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许善明 《地质论评》1959,19(4):172-179
一、引言 1922年,瑞典人(王那)琳在仔细观察并研究了太原东山和西山的地质以后,发表了“太原附近地层详考”一文;对研究我国北部上古生代地层的工作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在这篇文章中的确还存在不少错误和失实的地方,首先(王那)琳对太原附近山西统下界的确定是自相矛盾的,上下接触关系也不明确。其次是他对东、西山太原统中几层石灰岩的对比,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3.
4.
京西晚期中生代地层和古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西晚期中生代地层,系指东狼沟组至夏庄组一套陆相火山—沉积岩系。其沉积盆地呈北东—南西展布,北起北京市,南抵周口店。本文研究区仅限于大灰厂—坨里地区(图1)。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白垩地层及第四纪玄武岩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新  陈永 《广东地质》1990,5(4):65-72
  相似文献   

6.
7.
广东清远—高要金矿的40Ar/39Ar测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新州至高要一带是广东主要的金矿带,那里有著名的河台金矿以及新州金矿和一些有远景的矿点。各地的金矿类型是不同的,关于金矿化时期是根据以往一些间接的地质资料推断的,没有直接的年代学资料。用40Ar/39Ar测年法测定了该地区主要矿床(点)中与金共生的绢(白)云母年龄,根据测年资料将区域金矿化分为四期,其时序是:早侏罗世184—171Ma,晚侏罗世141士6Ma,早白垩世133士2Ma和晚白垩世99士1Ma。  相似文献   

8.
9.
有关我国北方G层铝土矿及其时代问题的讨论,已在“地质知识”1955年第6期另文详为叙述,此处不再重复。  相似文献   

10.
张玉三 《地质论评》1959,19(10):465-472
一、前言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是追溯地壳运动历史(运动方式、强弱、范围、延续时间等)和揭示矿产的生成、富集、赋存与破坏条件的重要方法;是地层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古地理学等专门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地层接触关系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对此问题却存在着一定的混乱现象,例如同一现象有人认为是整合,有人则认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吴川-四会大型韧性剪切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吴川-四会断裂带的运动方式为滑块型对冲式剪切,其运动学标志有S-C组构、S-L组构、旋转残斑等宏观微观域标志。研究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是一条切壳深断裂。  相似文献   

12.
阎桂林  魏燕平 《地球科学》1994,19(5):695-700
通过对安徽庐江龙桥铁矿ZK1004孔(深617m)132个古地磁标本的研究,认为该矿区赋矿地层的时代应属晚侏罗世(136-147Ma);其上覆火山岩地层应旭属下白垩统;将龙门院组、砖桥组划归下白垩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运用AMS-14 C定年技术,研究了被埋藏水松古木的发育和死亡时间以及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的14 C表观年龄和细根的14 C年龄。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松古木开始发育和死亡的时间大致为4~3kaB.P. 。根据土壤有机碳14 C的表观年龄,该土壤剖面的14 C年代地层可以分为3层,分别为:1)表层,2634±32~3305±29aB.P. ; 2)腐殖层,3305±29~3813±31aB.P. ; 3)基底,3813±31~4544±33aB.P. 。基底、腐殖土层和表层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55mm/a, 4.33mm/a和0.26mm/a。 细根的14 C年龄变化范围为2290±29~3542±28aB.P. ,较同层位的土壤有机碳的年龄年轻。腐殖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高达33 % ~46 % ,大多数有机碳仍处于未分解状态。该地区自4~3kaB.P.以来,环境演化可能经历了由陆到沼泽再到被水淹没最后又变成陆地的过程,植被从以水松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演化成当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群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地质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是这种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北方黄土研究中磁化率分析已越来越多运用到第四纪风尘堆积研究中。采用古地磁极性柱结合磁化率曲线比对定年的方法,初步确定江苏金坛和尚墩遗址750cm厚的地层年龄为330kaBP,对应磁化率曲线判断该区域分别经历了24kaBP左右、110kaBP左右、190—240kaBP左右、300kaBP左右的4个暖湿期,其中间隔有3个干冷时期,具有完整的3个气候旋回。对应地层发育的4个古土壤层、3个黄土层的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研究表明,虽然古地磁极性定年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以磁化率信息为辅助的条件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局限,获得较为准确的地层年代,多种证据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兰坪—思茅(盆地)内部发育的一系列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了显著的弧形构造,其中部呈现反S形构造形态。该地区地壳构造变形方式及其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新生代侧向挤出逃逸密切相关,对其开展地壳构造变形方式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兰坪—思茅盆地中部反S形构造区域四条白垩纪红层剖面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南涧牛街地区早白垩世LN-a和LN-b剖面的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D_s=244.7°,I_s=-47.3°,Ks=31.6,α_(95)=16.6°(K_1j~1),和D_s=245.4°,I_s=-46.4°,K_s=52.2,α_(95)=9.4°(K_1n~2),两剖面在99%置信度下通过了Mc Fadden(1990)褶皱检验;小湾镇地区早白垩世NX-a和NX-b剖面(两套地层分属轴向不同的两褶皱)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D_s=244.9°,I_s=-40.2°,K_s=1067.5,α_(95)=2.3°(K_1j~1)和D_s=182.6°,I_s=-42.1°,K_s=335.2,α_(95)=3.7°(K_1j~2)。结合前人在兰坪—思茅地体中部获得的可靠古地磁数据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新生代断裂活动演化过程的分析,指出兰坪—思茅盆地中部弧形反S形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兰坪—思茅盆地构造区内部差异性旋转变形作用主要受控于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侧向旋转挤出过程中的相互挤压作用和临沧花岗岩基对兰坪—思茅地体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的阻挡等一系列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6.
层序地层研究的新思路——构造—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胡宗全 《现代地质》2004,18(4):549-554
构造—层序地层研究是层序地层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其理论基础是构造对层序的发育、沉积相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况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同沉积期、沉积期前和沉积期后等不同时期,构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方式也不同:沉积期前构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盆底地形和前期剩余可容空间的控制;同沉积构造主要表现为对新增可容空间的控制;沉积期后构造主要表现为对沉积物保存状况的影响。在对时代较老的、经历多旋回构造改造的地层进行层序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时,应充分考虑构造对层序的发育和保存情况的影响。在构造、成盆演化分析基础上研究层序发育及沉积相演化规律,既能体现构造与层序演化之间的成因联系,又能体现构造与沉积相展布之间的空间配置,从而使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烃源岩、圈闭等成藏条件评价能更紧密地结合,使层序地层研究能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7.
以上扬子台地西缘轿顶山地区中—上奥陶统宝塔组灰岩为研究对象,连续不间断采集化石样品,识别出牙形石15属20种,并据此识别出3个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直接对比的牙形石带,从下到上依次是Amorphognathus tvaerensis带,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和Protopanderodus insculptus带,研究剖面宝塔组下部与邻区同期地层连续的牙形石带相比缺少1~2个带。另外,通过高精度采集碳、氧同位素样品,在研究剖面宝塔组发现δ13C记录序列中存在同位素正漂移异常,且包含3个次一级峰值,峰值范围在2. 0‰~3. 0‰之间,同期正漂移异常也出现在上扬子台地东部和南部,该异常开始发生层位在上扬子台地均在牙形石Hamarodus brevirameus的首现层位,正漂移异常持续时段跨两个牙形石带(H.brevirameus带和P.inscrulptus带下部)。该同位素异常事件除了可以在上扬子台地内部很好对比外,也可对比塔里木盆地西缘柯坪地区其浪组中的三个次一级峰值的δ13C同位素正漂移异常事件,其浪组发育正漂移事件的地层厚度较大,沉积速率较上扬子台地高。研究地层中牙形石记录和碳、氧同位素曲线均显示,研究区宝塔组下部存在地层缺失,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且地层缺失量比中扬子地区略少。  相似文献   

18.
为了约束龙门山南段的构造运动特征,文章对龙门山南段大川镇附近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和宝兴地区的二叠系灰岩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古地磁样品取自10个采样点,其中3个采点为二叠系灰岩;7个采点为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对样品开展了逐步热退磁、岩石磁学(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及扫描电镜实验。80个样品进行的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二叠系灰岩样品未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飞仙关组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并通过了广义褶皱检验,其特征剩磁的平均方向为:Ds=36.9°,Is=16.5°,α95=5.9°,K=33.8,N=18,对应的古地磁极投在了华南视极移曲线的早三叠世段附近。岩石磁学实验结果表明飞仙关组样品的载磁矿物为磁铁矿,扫描电镜观察展示其为碎屑状的铁氧化物,且无明显成岩后自生特征。结合退磁曲线特征,扫描电镜微观特征,特征剩磁的古地磁极位置和岩石磁学结果,飞仙关组样品的特征剩磁很可能为原生剩磁。该结果表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没有明显地相对构造旋转运动,自晚三叠世以来,其与龙门山北段以及四川盆地在动力学上是统一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9.
用肖氏图解对比法,对潮水盆地西大窑煤田陆相含煤地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地区陆相含煤地层的复合标准剖面,获得5个等间时间界面值,并与传统划分方法进行比较,提出了定量地层(图解对比)的划分方案。依时间图解对比结果,纵向上划分出三个不同时间的煤组,并进行了远距离对比。计算出不同地段各钻孔的沉积速率,论述了各地段的沉积先后的差异、沉积速率与煤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黔中三叠纪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典夕  熊剑飞 《贵州地质》1993,10(2):120-130
本文是对黔中平坝、安顺早—中三叠世新近发现的牙形类生物地层初步研究成果的报导。在该区首次对大冶组、安顺组、青岩组及边阳组内建立了9个牙形类带或组合带。因该区地处华南三叠系相变的台地边缘带,其研究成果对于贵州乃至国内外三叠纪地层的进一步划分和对比,以及沉积相和古生态的探讨,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