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桐柏—大别造山带剪切带阵列的构造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增球  索书田 《地质学报》1996,70(4):315-323,T001
桐柏-大别造山带剪切带阵列经受长期的应变软化、应变局部化和变形分解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岩,包括糜棱岩、变晶糜棱岩、半塑性糜棱岩和面理化碎裂岩等。糜棱岩普遍具二相糜棱结构或由相连的弱相基质或层分离强相残斑或布丁所形成的IWL结构。构造岩中显微构造各式各样,并具一定的组合形式和演化规律,反映了不同环境下主导变形机制的多样性及变形机制间转换的规律性。代表性剪切带岩化学成分变异的研究表明,除流体流动外,  相似文献   

2.
桐柏-大别造山带的剪切带阵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增球  索书田 《地球科学》1994,19(4):433-442
桐柏-大别造山带在长期的韧性再造和脆性改造过程中,形成了有规律的剪切带阵列,包括韧性剪切带阵列和脆性剪切带阵列。它们是多期碰撞造山和造山期后伸展塌陷的产物,并在造山带的流变学和构造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造山带内的镁铁、超镁铁质及榴辉岩岩带则是涉及下地壳及上地幔流变的韧性剪切带阵列的代表。这些剪切带阵列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具正向的、反向的、螺旋形或旋回式的流变学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3.
桐柏-大别造山带随县群变质变形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新元古代随县群分布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部,是一套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中的砂页岩—流纹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建造,并在拉张环境中受到了辉长辉绿岩墙侵入.从新元古代末开始经历了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改造,记录了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及其造山作用的复杂演化历史.以现代变质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石学与构造学,宏观与微观研究,确立了随县群的地质事件序列.其主要有3个变形和变质演化阶段:晋宁期伸展滑脱固态流变,低绿片岩相变质;印支期韧性剪切,绿帘—蓝片岩相变质;早燕山期逆冲推覆,低绿片岩相变质  相似文献   

4.
刘欢  霍海东 《华东地质》2022,43(4):514-526
桐柏造山带南北两侧的殷店—马垅剪切带和鸿仪河—桐柏剪切带是分割核部杂岩和高压变质岩石单元的两条重要界限带,通过对其详细的野外观察、显微构造分析、石英C轴组构EBSD(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分析,发现这两条剪切带有统一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剪切运动学特征具有对称性,反映了二者可能是同一条剪切带,拥有近EW向伸展的运动特征。一体化的剪切带是一条覆盖于桐柏杂岩之上的拆离剪切带,总体表现为上盘NWW向运动,下部发育大量枢纽近EW向的鞘褶皱和压缩型应变的L型构造岩(L tectonites),剪切带内部则以压扁型应变为主发育大量的S-L构造岩(即糜棱岩系列岩石)。现今桐柏造山带内大量近EW向的线性构造可能源自于平行造山带伸展的构造活动。这种上盘NWW方向剪切拆离的地质特征在大别造山带广泛发育,反映了中国中东部的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早白垩世可能发生过中—下地壳近EW向伸展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5.
试论桐柏造山带与西大别造山带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有资料探讨了桐柏造山带与西大别造山带的对比。桐柏造山带由6个构造单元组成,西大别造山带可划分为10个构造单元。两个造山带北部的5个构造单元可以完全对比,并可恢复为华北板块南缘的古生代活动性大陆边缘,表明桐柏与西大别曾共同经历扬子板块古生代的俯冲。再向南,熊店—浒湾韧性剪切带中的熊店榴辉岩意味着古生代高压变质作用的存在,但不能划定明确的分布范围和构造单元。而其他中生代高压—超高压岩石以带状和穹窿状分布,在桐柏和西大别地区占据中生代造山带的主体部分,构成可以对比的线状和穹窿状构造单元。桐柏与西大别造山带的结构都是由北部古生代弧陆碰撞造山带和南部中生代高压—超高压折返形成的造山带拼合而成,因此两者都具有古生代和中生代多期造山带的特点。从构造单元和演化阶段方面分析,两个造山带是可以对比的。  相似文献   

6.
桐柏杂岩的南北边界的剪切带分别是殷店-马垅韧性剪切带和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这两条韧性剪切带内都发育杆状构造,且杆状构造具有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滑脱面结合。由于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相对于殷店-马垅剪切带位置明显更靠近商丹断裂带,早期商丹断裂带的活动在岩石中留下的变形痕迹导致了后期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程度要略强于殷店-马垅剪切带。这两条剪切带都是以简单剪切为主的剪切带,变质条件也相似,都属于角闪岩相变质,处于中-下地壳流变层位置。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的活动年龄为171~142Ma,殷店-马垅韧性剪切带的活动年龄为164~137Ma,两条剪切带的主活动期都在中-晚侏罗世,在早白垩世随着岩浆活动的峰期到来慢慢减弱停止。桐柏造山带在印支晚期碰撞挤压背景下的向东挤出不是一个整体的挤出,而是有层次的差异挤出,挤出的同时层与层之间会发生滑动,滑脱面类似滑动的润滑剂,酷似\"管状流动\"的构造。在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和殷店-马垅韧性剪切带的牵引作用下,整个桐柏造山带由西向东发生管状流动。  相似文献   

7.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主要是印支期碰撞及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和中新生代热-构造演化的结果。在组成上,除了燕山期及其后的岩浆活动和盆地堆积产物以外,主要包括核部杂岩单元、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绿帘-蓝片岩单元和沉积盖层单元等,此外还有一些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体残留或侵入其中。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整体结构样式类似于北美西部的变质核杂岩带,即以总体具穹隆形态及多层拆离滑脱带的发育为特征,构成了以罗田和桐柏山为核部的两个穹隆。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和绿帘蓝片岩单元作为不同的岩片夹持于核部杂岩和沉积盖层之间,其分布格局受碰撞期后伸展构造格架所制约。  相似文献   

8.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中国的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形成了大别-苏鲁造山带。针对这次碰撞作用向东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近些年来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模式,但都有其局限性。通过比较临津江带、沃川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构造活动关系,结合已有的变质地质学和地质年代学数据,建立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模式。推测自临津江带至沃川带构成了一条较完整的中生代造山带,即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的东部延伸,原来意义上的“京畿地块”已不复存在。而岭南地块上与华北板块相似的信息可能是造山作用后期伸展拆离作用下来自朝鲜半岛北部的外来构造岩片所致。  相似文献   

9.
桐柏——大别造山带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的厘定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讨论,认为桐柏-大别山带燕山晚期存在过碱性(peralkaline)和铝质(aluminous)A型花岗岩。过碱性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其ACNK=0.72-0.97,NKA=1.02,铝质A型花岗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岩石类型也为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其SiO2含量为67.73%-77.60%,富碱(Na2O+K2O含量为7.97%-9.76%),A  相似文献   

10.
桐柏-大别南缘变质流体变质-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研究认为桐柏山主要是由桐柏核部杂岩单元组成,它是一个早白垩世花岗质片麻岩杂岩体,其中包含一定的三叠纪中高级变质岩石,后期一起经历相同的构造变形过程,在南北两侧形成剪切旋向完全相反的两条大型韧性剪切带,殷店-马垅剪切带就是南边的华南板块由SSE→NNW挤压作用下,在斜切大别造山带的方向上产生的右行平移断裂带。在野外进行地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在该地区变质流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本文通过对殷店-马垅剪切带地质特征、走滑性质、糜棱岩及糜棱岩化岩石的变质变形,剪切带内长英质脉体物质组成、变形特征及物质来源等方面研究,探讨剪切带中变质流体的分布规律以及变质变形与变质流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建波  胡克 《矿物岩石》1998,18(1):10-16
胶南造山带经历了长期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形成以糜棱岩和变晶糜棱岩为代表的构造岩。两类构造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不同,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异特点及变异机制也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对比构造岩变形前后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异特征,糜棱岩类构造岩的成分变异主要由体积的亏损引起(亏损率达50%~60%);变晶糜棱岩类构造岩的成分变异除由较大的体积亏损(亏损率达57.1%~70%)之外,尚存在大量的渗流流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海南戈枕剪切带构造岩石英组构和超微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戈枕剪切带南部二甲-不磨地区糜棱岩类构造岩石英组构和超微构造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表现在从剪切带边部至中心,从南西段到北东段,石英组构的剪切角由大变小,由单极密环带组构向多极密环带组构变化。用位错密度法和重结晶石英粒度法估算的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值,以剪切带北东段中心(245.6MPa,3.34×10 ̄(-13)/s)最大,向边部(162.9MPa,5.83×10 ̄(-16)/s)和南西段(149.1MPa,4.63×10 ̄(-16)/s)变小,表明剪切带北东段中心处于韧性域,边部和南西段处于韧脆性域。用这些资料较好地解释了该区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含金地质体及工业矿体(富矿包)的产状等。  相似文献   

13.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   总被引:93,自引:12,他引:93  
殷鸿福  张克信 《地球科学》1998,23(5):437-442
中央造山带原型是由一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同面的两列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苏鲁,还加上祁连,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北列拉张成多岛小洋盆,它们在加里东档期关闭,并在微板块群北缘形成前陆盆地带,南列形成裂陷槽,在加里东期末关闭,一般不造山,晚古生代,微板块群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南列出现泥盆(个别)石炭二叠纪的小洋盆,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洋盆在  相似文献   

14.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强  邱家骧 《矿物岩石》1999,19(4):15-20
本文根据相图和多种地质温压计确定了大别造山带核部典型花岗岩岩浆的源区,岩浆房和固结成岩阶段的温度和压力,并建立了区内岩浆演化的p-T轨迹。该轨迹表明:(1)石鼓尖侵入岩浆上升能力最强,上升的最小距离为25km;(2)天堂寨侵入岩岩浆上升能力也较强,上升的最小距离为5km,(3)九资河侵入岩的上升能力最弱,上升距离小于3km。(4)石鼓尖和天堂寨岩体为异地侵入体,九资河岩体是一个原地-半原地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16.
郭进京 《华北地质》1998,21(1):26-34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中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群之一-秦岭群详细的构造研究,识别出了秦岭群中存在的初始的NNE向构造方位,这一构造方位与中晚元古代以来秦岭造山带NWW向主导性构造方位大相径庭.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讨论了这一NNE向构造方位的地质意义.提出了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可能为一个统一的克拉通,暂称之为古中国克拉通,并且这一克拉通内的主导性构造线方位是NNE向.中元古代初,这一克拉通沿NWW向破裂,才开始了秦岭造山带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严城民  张启跃 《云南地质》2001,20(3):314-322
通过1:25中甸县幅、贡山县幅区调实践,初步认为:造山带及变质岩区填图,可采用“构造岩片多重人解综合复原法”。研究途径和技术路线为:以当代先进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理论为指导,从划分构造岩片入手,对构造岩片进行多重分解。在分别查明各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生成时期、形成环境及原始位态的基础上,进行构造岩片的逐级组合与综合复原,揭示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8.
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与区域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据沉积,构造、地貌并结合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是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构造隆升基础上,于晚第三纪中新世迅速隆升,而早更新世早期则是新构造活动最强烈时期。秦岭造山带的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方式主要有地垒式、掀斜式、振荡式和翘板式4种。诱发这一地区新构造抬升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学机制是华北地块自北而南,扬子地块自南而北相向向秦岭造山带之下陆内俯冲和秦岭地块深部软流圈抬升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9.
海南戈枕金矿带构造岩特征与金矿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力  李念凤 《黄金地质》1999,5(2):21-26
海南戈枕韧性剪切带中构造岩可划分为糜棱岩、碎裂岩、构造片岩及构造片麻岩3种系列,每一系列 又可以细分为几类,各具显著特征。描述了各类岩石的微观特征、空间分布和变形特征,并根据各类型构造岩和金矿床(点)的产出规律及金矿石类型,讨论了构造岩与金矿化的相互关系,指出金矿化作用主要发生于构造变形区的构造岩中,变形程度与构造岩金矿化强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20.
董云鹏  周鼎武 《地球化学》1998,27(5):432-441
秦岭造山带南缘早古生代基性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大陆板块内部构造环境,岩石稀土总量高,稀土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型,微量元素分布模式类似于大陆溢流玄武岩,综合主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南秦岭造山带南部边缘的早古生代基性火山岩为板内伸展-初始裂谷环境的拉斑质大陆玄武岩,区域对比表明,南秦岭与扬子陆块之间的早古生代晚期是大陆板伸展裂陷环境,这种伸展扩张的动力学体制始于早古生代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