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代表全院职工,向《中国勘察设计》创刊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中国勘察设计》走过的十年历程,是我国勘察设计单位改革不断走向深化,艰苦创业逐步发展成熟的十年。十年来,《中国勘察设计》作为设计院经营者的良师益友,提供了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经济动态和政策宣传;研究和探讨了设计改革的经验和问题;交流了各设计院的改革举措,我们获  相似文献   

2.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以优势产品开拓市场,以特色技术为国家地质工作提供勘查技术支撑。我所紧密围绕这一定位制订所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先发展特色技术,建立优势产业;同时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全所的各项工作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2005年我所实现收入5000多万元,分配后净利润300多万元,创历史新高。与2000年收入600多万元,亏损40多万元的状况相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单位改制与内部改革要点及其实施情况,并进行了总结。提出完成改制后必须以人为本,保持锐意改革精神,持续改进及完善管理。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的《中国勘察设计》(原名《工程勘察设计》)杂志已出版五十四期,迎来了创刊十周年。值此之际,我仅以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和我个人的名义,向《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的主办单位,向《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编辑部表示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尤其向那些默默耕耘,为《中国勘察设计》的出版付出艰辛劳动,作出卓越贡献的编辑部的同行们、同事们、同志们和作者们  相似文献   

5.
在深入开展党史教育的进程中,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使命,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为全党全...  相似文献   

6.
应用近代科学理论对江苏地质矿产进行研究和勘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1924年刘季辰、赵汝钧就首次对江苏全境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著有《江苏地质志》一书;嗣后,谢家荣、张更对南京钟山、汤山地区进行地质研究,填制了中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前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8.
9.
10.
江苏是“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简略回顾了江苏的地质工作历史。面对新形势,地质工作必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指出江苏的地质工作尤其要针对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长江三角洲及其有关的第四系问题,探明一批矿产资源,强化地质生态环境的调查与保护、研究和发展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等5个方面展开,充分利用已有有利条件,再创江苏地质工作新辉煌。  相似文献   

11.
国土资源部所属的海洋地质研究所是一所部属海洋地质专业研究机构,1964年始建于历史名城南京。1979年重建于现代海洋科学城——青岛。沐浴着共和国改革开放春风发展起来的海洋地质研究所迅速壮大。  相似文献   

12.
本不想写什么了,可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发布,我为之一振,因为《决定》为地质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地质工作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国务院这一重大决策,是我国地质工作历史进程中具有咀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推进新时期地质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此前小久,国务院还发布了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3.
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在三“羊”开泰的2003年里,《中国地质》迎来了她50岁的生日。回顾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地质》所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常的路。《中国地质》杂志的前身是《地质通讯》,创办于1953年4月,以宣传地质工作的方针政策为主要宗旨。1955年,根据前地质部党委指示,把《地质通讯》和《地质知识》合并为《地质月刊》,从此成为宣传地质工作方针政策及交流地质科技与管理经验为主的综合性月刊。1958年,《地质月刊》更名为《中国地质》,她继承前者的办刊宗旨,调整了栏目和版面,扩大了发行量,成为我国当时一份颇有声望的杂志…  相似文献   

14.
适逢贵刊创刊十周年,作为一名忠实读者,我衷心地感谢这份指导性极强的刊物对我们单位及本人工作的帮助。我自1984年以来,主要分管工程设计工作。十年来,我公司这个1956年成立的炼油设计单位,队伍不断壮大,业务不断扩大,事业不断发展。1984年,公司作为全国第一批设计试点单位之一,对洛阳炼油厂部分工程进行了总承包,实现了投资省、工期短、效益好,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与此同时,工程设计水平、设计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逐步走上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路子;1993年,公司跨入全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单位,列第15位,并获得了外经贸部授予的对外经营权;1994  相似文献   

15.
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空白区开展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这不仅是中国地质调查史中的重要举措,而且在平均海拔高达4500m以上的“第三极”进行多学科、多工种的地质调查,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7年来地质调查取得的大量实际资料,无疑为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若干重大地质问题、学科创新、满足国家需求等方面都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重要依据。青藏高原由于在全球所处的特殊地位,其形成和演化涉及到地球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等,因而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和竞争研究的热点地区。从广度上我们尚需从全球角度来认识青…  相似文献   

16.
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空白区开展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这不仅是中国地质调查史中的重要举措,而且在平均海拔高达4500m以上的“第三极“进行多学科、多工种的地质调查,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7年来地质调查取得的大量实际资料,无疑为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若干重大地质问题、学科创新、满足国家需求等方面都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重要依据.青藏高原由于在全球所处的特殊地位,其形成和演化涉及到地球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等,因而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和竞争研究的热点地区.从广度上我们尚需从全球角度来认识青藏高原,从深度上我们尚需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关系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效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开拓、创新,再创辉煌——浅议揭解青藏高原之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肖序常 《地质通报》2006,25(1):15-19
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空白区开展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这不仅是中国地质调查史中的重要举措,而且在平均海拔高达4500m以上的“第三极”进行多学科、多工种的地质调查,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7年来地质调查取得的大量实际资料,无疑为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若干重大地质问题、学科创新、满足国家需求等方面都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重要依据。青藏高原由于在全球所处的特殊地位,其形成和演化涉及到地球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等,因而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和竞争研究的热点地区。从广度上我们尚需从全球角度来认识青藏高原,从深度上我们尚需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关系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效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60年前,神州大地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向广大地质工作者发出"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的前列"号召,并指出地质工作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随后,地质勘探工作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同时《地质与勘探》杂志也应运而生。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征途漫漫。《地质与勘探》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成长,凝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是直属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大型勘察设计单位,其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纺织工业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公司。五十年来,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该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营业务由初创时期的棉纺织建设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拓展到今日的纺纱、织造、染整;化学纤维及其原料制造;石油化工;民用建筑及环境治理等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咨询、监理和工程总承包。并不断承接援外和境外经贸工程,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型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五十年来,共完成国内工程项目1000余项,遍布全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区;完成国外、境外工程70余项,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加快我国纺织工业的高速发展,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衣着及生活水平,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院在多年来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开拓、求实、团结、奉献”的院风,在业务活动中恪守“质量第一,优质服务、信誉至上”的质量方针,在国内外享有良好信誉。1980年以来,曾获得国家和省、部、市级多种奖励。其中: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1项;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11项、银质奖6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43项;国家科技进步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以来(1992~1996年)的五年间,甘肃地勘(矿)局,在困难中拼搏,在发展中创业,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这一主题,团结奋斗,锐意改革,开拓创业,促进了地勘产业经济和地矿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局改革和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