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IR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资料指示了所研究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为原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原油均为成熟原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上三叠统延长组长,油层组具有亲缘关系,反映了原油主要来源于长,油层组。这些研究结果为盆地的石油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安组原油成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岭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发现最早的油田之一,也是大陆河流相油气藏的典型代表,可是以往对马岭油田原油及其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很少,原油的成因更多的依靠于地质推测。本文对采集于马岭油田的21个原油和鄂尔多斯盆地14个烃源岩的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指示了原油形成于弱还原环境淡水湖相;原油的母质除了菌藻类外陆源高等植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原油均为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马岭油田原油的源岩为延长组烃源岩,特别是长7油层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并对其进行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的混源型,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为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油层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4.
马立元  尹航  陈纯芳  尹伟 《沉积学报》2015,33(2):416-425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中生界原油系统地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原油的族组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源。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油田中生界各油层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反映了这些油层组原油来自相同的油源。油源母质为混合型,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对烃类生成均有贡献,且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较大。原油形成于还原-弱还原条件下的淡水或微咸水湖泊沉积环境。原油的成熟度一致,均为成熟原油。原油主要来源于该区延长组长7底部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油与岩样抽提物的族组成分离与定量分析、饱和烃色谱色质、芳烃色谱色质等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分析了陇东地区延长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研究了原油的成因类型。研究表明,陇东地区延长组原油均为正常油,组分以饱和烃馏分为主;原油的母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的双重贡献;形成环境为淡水微咸水的水体环境、弱氧化还原的沉积环境;原油为成熟油,属于烃源岩生烃高峰时期的产物。根据C30重排藿烷的相对含量,可将原油划分为3类,第Ⅰ类原油C30重排藿烷含量最低,第Ⅱ类原油C30重排藿烷含量中等,第Ⅲ类原油C30重排藿烷含量最高。其中第Ⅰ类原油最多,来自于长7油页岩,该类原油分布广泛,白豹、西峰、合水、华庆以及姬塬地区均以该类原油为主;第Ⅱ、Ⅲ类原油样品较少,与暗色泥岩关系密切,零星分布于镇北以北,西峰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油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油源问题是制约该地区勘探进程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依据长9原油地球化学资料对原油成因进行了研究;针对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性导致难以评价两种烃源岩对长9油层组成藏贡献的问题,本文基于聚类分析理论,利用灵敏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计算、分析了长9原油与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间的相关性和类属关系,同时结合陇东地区地质特征探讨了长9原油成藏可能的运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长9原油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淡水湖泊环境,原油母质主要由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构成,原油已经成熟;长9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部分来自长9烃源岩;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沿北东-南西向运移。烃源岩较强的生排烃能力、良好的疏导体系和有利的砂体展布对长9石油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珊  朱玉双  张翠萍  苟永俊  周创飞 《地下水》2012,34(6):153-154,160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是近期才发现的新层系,对长7的认识还很匮乏,关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微观油水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认识仍是空白。以胡尖山油田安83区长7油藏为例,通过真实砂岩模型对长7储层进行了微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为油田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微观油水两相驱替类型主要为非均匀驱替,均匀驱替后的含油饱和度和水驱油效率高出非均匀驱替类型10%以上;两相驱替中的绕流是形成簇状束缚水和簇状残余油的主要原因;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驱替压力是影响微观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不同成因类型原油的三维全扫描荧光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对50个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的三维荧光特征进行了分析。原油样品代表了未熟—低熟至高成熟度范畴原油、淡水与咸水湖相、沼泽相成因原油、高蜡低硫与低蜡高硫油、常规油与重质油等类型。结果表明,分析原油三维荧光谱图及其定量参数有所差异。原油的荧光强度随芳烃含量增加而增加,沼泽相高蜡油荧光强度总体高于湖相原油;荧光强度随成熟度增加而降低、荧光主峰波长随成熟度增加而变短,反映芳烃总量与相对高分子量芳烃丰度具有降低趋势。稠油的荧光谱图不同于常规油,具有波长分布范围宽、主峰不明显等特征。成熟度、母源岩有机质类型与生源、次生改造等多种因素对原油的三维荧光特征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芳烃是原油的重要组分,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研究仍是薄弱环节。通过对塔河油田原油的系统采样和GC-MS分析,研究了原油中萘、菲和三芴系列等芳烃化合物组成特征并分析了其成因,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认为,烷基萘和芴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指示原油形成于海相还原环境,母质来源为菌藻类;甲基菲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显示原油成熟度较高;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这些研究成果为塔河油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数据,对我国同类型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原油有机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族群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油气成因复杂,采用多馏分、多组分化学成分分析及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途径,对该区海相、陆相油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英买力油田主要有两大类油组,分别是南部YM2井区的海相油(I类)和北部YM7井区的陆相油(Ⅱ类),各自具有典型的海相油与陆相油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油组内部仍有分异。将第二油组进一步分为两亚类,以中、古生界产层为主的正常黑油和重质油为一类(Ⅱa),以古近系为主的凝析油为另一类(Ⅱb)。两亚类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稍有差异,芳烃组成与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较之于Ⅱa原油,Ⅱb原油富含联苯系列与氧芴系列、不同类型芳烃系列中以低分子量同系物占绝对优势,其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更重,与相邻的羊塔克地区原油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表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前者可能为混源油,由位于库车坳陷中拜城凹陷提供两种陆相烃源岩。英买力地区陆相油并非以往确认的一种成因类型,可能至少由两套性质迥异的中生界烃源岩供烃。英买力地区第一类海相油(I类)尽管生物标志物特征相近,但分析原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具有显著差异,同样存在油气混源的可能。英买力地区海、陆相原油特征与成因的深入剖析,对于该区精细油源确认、油气成藏机制乃至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Ordos Basin is an important intra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 in western China for its abundant Mesozoic crude oil resources.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ianhuan Depressio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al area of this Basin, in which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Chang-3 are the main oil-bearing strata. Currently,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regarding oil source and oil migration in the area, and an assessment of oil accumulation patterns is thus challenging. In this paper, the oil source, migration direction, charging site and migration pathways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nalysis of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and hydrocarbon biomarkers. Oil source correlations show that the oils trapped in the Jurassic and Chang-3 reservoirs were derived from the Triassic Chang-7 source rocks. The Jurassic and Chang-3 crude oils both underwent distinct vertical migration from deep to shallow strata, indicating that the oils generated by Chang-7 source rocks may have migrated upward to the shallower Chang-3 and Jurassic strata under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s, to accumulate along the sand bodies of the ancient rivers and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The charging direction of the Jurassic and Chang-3 crude oils is primarily derived from Mubo, Chenhao, and Shangliyuan, which are located northeast of the southern Tianhuan Depression, with oils moving toward the west, southwest, and sou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integration of biomarker and nitrogen-bearing compound analyse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oil sourc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9油层组中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因而对长9油层组石油运移的认识对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古峰庄-王洼子地区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流体过剩压力的计算,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该地区长9油藏形成时的油气运移的动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峰庄—王洼子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石油和长7油层组烃源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长9原油可能主要来自于其上部长7油层组源岩。长7油层组源岩层具有远远大于长9油层的过剩压力分布,二者之间具有14 MPa以上过剩压力差值,成为长7油气向长9油层组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原油与油田水物理性质、原油与烃源岩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以及萜烷与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长6、长4+5等油层组原油性质较为复杂,其成熟度、母源氧化-还原环境及母质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烃源岩评价也显示长9、长8、长7、长6、长4+5段的暗色泥岩有机质质量和类型有所差别,但均具备生排烃能力。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明:成藏过程存在多套油源混源供油的成藏效应,其中长8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8段烃源岩;长6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6段烃源岩;长4+5油层组原油存在长7、长6及长4+5段多源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石油运聚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是一个新发现的含油层。迄今为止,有关长9油层组石油运聚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特别是对石油运聚规律缺乏认识。该问题的解决会进一步完善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石油成藏理论;同时,对长9油层组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对长9油层组石油来源、油气输导体系、油气运移路径和油气运移动力等油气运聚条件特征及其不同地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9油层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只有在志丹局部地区来自长7和长9烃源岩;长9油层组石油的纵向运移路径是由上向下运移;孔隙型输导体和断层、构造裂隙输导体是长9油层组石油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盆地长7油层组普遍存在高过剩压力带,长7与长9油层组之间存在较大的流体压力差,因此长7油层组生成的油气在高过剩压力驱动下可以向下运移,进入储层物性相对好的长9砂体聚集成藏。同时,建立了3种长9油层组油气运聚模式,讨论了长9油层组油气运聚机理  相似文献   

15.
刍云深水凹陷高成熟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云凹陷采集的27个原油样品的芳烃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分布特征和相对含量表明,原油母质具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根据萘系列、菲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布差异,优选有效的烷基萘、烷基菲、烷基二苯并噻吩成熟度指标,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原油成熟度特征。原油总体属于成熟一高成熟原油,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可划分为A、B两类,A类原油的成熟度高于B类原油。还选用有效的成熟度参数探讨了白云凹陷油气运移规律,如三甲基萘比值,该参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沿白云主洼中心向周围运移,且邻近番禺低隆起,运移方向由西向东,即沿着成熟度由高到低方向运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