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质力学是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地质实践初步总结出的一套理论和工作方法。它揭示了地质构造的某些重要特点,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在认识地壳构造运动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在寻找一些矿产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了推广和普及地质力学,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地质力学,本刊从本期起,连载“地质力学讲座”《学习和运用地质力学》,同志们看后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来信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
正 (一) 继续加强构造体系的研究 “许多资料证明,结构面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研究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及其“转化,特别是巨型构造形迹的演化,是一项重要课题”。 “研究同一构造体系成生过程,构造体系之间的复合关系和成生过程中的制约关系(例如早成的纬向、经向等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等控制了山字型构造体系的产生)是一项重要课题。” 至于“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构造体系的筛分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3.
(一) 继续加强构造体系的研究 “许多资料证明,结构面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研究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及其“转化,特别是巨型构造形迹的演化,是一项重要课题”。 “研究同一构造体系成生过程,构造体系之间的复合关系和成生过程中的制约关系(例如早成的纬向、经向等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等控制了山字型构造体系的产生)是一项重要课题。” 至于“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构造体系的筛分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4.
5.
6.
继往开来 发展地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伴随着地质学、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进步而诞生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在李四光教授的倡导下,在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个世纪的形成和发展。今天,在庆祝由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深感有必要探讨一下地质力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创建人为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谷德振教授,其代表作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1979)。该学科是在工程地质学的理论基础上以及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它是工程地质学和岩体力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化的结果,是地质研究和力学分析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在第一讲里,我们介绍了地质力学的内容、特点、基本观点、研究现状和今后面临的任务。本讲着重谈谈地质力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一、结构面的概念及其分类大家熟知,由于地壳的运动,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复杂的地质现象。对自然界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怎样研究它们呢?怎样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成生规律呢? 地质力学,从运动的观点出发,认为,虽然自然界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现象复杂多样,但它们都是岩层、岩体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于地应力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永久形变的形象和相对位移而遗留下来的踪迹。这些形象和踪迹,统称为构造形迹(也叫结构要素)。  相似文献   

9.
构造体系有许多类型或型式,每一类型或型式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如排列组合的总形态像个“山”字的叫山字型构造,像个“多”字的叫多字型构造等。它们都是一定方式区域地壳运动的结果,反映了地壳运动的动力作用方式和不同形式的构造应力场。构造体系是在总结各种构造类型和型式的规律和普遍性的基础上产生的。鉴定构造体系类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与已知的标准构造型式进行类比研究。若与某  相似文献   

10.
前面我们讲了地质力学野外工作方法的基础——构造形迹(结构面)的力学性质鉴定和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和转化。下面接着介绍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和它们的范围,以及划分巨型构造带和鉴定构造型式。 (一)构造体系的概念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地质构造现象也不例外。地质力学工作,在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组成地壳的各种岩层、岩体(包括各种形态的矿体)中的每项构造形迹,都有和它相伴而生的一群构造形迹,它们互相联系,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寻的。因此,研究地质构造,不能孤立地看单个构造现象,而应从构造形迹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发展上去研究分析问题,从总体上去探讨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的规律性。每一群构造形迹和其它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往往各别形成构造带。构造带之间,有时存在着构造形迹不甚显著的地块,和围绕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地质力学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从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应用传播体系等方面提出地质力学再创新的新思路,从许多方面具体地提出如何发展地质力学,建立面向21世纪的地质力学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