染严重点主要集中在城镇所在地及周边地区、河道两侧及工矿企业密集区;在垂向分布特征上,浅层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程度较深层地下水严重,随着深度的增加,污染程度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长江三角洲某地区3个城市(C市、W市、S市)浅层地下水的单环芳烃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区水样分析数据,总结出该地区单环芳烃的污染特点和分布特征,然后从研究区污染源分布、单环芳烃的挥发性、研究区降水以及包气带的防护性能等角度探讨了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该区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呈点状分布,污染范围不大;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相对较轻而地表水污染严重。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研究区工业企业分布、单环芳烃的挥发特性、降水以及研究区包气带防污性能密切相关。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和工业企业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有机污染物高浓度的检出点均分布在污染工厂附近,无明显污染源的地段,其浅层地下水水样无有机污染物检出;各检测单环芳烃组分的亨利常数均大于1.01×102Pa·m3·mol-1,所以挥发作用是其主要迁移机理,苯的柱试验表明,苯溶液浓度从1079.0μg/L降低至6.9μg/L仅需26天;研究区包气带为河湖三角洲沉积相的淤泥质粘土,粘粒含量大,粘土矿物含量也很高,富含有机质,其含量大都在1.0%以上,此类土壤具有高的吸附能力,阻滞了污染物向浅层地下水迁移;降雨时浅层地下水中单环芳烃检出率和检出浓度都较高。4种因素综合,使得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呈现污染程度轻、分布零散、污染分布范围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对汶泗河冲洪积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不同含水岩组无机组分指标进行了分析,表明浅层孔隙水和部分地区岩溶裂隙水无机组分含量大幅增高,深层孔隙水无机物含量则变化不大。在有机污染方面,浅层孔隙水有机物检出率26.8%,但含量很低,远未达到饮用水标准限值;岩溶裂隙水有机物检出率46.7%,检出率相对较高,局部地段有机物超标;深层孔隙水有机物基本未检出。该区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无机污染呈面状污染特征,且污染程度较重,而有机污染则呈现点状污染特征,且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现状,提出了地下水安全供水对策。  相似文献   

7.
马晓蕾  王静  黄迁辉 《地下水》2010,32(4):39-41
针对濮阳市地下水代表性样品,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及规范、技术要求,对该区地下水污染特征进行27项无机评价及37项有机污染项目定量分析评价,重点对有机污染污染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污染有机物25项为未污染,12项为轻污染,两项为中污染~严重污染。地下水中,浅层水中有机物检出数目较重深层及深层水中高,检出量大,油田采油区单环芳香烃类有机物含量高于其它地区;金堤河以北为城市区,纺织等轻工制造业较发达,1,2—二氯丙烷检出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8.
石油泄漏导致甲苯等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地下水,并且甲苯等石油类有机污染物对土壤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强、难以逆转等特点,污染治理难度大。因此,研究甲苯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中运移规律是治理的关键。该文以某污染场地为研究区,以甲苯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考虑了淋滤、吸附的影响,采用模型计算方法,分析了甲苯在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中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甲苯在土壤地下水中迁移过程中,淋滤作用对甲苯浓度变化影响显著;吸附影响下扩散作用及地下水位变化对甲苯迁移产生的影响均受到抑制。该文获得的甲苯在土壤地下水中迁移规律可为甲苯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贵阳观山湖区至白云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按水文地质条件将全区划分为12个地下水系统,并选择43组控制性水点分丰枯两季进行有机样品采集和测试,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检出、超标、分布及来源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参评的86组地下水样品中,有32组检出有机污染物;27种参评有机组分中,10种有机组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三氯甲烷检出25次,检出率29.07%,其余组分检出率均低于5%;仅有1,2二氯丙烷超标1次,超标率低;区内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检出浓度较低,超标率低,处于轻度污染阶段;12个系统中,有9个系统发现有机物污染物检出;检出点多分布于工矿企业的下游地段,排污河渠两侧;污染物多来源于中小型工矿企业,以污染物通过落水洞、天窗等进入含水层为主要污染途径;地下水系统排泄区的近源污染多发,危害程度大。针对上述污染特征,提出加强对中小企业污染源的集中管理,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某化工区及其周围地区(农业区)34个浅层地下水样点的水质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1项有机测试指标中检出16项,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有二氯甲烷、菲、荧蒽、芘、β-BHC和萘。在平面分布上,化工区内样点检出有机物的种类和项数均大于周围地区(农业区),说明该区有机污染程度与化工企业的分布密切相关;挥发性有机物二氯甲烷可通过大气干湿沉降作用污染浅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11.
刘晓丽  梁冰  薛强 《岩土力学》2004,25(2):207-210
运用多孔介质溶质运移理论及水力学原理,建立了土壤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释放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其模型进行了解析求解,运用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所建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土壤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释放的真实过程,准确地描述土壤固相释放时液相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规律,为准确预测和预报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扩散状况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防止二次污染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苗红  李峰  徐恒  眭素刚 《云南地质》2007,26(4):466-471
盆地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经济发达、工业密集区乡镇受污染较为严重,水质显著恶化,论述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提出改善与保护地下水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弱透水层中有机污染物(菲)的衰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高渗透压渗流试验装置模拟已被污染的浅层地下水越流通过弱透水层污染深层地下水的过程,研究了有机污染物(菲)通过饱和粘性土弱透水层时的自然衰减特征,以及非生物因子-配位体对于弱透水层中菲迁移转化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菲的衰减曲线明显分为三阶段:初期吸附截留显著期,中期微生物降解旺盛期,后期微生物降解稳定期;溶液中共存离子HCO 3-、Ca2+与菲形成络合物,SO42-参与菲的生物降解;溶液中主要配位体不同时,菲与阴、阳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同,以络合作用为主。渗透水中菲含量有99%以上被衰减,仅有极少量菲穿透弱透水层。  相似文献   

14.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is a well-known phenomenon, which occurs on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s in Izeh polje. The aims of this paper are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polje ecosystem, determination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ground water, and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Nitrate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e Izeh polje was predicted using a solute transport model. The nitrate concentration in groundwater in most parts of Izeh polje is greater than maximum concentration permissible for drinking water, i.e., 45 mg/l. The main source of nitrate in the eastern underground areas of Izeh city is the domestic sewage. Bacterial pollution of shallow ground water in Izeh polje is severe and widespread. About 45% of ground water samples in May and September 2001 have positive MPN coliforms. Infiltration of polluted surface waters and decrease of water table depth, have lead to bacterial pollution of 80% of ground water samples in January 2002. The northeast, south and southwest areas of Izeh polje have higher pollution potential rather than its middle parts. The aquifer vulnerability indices in the middle, east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polje are moderately lower as a result of decreased sediment size of the aquifer. The pollution in the polje depends on the amount and presence of pollutants. If they do exist, the possibility of pollution is considerable due to the coarseness of materials and shallow depth of groundwater table.  相似文献   

15.
矿山水土环境污染是采矿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我国矿山数量众多,水土污染比较普遍,尤以金属矿山最为严重,矿山水土污染防治是今后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基于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成果资料,对矿业活动不同阶段的水土污染风险以及不同矿山的水土污染类型、特征和污染物迁移演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矿业活动过程包括勘探、建矿、开采、洗选、冶炼等多个阶段,而水土污染风险贯穿于矿业活动全过程,不同阶段的污染风险不同;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水土污染物类型、特征因开采的矿产类型不同而不同,呈现出特征污染物与矿体母岩的高度相关性;矿山及其周边污染物的迁移作用受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矿山长期持续开采条件下矿山水土污染物存在累积效应,而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的污染物扩散表现出叠加效应。通过对某典型水土环境污染案例的分析研究,初步证实了上述推断。根据我国矿山水土环境污染多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建议今后开展矿山水土污染防治工作应区分不同类型矿山、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不同污染物特征、不同污染程度,采取分类施策、系统修复、标本兼治的对策,以实现矿山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