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0月,“大洋一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厦门等城市举办报告会。以“民族的伟业-时代的精神”为主题的报告会,生动地展现了大洋环球科学考察的历程,展示了我国大洋科考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环球科考取得的重要成果,真实地描述了“大洋一号”船员和科考队员的感人事迹,集中展现了“大洋一号”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9,(10):4-4
2009年9月9日,国家海洋局在京举行“海洋公益形象大使”聘请仪式,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正式宣布聘请“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为翟墨颁发海洋公益形象大使聘书,日照市副市长刘西良授予翟墨“日照”号船长称号。  相似文献   

3.
车忱 《海洋世界》2005,(6):23-23,26,27
1895年4月24日,乔舒·斯洛坎驾驶着他的“斯普雷”号单桅帆船从波士顿启航,开始了长达3年的环球航海,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完成单人环球航海的人。100多年后,另一条名为“斯普雷”的小船又书写了新的历史。新“斯普雷”号是世界上第一条无人驾驶水下航船(AUV),它穿越湾流的行动证明了用这种船进行长途水下航行的可行性,并为海洋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看上去像一架滑翔机,船体用铝制成,总重约55千克,全长2米,呈橘红色,翼展1.6米。2004年  相似文献   

4.
3月18日,翟墨从风景如画的大连星海湾驾驶“白云”号扬帆启航,开始了中国大陆第一位单人驾驶无动力帆船进行“中国海疆万里行——环球航行大探险”的航海活动。第一阶段“中国海疆万里行”是  相似文献   

5.
(标题前的数字左为月号,右为页码)2,25高雄港见闻台湾的“烧王船” “美济礁”风波的背后小青岛春秋踏槽、滑板及其他海岛石僧天下奇顺景而作九丈崖“新三字经”缺乏海洋意识中国第五岛:东海岛金门揽胜新崛起的深圳港口群秋到长岛观候鸟江苏有座东沙岛 海洋真奇妙再现海洋“时空隧道”漫谈海底沉积物海雾蒙蒙海水奇特的自我“搅拌方 式”看不见的波浪—内波深海水中的气体印度洋上的“巨河”如何认识印度洋季风环流大洋海流种类知多少海浪在前进咸海—里海轮流发生破坏性剧变原因“新探”扑溯迷离的沉积年龄海洋中的潮汐变化都一样吗有趣的…  相似文献   

6.
俞旭 《海洋科学》1978,2(1):25-25
大洋的底部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赋存于深海沉积物表层的锰结核,就是其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种。早在1872年到1876年之间,深海调查船“挑战者”(Challenger)号在其环球海洋考察过程中,就发现世界各大洋广泛分布着铁锰结核。其后,不少学者从学术的角度,对它进行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海洋三字经     
七、古中国杭海早览世界中世纪航海业即崛起哥伦布作远航首横渡大西洋历艰险到美洲喜发现新大陆达伽马绕非洲过“好望”至印度首开辟新航路印度洋变通途麦哲伦环球行地圆说得印证最大洋他命名无风浪称“太平”两极地最神秘探险者勇相继有南森娜威人探北极众岛群靠海冰巧引牵辟航线北极圈阿蒙森赴南极遭挫折不泄气绕冰山涉冰川登极点捷足先斯科特步后尘雪暴中蒙不幸其毅力实可钦南极史垂青名古中国航海早探海路领风骚秦赢政求不老命徐福觅仙草童男女三千整涉大海到旦本唐鉴真六东渡累失败终无悔播文化传佛经中日间交往深明郑和下西洋共七度创…  相似文献   

8.
时讯     
《海洋世界》2005,(9):1-2
唤醒沉睡太平洋举世瞩目的中国首次环球科考经历了140多天的风浪后,完成了环球科考重要阶段的考察项目。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8月22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通过传真向“大洋一号”科考船上的全体科学家发出了祝贺信,祝贺他们经历140多天海上风浪的洗礼,战胜了台风带来的  相似文献   

9.
国际海底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称为“区域”。《公约》第一条对“区域”下了明确的定义: “‘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其中国际海底约占整个海洋面积的65%,其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深海大洋底最初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一百多年前,当时英国的海洋考察船“挑战者”号于1872—1876年进行环球考察时,在水深5000—20000英尺的洋底采集到像土豆或垒球大小的黑色矿球,即现在通称为锰结核或多金属结核的矿石,在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欧洲人对大洋上新航路的开辟,人们首先会想到达·伽马和哥伦布等人。其实,在他们之前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热衷于新航路的开辟和航海事业的人,他就是葡萄牙王国的一位王子——亨利。  相似文献   

11.
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China)主办的第9届国际古海洋学大会(ICP9),2007年9月3—7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成功召开(图1)。来自31个国家或地区近500名古海洋学家齐聚一堂,交流、展示全球大洋基础研究成果,探讨未来海洋环境、资源研究前景。大会为期5天,以“从透视过去看未来海洋”为主题,分成“速度和时间:海洋变化机制的时间约束”、“海陆相互作用与季风”、“大洋之间的交换”、“海洋化学变动的生物响应”以及“全新世———研究未来的起点”等5个专题。会议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每…  相似文献   

12.
书海拾贝     
大洋矿产地质学许东禹等著海洋出版社出版大洋矿产分为可从中提取金属元素的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作为能源的可燃性有机矿产,如: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磷块岩或磷钙土、钙质软泥;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自英国"挑战者"号环球考察(1872—1876年)在大西洋法劳群岛附近首次发现深海多金属结核以来,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1957—1958年实施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大洋调查进一步证实大洋底广泛分布着多金属结核,1979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海隆发现"黑烟囱",20世纪80年代德国与美国科学家经过系统调查证实大洋海山区广泛产有富锰结壳,并指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因此,世界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矿业家以及科学家对深海底金属矿产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关于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的  相似文献   

13.
信息之窗     
“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信息系统”通过验收 2001年9月7日,“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信息系统”课题通过了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验收。 “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信息系统”是中国大洋协会“九五”课题(DY95-05-07)。国家海  相似文献   

14.
(标题前的数字左为月号,右为页码)本月专稿走向海洋新世纪情系南海从图们江走向日本海中国海洋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中国应该有一部海洋大法世界将如何迎接“国际海洋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的选择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政府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海洋地质学的新贡献—祝贺第3。届国际地质大会召开我所了解的国际地质大会国际地质大会与中国中国“九·五”海洋大趋势—访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 关于“海洋国土”的问与答 日本想在钓鱼岛干什么? 钓鱼岛备忘录 丙子鼠年报告—钓鱼岛忧思录海洋:我们最后的疆界 祖国…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昨日,重现于今天军校学员从“黄水”到“蓝水”。我海军单舰跨越太平洋——印度洋这无异于一次跨世纪的远航! 外国航海权威称:只能在近海航行的海军,叫黄水海军,有力量走出近海到大洋远航的海军,叫蓝水海军,而且,这才是真正的海军!约600年前,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一支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扬帆东海、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遨游印度洋,遍访亚、非数十友邦,至今为炎黄子孙们引以自豪!  相似文献   

16.
“乔迪斯·决心号”服役于大洋钻探项目(1985—2003)和综合大洋钻探项目(2003至今)20年后,这艘超期服役的功勋钻探船目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装,它将成为美国贡献于IODP的新的海洋科学钻探船(SODV),并将致力于海底的监测和获取沉积物样品以揭示地球演化的奥秘。作为IODP的非立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利用“大洋一号”首次获得深海视像资料据报道,载有中外科学家00多人的我国“大洋一号”深海科学考察船,经过140多天的科学考察,于1995年12月门日顺利返回祖国。此次“大洋一号”执行的航次对位于东太平洋海盆的经联合国批准登记的我国旧万km‘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1计划概况1.1前言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AMU)是大洋钻探船“乔迪斯·决心号”的平台管理中心。德克萨斯农工研究基金会(TAMRF)通过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捐助研究服务中心(SRS)为“乔迪斯.决心号”平台管理中心(JRSO)提供行政支持。  相似文献   

19.
孟席斯是英国的业余航海史学家。他在14年时间里,足迹遍及120多个国家、900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惟一的目的就是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2002年10月,《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正式出版。孟席斯的主要研究结论是,中国人通过15世纪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绘制了大致正确的世界地图,而西方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在使用了15世纪、16世纪初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发现新大陆”的壮举。孟席斯的主要证据包括:(1)郑和和他的宝船分宗在1421年-1423年间曾经进行过环球航行;(2)洪保分宗到达非洲西岸的佛得角,横穿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穿过麦哲伦海峡,到达南极,经过澳大利亚、印度洋、南海回国;(3)周满分宗从佛得角到达南美洲,经麦哲伦海峡秘鲁海岸横穿太平洋,经过新西兰、澳大利亚回国;(4)杨庆分  相似文献   

20.
《海洋地质前沿》2006,22(4):F0003-F0003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7年,是国家海洋局首批设立的重点实验室之一。依托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光鼎院士,实验室名誉主任金翔龙院士,实验室主任初凤友研究员。实验室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强调学科交叉与渗透,关注海底过程的统一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系统科学问题,研究区域包括中国近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北极。主要研究方向为:(1)海底构造与事件地质:(2)海底资源与成矿系统:(3)海底探测与信息系统。在刘光鼎、金翔龙、欧阳志远和秦蕴珊院士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支中青年为主的科技队伍,现有固定人员32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24人和博士后2人。目前在研项目包括9739页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公益项目、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大洋资源环境研究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共计80余项。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97篇、专著4部、论文集6部.开发深海探测设备17项。2000年以来,实验室联合国内30余家单位,主持开展了“大洋一号”船设备改造和4个航次的863与大洋专项研制设备的海试,主持实施了4个航次的太平洋资源与环境调查和2005年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同时开展了多个航次的边缘海海底构造和地质环境调查。实验室不断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和投入,引进和研制的海洋调查分析设备总值达8000余万元,建有14个数据处理和分析测试实验室。围绕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5年来批准对外资助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0余项。2003年3月以实验室为依托组建了“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2003年10月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