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随着GIS技术的引入,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效率和准确性得以大大提高。依据工程地质类比原则,在灾害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专家打分、层次分析、人工神经网络、信息量、Logistic回归、统计量等模型方法,以MAPGIS软件为平台,利用C++语言开发了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分析系统;并重点探讨了GIS支持下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过程中的因子分析、模型选取、模型复合、单元划分、系统集成、结果评价等关键问题,建立了一整套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评价方法体系。应用该系统对长江三峡库区和辽宁省鞍山市分别开展了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巴东新县城滑坡灾害风险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基于GIS的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系统流程。并将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与GIS技术先进的图形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建立了巴东县新县城区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系统。系统由信息管理子系统、危险性预测子系统、易损性预测子系统、风险预测子系统四大子系统构成。系统在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检索和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物元模型、BP模型等专业预测模型,实现了滑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价,最终取得了滑坡灾害风险分布图,为三峡库区内各县的滑坡灾害信息管理和风险预测提供了新途径。预测成果可为研究区的国土规划和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张桂荣  殷坤龙  陈丽霞 《岩土力学》2006,27(Z2):389-393
基于GIS技术,利用信息量模型开展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研究,编制滑坡灾害易发分区图,为滑坡灾害的风险预测及实时预警预报提供基础资料。以浙江省永嘉县为例,利用MAPGIS二次开发得到的信息量专业模块,结合永嘉县历史滑坡灾害和2004年以来新发生的灾害点,分别评价了研究区的历史滑坡灾害危险性和现状滑坡灾害危险性;提出用历史滑坡灾害危险性图件结合新发生的灾害点来验证评价模型;将历史灾害点和新灾害点结合生成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图件的预测过程;研究成果经在永嘉县的实际验证分析,2004年后3次台风期间(2004年的“云娜” 台风,2005年的“海棠”和“麦莎”台风)发生的有准确地点的滑坡灾害点全部位于滑坡灾害易发区内,表明采用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采用历史统计和快速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危险性等级的划分,克服了前人研究工作中人为划分易发区的缺陷,更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4.
以攀枝花市米易县为研究区域,采用GIS技术,选取坡度、坡向、坡形、地层岩性和相对高差等5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利用贡献权重模型对研究区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经过检验符合实际情况:高危险度区占全区面积31.9%;中危险度区占全区面积52.6%;低危险度区占全区面积15.5%;高、中危险度区所包含的滑坡个数占到全区滑坡总数的95.9%。评价结果表明,GIS技术和贡献权重模型结合能够很好地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服务,可以解决过去危险性评价中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从而实现滑坡灾害评价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小江断裂中北段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地质与勘探》2018,54(3):623-633
小江断裂中北段作为金沙江下游重大水电工程库区内最重要的活动断裂构造,其沿线滑坡地质灾害发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详细调查了小江断裂中北段沿线滑坡地质灾害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岸坡结构、断裂构造等9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研究区滑坡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AHP-CF法建立了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出了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通过检验曲线验证滑坡地质危险性评价结果可知,AUC值为80%。  相似文献   

6.
在充分调查万州区地质环境及滑坡灾害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资料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选取地表高程、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地利用类型、区域交通建设及河流侵蚀冲刷7个影响滑坡发生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AHP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并建立滑坡灾害危险性指数模型,通过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栅格运算,得出研究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区。采用上述指标和方法将重庆市万州区的滑坡灾害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划分结果符合该区滑坡灾害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重庆市万州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调查万州区地质环境及滑坡灾害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资料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选取地表高程、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地利用类型、区域交通建设和河流侵蚀冲刷7个影响滑坡发生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AHP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建立滑坡灾害危险性指数模型,通过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栅格运算,得出研究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区.采用上述指标和方法将重庆市万州区的滑坡灾害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划分结果符合该区滑坡灾害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技术的巴东新城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基于ArcGIS8软件平台开发了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滑坡灾害信息系统,通过全面分析巴东新城区滑坡灾害的地形条件,工程地质岩组、构造与斜坡结构类型、人类工程活动、水的作用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相应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GIS技术的信息量模型和敏感性评价方法,实现了巴东县新城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其中,高危险区面积3.30km^2,占7.196;中危险区面积5.77km^2,占12.4%;低危险区面积16.40km^2,占35.3%;基本安全面积21.05km^2,占45.2%,可以作为巴东新城区城镇建设规划和减灾防灾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弥补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中影响因子和等级划分的不确定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依据斜坡几何形态、岩性、地质构造、河流侵蚀、土地利用类型、人类工程活动、降水条件等影响因子与研究区实际已发生的滑坡灾害数之间的关系,编制重庆市万州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标准,并基于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法,计算滑坡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就万州区滑坡危险性进行区划,最后基于乡镇行政区对该区滑坡危险性区划进行细化。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坡高为90~200 m的地形、1 024~1 060 mm的年降雨量以及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岩层等因素对万州区滑坡发生影响较大;根据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标准,万州区滑坡灾害被划分为高、中、低、极低等4个危险区;应用信息量模型法得到的万州区滑坡危险性区划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高危险区和中危险区面积分别为564.4 km2和848.6 km2,分别占万州区总面积的16.3%和24.5%,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及支流两岸的居民相对集中区以及公路干线地段;高危险和中危险乡镇主要分布在万州区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干流两岸,尤其是左岸的黄柏乡、太龙镇、天城镇、李河镇等以及万州主城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滑坡灾害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一直都是滑坡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学习技术逐渐在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大量研读文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综述从评价因子选择与量化归一化、数据清洗与样本集构建、模型选取与训练评价等三个关键环节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述,最后对机器学习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提出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1.
地理信息系统在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对地理信息系统 ( GIS)技术在滑坡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作了分析 ,并介绍了笔者在该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认为只有在数据获取、GIS与滑坡专业模型的集成、GIS与遥感的集成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之后 ,才能充分发挥 GIS在滑坡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滑坡灾害是兰州市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具有数量多、规模大、突发性、历时短、破坏力强的特点。在MapGIS的支持下,研制了兰州市区滑坡灾害气象预警系统为防灾减灾服务。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将引发滑坡的内在外在因素用GIS进行了量化处理,取得了兰州市相对固定的滑坡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价图。根据降雨量与滑坡灾害的关系分析,得到了降雨量临界值表达式。系统提供4种降雨量模型和2种预警模型,分别对降雨量进行量化和将兰州市滑坡灾害潜在危险性概率值与降雨量概率值进行耦合,实现了降雨量模型和预警模型的多元化。每种预警模型提供3类、4类和5类界限阀值,供最终成图选用。通过MapGIS k9 IMS平台的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了滑坡灾害实时信息的Web发布。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计算,最终站点发布的自动化流程,可为兰州市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物元理论,提出了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物元综合评判的基本流程,并以危险性预测为例讨论了物元集合的建立、等级关联度的确定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滑坡灾害风险综合评判的物元模型;运用物元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对三峡水库蓄水条件下巴东新县城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易损性、风险性综合预测研究,证明了物元模型在区域滑坡灾害风险预测中的应用可行性;同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重庆万州区为例,开发基于组件的滑坡点易损性评价地理信息系统。组件GIS技术不仅可以如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那样管理数字及文字(属性)信息;可以使用各种空间分析方法,对多种不同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寻找空间实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从不同空间与时间的尺度上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对地质灾害灾情进行评估。本系统由底层数据库、功能模块、用户图形界面3部分组成。底层数据库主要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通过ADO与底层数据库进行接0;各功能模块采用VB MO控件编程实现;用户图形界面利用VB设计。系统应用于重庆万州区吴家湾滑坡易损性点评估,即输入易损性相关的图形,通过系统分析得出易损性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aper we present the procedure for hazard assessment that has been used to prepare the landslide hazard map of the Principality of Andorra at 1:5,000 scale. The main phases of the hazard assessment are discussed. Susceptibility analysis has involved the location of the potential slope failures, and the estimation of both landslide volume and runout distance. In the susceptible areas, landslide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has been determined in order to produce the Hazard Zoning Map. Data required for hazard assessment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a GIS or derived directly from available Digital Terrain Models. Data handling and treatment with the GIS has allow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and mapping in a fast and reproducible way.  相似文献   

16.
地震滑坡是一种有着严重危害的次生地震灾害形式,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因素众多。运用G IS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地震滑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潜在地震滑坡区的预测,是地震滑坡研究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对1976年龙陵地震引发的地震滑坡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特征的研究成果,应用G IS对该区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滑坡灾害空间区划及GIS应用研究   总被引:76,自引:3,他引:76  
殷坤龙  朱良峰 《地学前缘》2001,8(2):279-284
滑坡灾害空间区划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滑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虽然滑坡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但其发生的区域性和重复性特点则是区域滑坡分布与发生的总体规律。从减灾与土地规划的角度 ,开展滑坡灾害空间区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重点探讨了滑坡灾害空间区划的理论体系、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术语定义及GIS制图的基本原理 ,采用MAPGIS软件为平台及其二次开发的滑坡灾害信息分析系统 ,在中国滑坡重灾害的汉江流域开展了灾害危险性空间区划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侯敏  贾韶辉  郭兆成 《现代地质》2006,20(4):668-672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多层次分析(AHP)法,以四川宣汉天台乡为研究区,根据该区实际情况,选取线性构造、道路、土地利用、坡度、坡向5种影响滑坡灾害发生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进行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估。在ArcGIS的空间分析环境中运行权重叠加,把研究区划分成滑坡极易发生区、易发生区、一般发生区、可能发生区、难发生区和极难发生区。通过实地调查和与研究区的滑坡灾害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评估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研究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估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Big landslides are one of the main natural hazards in Kyrgyzstan, which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high mountain ranges along the Eastern rim of the Fergana Basin. Because of the high number of landslides and their occurrence over large areas there is a strong need for effective and objective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at a regional scale. In Kyrgyzsta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represent the only source of multitemporal information about surface conditions covering large area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goal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GIS-based system for quantitatively oriented and spatially differentiated hazard assessment. During the presented pilot investigations in the area of the Upper Maili Suu river basin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has been developed incorporat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for various levels of information extraction. So far, methodolog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potential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different optical (Landsat-(E)TM, ASTER, MOMS-2P) and radar (ERS-1/2) systems for the creation of an improved knowledge basis for hazard assessment. This includes landslide identification, generation of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ological setting. The derived primary inform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in a GIS environment to gain an improved process understanding as a main prerequisite for successful hazard assess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rrently availabl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are suitable for landslide investigation in Kyrgyzstan. Full exploitation of their information potential requires combined analysis with other thematic information based on methods of interactive and automate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