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钻孔上帮沟槽卡钻事故1.所谓上帮沟槽问题,即在钻进过程中钻孔井壁上帮形成的沟槽(简称上沟槽一下同)。这类沟槽形成的条件:(1)钻孔深度较大,一般在500米以上,施工周期较长;(2)上部孔段突然上漂,例如白银矿区ZK13—61孔,0~100米倾角保持88°,100~200米上漂12°,200~300米上漂1°30′,300~700米平均百米上漂6°30′。钻孔在100~200米处倾角突然上漂,在100~250米处形成上沟槽,多次发生沟槽卡钻现象;(3)突然弯曲孔段的岩石较软或有断层破碎带;(4)在减压孔  相似文献   

2.
我队在某勘探线A291°方向185米打的ZK8405号钻孔,设计深度350米,方位角291°,倾角78°。该孔施工采用φ60毫米金刚石钻进,终孔深度370.20米,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但由于在该孔的预计见矿部位,为岩脉占据,经地质决定打分枝孔,以探明7号矿体490米见矿标高。  相似文献   

3.
恩口煤矿区中的大冶灰岩孔斜比较严重。该煤层产于二迭系龙潭组,上部为三迭系下统大冶灰岩,厚度850~950米,可钻性4~5级,岩层呈薄层和极薄层状产出,单层厚0.2~10厘米,层理、节理、裂隙都非常发育,层理面上附着光滑的炭泥质薄膜,岩层倾角20°~88°,小型褶曲发育。由于层薄而硬、脆、软交错,极易造成孔斜。过去施工的钻孔,每百米一般为4°~5°,个别钻孔达6°~10°。为防治孔斜,曾采用合金钻进、钻铤加压、加长岩心管、带扶正器以及初级定向钻进等多种措施,虽不同程度起过一些作用,但一直达不到每百米不超过2  相似文献   

4.
《探矿工程》1975,(3):6-9
我队在某矿区施工采用取出式导斜器进行定向钻进和纠斜,对解决矿区钻孔弯曲有一定效果。现将使用情况介绍如下:一、矿区岩矿层及孔斜概况1.岩矿层矿体位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岩体近南北(155°——335°)走向,倾角50°——80°,向245°倾斜。矿体大部份在围岩(片岩及片麻岩)以下。片岩及片麻岩倾角40°——65°,向110°——140°方向倾斜,片理、层理发育,软硬不均,可钻性4——9级,绝大多数孔段采用钢粒钻进,极易孔斜。  相似文献   

5.
1962年,全苏勘探技术研究所曾受委托研究哈萨克斯坦西卡拉扎尔矿区新的钻进工艺,因为该矿区就钻孔弯曲程度和性质而言,是属于最复杂的一种。矿区的特点是岩层倾斜陡(平均40—60°),岩层可钻性处于Ⅵ—Ⅶ级之间。在这种条件下,钻粒钻进时钻孔强烈弯曲(100米达10—18°),因此,当采用(100×200,200×200米)勘探网度的孔底偏离孔口达150—400米。  相似文献   

6.
我大队施工的修竹矿床属强造斜地层、覆盖层厚且松散破碎。完整岩层钻孔段大部分为薄状砂岩、岩层层理、片理发育,岩性严重软硬不均。在考虑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有可能改变孔斜严重的情况下,近两年上钻金刚石钻机,结果每百米弯曲度不但没有降低,个别孔段的弯曲度反而增大,顶角高达5°30′/100米,方位角变化更为严重。通过反复摸索和研究,84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防斜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钻孔弯曲原因1.地层因素对孔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钻具在孔内倾斜就要发生孔斜。钻具在均质岩层中钻进,钻具的偏斜力矩被钻具的回旋  相似文献   

7.
《探矿工程》1977,(2):39-40
我分队于1976年6月27日~7月22日,在801钻机连4井进行了针状合金钻头钻进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试验条件1.井段与岩层试验是在井深531·59~785·15米的井段中进行的。总进尺253.56米,其中针状合金钻头钻进51回次,进尺212.27米(平均回次进尺4.16米),普通合金钻头钻进20回次。进尺41.29米(平均回次进尺2.07米)。岩层:5~6级石灰岩占90%,7—8级硅化灰岩占10%。  相似文献   

8.
在斜孔钻进中,由于地质因素及工艺因素的影响,钻孔倾角往往发生程度不同的向上或向下弯曲。如弯曲度已达到一定值,超过规范要求(如钻孔顶角弯曲每百米已超过2°- 3°的规定,或因钻孔弯曲已不能达到地质设计要求所应钻到的层位时)必须设法制止与纠  相似文献   

9.
喷射式反循环钻具钻进,是近年来提高硬、脆、碎、漏失地层中钻孔质量的有效方法.根据931队的实际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目前该队回次长度平均为2.2米,机械钻速平均(5-8级岩石)为1.2米/时,岩、矿心采取率平均为70%左右,钻孔弯曲度平均100米降低1°30′,烧伤事故基本避免.全部漏失钻孔均采用了该种钻具钻进,提高了台月效率,单位进尺成本降低,基本解决了硬、脆、碎、漏失地层中的钻进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85年我队104机在某矿区西部施工2/ZK42号钻孔,使用TK—60S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具(冶金部第一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探矿技术研究所研制),钻进厚层“打滑”地层。全孔用冲击回转钻进总进尺230米,获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施工条件概况 1.地质情况与钻孔技术参数 2/Z K42号钻孔设计深度为350米,开孔倾角83°,方位角284°,所钻地层除开孔段和终孔段有少量硅化灰  相似文献   

11.
王干 《探矿工程》1988,(1):32-34
我队施工的矿区属沉积岩地层,岩矿展呈65°~75°倾斜,走向南北。原设计钻孔顶角10°,方位角105°(垂直于矿层走向)。钻遇地层有寒武系灰岩和泥盆系砂岩含矿层,钻孔施工弯曲严重而达不到地质要求,自1982年以来,利用地层自然弯曲规律,设计初级定向孔。共施工钻孔32个;平均孔深203m,总进尺6488.12m;孔斜合格率达100%(顶角小于3°/100m;见矿点偏离勘探线距离控制在10m合格范围内);全部钻孔中除ZK24遇50m以上深的溶洞,无法继续施工外,其它均达到地质目的;1985年台月效率比1982  相似文献   

12.
一、根据岩层特性选定楔子偏斜角我队三中队在某铜矿区施工,33号孔的矿心采取不足.为挽救这一濒于报废的钻孔,采用了开口固定式楔子进行补采.该矿区多为石英透辉石角岩、矽卡岩,可钻性差.该孔恰在硬岩段,孔深400米,补矿位置在280米处,钻孔倾角为75°,孔径110毫米,钢粒钻进时效0.1米,岩石可钻性为10级至11级.  相似文献   

13.
我局白杨畈、城门山两矿区上覆地层复杂,漏失、垮坍严重,属强造斜地层,尤其方位角变化大,部分孔段高达每百米100°,变化无规律,矿体产状陡(65°—90°),采用常规钻进地质效果差,成本高,施工进度慢。为了加快矿区勘探速度,减少穿越上覆复杂地层的次数,提高经济效益和地质效果,均采用螺杆钻施工定向孔。  相似文献   

14.
无锡钻探工具厂研制的人造金刚石绳索取芯钻头,是为江苏地质六队某磷矿外围普查钻探用的。钻进的主要岩石有绿色斑点状斜长片岩夹斜长绿泥云母片岩,可钻性7级左右;白云质大理岩,可钻性5~6级;云母石英片岩,可钻性6~7级;并夹有薄层石英脉,可钻性10~11级。岩层倾角30°~40°左右。金刚石钻头磨料是本厂自制的高强度人造金刚石单晶料(抗压强度>18000公斤/厘米~2),并用聚晶保  相似文献   

15.
某矿区104孔设计孔深300米,方位200°,倾角77°/70°曲线设计。钻孔所穿岩层为变质砂岩、砂质板岩、板岩互层,层次变化频繁,节理比较发育,可钻性6~7级。该孔钻到263.4米结束,但在110~230米孔段岩、矿心采取率低未达到设计要求,需补采岩、矿心,故从87米处导斜补采,但钻到159.4米时,由于扫脱落岩心,把导斜器全部破坏,不能继续钻进。若提到上部重新导斜,则要浪费80多米进尺,若不进行处理,则全孔报废,浪费更大。经研究后,决定在原导斜器位置重新下入导斜器,结果成功,仅用7个小班时间恢复了正常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探矿工程》1992,(3):58-59
在结晶岩中施工的KTB超深孔创造了垂直孔钻进的奇迹,从开孔至孔深4512m,钻孔顶角始终保持在1°以内(见表1)。这是十分罕见和难得的。与一般科学钻孔的孔斜情况(表2)相比,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7.
矿山坑道内高垂直度工程孔的钻探施工技术吉林省地矿局第四探矿工程大队王斗秋,乔尚好为了开辟地质市场,搞活经济,我队自1980年以来,选用直径110mm金刚石钻进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在矿山建设工程中,共完成了几十个高质量(钻孔弯曲度每百米不超过0.88°,...  相似文献   

18.
一、钻孔弯曲的原因钻进过程中不管操作如何仔细,孔斜总是不可避免。但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可以使孔斜减轻到一定的程度。孔斜的原因很多。从地质角度来看与岩层的倾角有关。一般在水平岩层中钻进钻孔易于保持垂直(图1)。当岩层倾角大于45°时,钻孔易发生顺层跑的现象(图2)。当岩层倾角小于45°时,钻孔有垂直于岩层层面的趋势(图3)。  相似文献   

19.
我队在施工301号鑽孔时,由于地质设計对弯曲度要求特别严格(每百公尺弯曲度2°~2°30′,低于或超过这一范圍,就成廢孔),而同时该孔地层条件复杂,开孔由0~3公尺38公分为表土,3公尺38公分至375公尺3公分为复杂的混合岩,其中有許多小夾层如綠泥石英岩,綠泥黑云母片岩,黑云母綠泥石英岩等。当我們在从77公尺鑽到104公尺时就发生了严重的弯曲,仅在27公尺的进尺中就弯曲了3°,为了保証鑽进質量防止产生报廢現象,我們研究使用了鑽铤鑽进,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地質設計要求。  相似文献   

20.
某矿区属于矽卡岩型的矿床,矿体不规则,岩矿层向南倾,产状较陡,一般为60—85°;岩层软硬不均(4—10级),又破碎,极易造成钻孔弯曲。岩层走向195°左右,勘探线方向正北,钻孔方位弯曲总趋势为北偏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