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用中国范围604个台站1961年1月~2000年12月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地理分布,讨论了不同区域雾的月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主要有6个雾区:长江中游区、海岸区、云贵高原区、陇东-陕西区、淮河流域、天山及其北疆区。大多数区域雾日年际变化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更明显,雾日显著趋势区呈西南-东北走向,上升和下降趋势区相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波列结构;中国大多数雾区秋冬季雾日最多,春夏季雾日较少。黄海岸区和北疆月际变化相似,都呈双峰型分布,其他区域为单峰型分布。  相似文献   

2.
陕西MODIS/NDVI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登科  郭铌 《中国沙漠》2008,28(1):108-112
利用MODIS数据研究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较详细地反映不同类型植被在其生长周期内的长势情况,以及各类植被生长状况在空间上的过渡和差异性。利用2004年全年的MODIS资料,采用NDVI多时相最大值合成法(MVC),生成了一年的月合成NDVI数据集产品,分析表明:①陕西MODIS/NDVI年平均值为0.39,变化范围在-0.54~0.85之间。NDVI的年内频率分布只有在冬季(1月)呈现单峰型,其他季节均表现为双峰型。②冬季陕西NDVI的分布南北差异较小;春季延安以北和延安以南差异明显;夏季和秋季NDVI 值的分布体现了陕北北部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稀疏植被、陕北南部子午岭和黄龙山林区森林植被、关中农田植被、秦巴山地森林植被和农田植被以及它们的地表差异特征。③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季节变化差别显著,这种NDVI时间序列曲线如实地反映了各种类型植被的生长规律,并能区分它们在生长规律上的细微差别,这又为植被区划、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沙尘源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及其统计学描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天空辐射计测定了敦煌地区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期间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采用“SKYRAD”反演模式同时反演了敦煌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体积尺度分布和折射指数实部,分析了其季节变化及统计学特性。结果表明,光学厚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大致从12月开始存在明显的上升,3月或4月达到最大值,5—8月光学厚度逐渐减小,9—10月又有所上升,11月达到最小值,而波长指数的变化与光学厚度的变化基本相反;敦煌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波长指数的概率分布与其季节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近似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4个季节的气溶胶波长指数与光学厚度表现出一种相似的关系,并可以简单地利用一个指数函数加以描述;气溶胶尺度分布表现出双峰型结构,一种是位于半径0.25 μm附近的积聚态,另一种是半径7.7 μm左右的粗模态,且春季积聚态与粗模态之间存在着一个假模态;折射指数实部春季明显升高,对波长的敏感性较低,且4个季节的概率分布最大值均处在1.54~1.56范围内;两种情况下对实部值的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发现其概率分布同样可以利用高斯模型加以描述,但是两种情况下春季与其他季节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刚强  李映辉  刘娟 《地理研究》2011,30(6):1044-1054
基于规模分布模型的应用探讨,本文利用1999~2008年中国各地市的入境旅游人数数据,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及其内部结构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受规模下降趋势变化的影响,以相同门槛规模为取样标准所得的规模分布系数在时间纵向上将具不可比性,此时以相同地区取样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更具合理性.全国与东部、中部与西...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区域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6.
何剑锋  陈波 《极地研究》1997,9(3):182-191
自1992年4月12日至12月30日对中山以西同拉峡湾海冰和冰下水柱中藻类优势种组成和丰度进行了测定。4月份和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冰柱和水柱藻类丰度高达10^8-10^9vcells/m^2。冰藻的普遍或季节性优势种主要包括Amphiprora kjellmanii,Berkeleyarutilans,Navicula glaciei,Nitzschia barkeyi,N.cylindrus,  相似文献   

7.
中国陆地植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5,他引:102  
孙睿  朱启疆 《地理学报》2000,55(1):36-45
利用植被指数与植被吸光合有效辐射比例之间的线性关系。由1992年4月~1993年3月12个月的1km AVHRR NDVI资料及同期地面气象资料确定地表植被吸收的光合有儿辐射,然后由光能利用率得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为了更准确计算NPP,本文还考虑了温度及土壤水分条件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最后得到我国陆地植被所NPP分布图,并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布情况的季节变化及不同匠NPP季节  相似文献   

8.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2B-CLDCLASS和2B-CWC-RVOD数据集,分别揭示了层云与层积云的云粒子等效半径、数浓度及含水量等微物理属性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层云所在的云层高度比层积云高,特别是春季,层云可以延伸到11.0 km处,而层积云云层所在高度最高出现在夏季,最高延伸到8.5 km处。层云中的冰水分布在1.0~11.0 km,液态水分布在0~9.0 km,而层积云的冰水和液态水均分布在0~9.0 km。层云与层积云的冰粒子等效半径、水云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呈现随云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冰粒子数浓度随云层高度增加呈增大趋势,冰水含量呈峰值分布,峰值出现在6~10 km范围内。各季节层积云粒子等效半径、粒子数浓度及水含量的最大值均大于层云的对应值,从这方面看,层积云更适合作人工增水对象。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雾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结构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李子华  俞香仁 《地理学报》1992,47(3):242-251
60年代对南方各省雾作了一次普查,近年来又对云南西双版纳,四川成都、重庆、浙江舟山及上海等地雾进行了野外综合探测。本文利用这些探测资料及多年常规气象记录,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微物理结构和大气边界层的温湿条件,研究了辐射雾的形成、发展、成熟和消亡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变化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帅  盛煜  曹伟  吴吉春  胡晓莹  王生廷 《地理学报》2017,72(9):1621-1633
基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预估的气温变化情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黄河源区典型冻土类型开展模拟,推算过去及预测未来黄河源区冻土分布空间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72-2012年源区多年冻土只有少部分发生退化,退化的冻土面积为833 km2,季节冻土主要集中在源区东南部的热曲谷地、小野马岭以及两湖流域南部的汤岔玛地带;RCP 2.6、RCP 6.0、RCP 8.5情景下,2050年多年冻土退化为季节冻土的面积差别不大,分别为2224 km2、2347 km2、2559 km2,占源区面积的7.5%、7.9%、8.6%;勒那曲、多曲、白马曲零星出现季节冻土,野牛沟、野马滩以及鄂陵湖东部的玛多四湖所在黄河低谷大片为季节冻土;2100年多年冻土退化为季节冻土的面积分别为5636 km2、9769 km2、15548 km2,占源区面积的19%、32.9%、52.3%;星宿海、尕玛勒滩、多格茸的多年冻土发生退化,低温冻土变为高温冻土,各类年平均地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到2100年,RCP 2.6情景下源区多年冻土全部退化为季节冻土主要发生在目前年平均地温高于-0.15 oC的区域,而-0.15~-0.44 oC的区域部分发生退化;RCP 6.0、RCP 8.5情景下目前年平均地温分别为高于-0.21 oC以及-0.38o C的区域多年冻土全部发生退化,而-0.21~-0.69 oC以及-0.38~-0.88 oC的区域部分发生退化。  相似文献   

1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onthly/annual variation of foggy days in China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onthly mean fog data collected from 604 observational stations for the period 1961–2000.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x fog regions in China: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oastal areas, Yunnan-Guizhou Plateau, eastern Gansu–Shaanxi region, Huaihe River valley, Tianshan mountainous area and northern Xinjiang. On the whol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trend of foggy days is descending, especially an obvious decline after the 1980s. The areas where the foggy days have obvious tendency present a southwest-northeast direction. The rising trend regions alternate with descending trend regions, forming a SE-NW directional wave structure. In general, the number of foggy days in autumn and winter is larger than in spring and summer over most fog regions. The monthly variation curves of foggy days are bimodal in the coastal area of the Yellow Sea and northern Xinjiang, and unimodal in other regions.  相似文献   

12.
Using foggy days and mean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data of 602 station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the period 1961–2003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tions of foggy days and temperature and its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43 years were analyzed by regression, correlation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lower) the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 lower (higher) the relative humidity correspond to less (more) foggy days, the relationship is the best in the western, northern and eastern Sichuan,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southeast highland in China. This induces a decrease in relative humidity when the climate becomes warmer, and eventually brings about a decrease in foggy day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caused by climatic warming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ies,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recent decade is the highest of the p…  相似文献   

14.
马彬  张勃 《地理学报》2020,75(3):458-469
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季节划分标准(QX/T152—2012),选取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地面气温日值0.5°×0.5°格点数据集(V2.0),运用改进的多元回归模型解释了中国常年气候季节空间变化,通过线性趋势和极点经验模态分解(ESMD)分析了1961—2016年气候季节分布面积、持续日数及其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分布的主要气候季节有常冬区、无冬区、无夏区以及四季分明区,常夏区和常春区暂无分布;根据常年和多年气候季节分区面积变化来看,常冬区分布范围呈显著缩小趋势,无冬区范围显著扩大,无夏区和四季分明区范围变化不明显,常年气候季节范围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地区,其余地区几乎没有变化;常年和多年气候季节的四季持续日数变化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夏季开始日期的提前导致内蒙古高原中西部、河西走廊以及新疆东部的持续日数变化显著增加,冬季开始日期的推后造成这些地区冬季持续日数减少,高海拔地区持续日数变化比平原地区更显著。研究揭示的中国气候季节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可以为气象预报以及气候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边口岸的时空格局及功能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边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而"一带一路"的实施也必将给沿边口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沿边口岸的发展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关于中国沿边口岸体系形成的时空规律及口岸功能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地理学角度刻画中国沿边口岸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基于RCI模型定量分析沿边口岸对沿边地区的带动作用。研究发现,建国后中国沿边口岸发展可以分为平稳对外开放、加速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3个阶段;目前,沿边口岸以公路口岸为主,内河口岸、铁路口岸和航空口岸为辅;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俄、中蒙、中哈和中朝边境。另外,RCI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沿边口岸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不突出,"过货化"现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Ambient air pollution brought by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China has exer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ublic health, especially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areas. Therefore, 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 regional variation of urban air quality and its dominant factor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reg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ed on daily air quality index (AQI) datasets spanning from 2014 to 2016,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ir qualit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out China and ascertained the determinants of urban air quality in disparate region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the urban AQI in China decreased from 2014 to 2016, indicating a desirable trend in air quality at the national scale. (2) The attainment rate of the urban AQI exhibited an apparent spatially stratified heterogeneity, wherein North China retained a high AQI value. The increase of Moran’s I Index reported an apparent spillover effect among adjacent regions. (3) Both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scales, the seasonal tendency of air quality in each year is similar, wherein good in summer and relatively poor in winter. (4) Results drawn from the Geographic Detector analysis show that 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AQI vary significantly across urban agglomerations. Top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tions in urban areas may lead to complex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Whereas given the sam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human-dominated factor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 form, exert significant impacts on urban air quality.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and regional heterogeneity of urban air quality illustrated in this study suggest the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set priority to the importanc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light of environment regulation and pollution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7.
彭海英  史正涛  童绍玉 《地理研究》2020,39(8):1907-1919
采用Man-Kendell趋势分析、突变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1961—2016年间西双版纳地区雾、气温、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以认识西双版纳地区雾的气候学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地区的雾主要发生在旱季期间的清晨,年雾日数和年雾时长呈显著减少趋势,与区域降水不显著减少的趋势一致,与气温显著升高的趋势相反。西双版纳地区年降水量突变时间不显著,年雾日数和年雾时长的突变时间早于年均温突变时间,说明雾对西双版纳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较气温和降水更敏感,是指示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西双版纳地区气温、降水和雾事件密切联系并相互影响:年均温、年降水量对年雾时长的影响低于年雾时长对二者的影响,年雾日数相对更容易受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年雾日数、年雾时长对年降水量的影响小于二者对年均温的影响,气温相对更容易受到雾事件的影响。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不利于雾的形成,可能是西双版纳地区年雾日数和年雾时长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重建历史时期极端气候灾害的时空格局,对于认识当前和未来的灾害演变趋势,辨识灾害高风险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水灾记录,以县级政区为单元,逐年提取了1736-1911年间中国境内的8582个水灾发生地点;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对这一时期及3个特征时段(1736-1795、1796-1850和1851-1911年)的水灾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风险理论框架讨论水灾多发区的分布及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1736-1911年水灾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北部的海河、黄河下游,淮河下游,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及沿江地带,与现代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差异;②华北平原北部是清代水灾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与当时华北平原降水偏多有关,而进入19世纪后,当地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脆弱度也大大加重了灾情;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后,因政府应对不力,使得1851-1911年间鲁西北地区沿黄河下游河道出现一个条带状水灾多发区;③19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频次激增,其原因除梅雨变化导致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外,人类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活动大量挤占湿地和水体,也在相当程度上增大了当地面对水灾时的物理暴露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地理分布对银行利润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商业银行的区域发展研究一直是金融地理研究中关注的重点。目前,对于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地理分散化程度能否为银行绩效带来正面的影响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本文在利用2007-2013年中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向各省投放的贷款数据,分析了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地理分布特征及不良贷款的地理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及Battese和Collie的基础模型构建超越对数利润函数模型,对商业银行贷款地理投放分散程度对银行利润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商业银行提高贷款的地理投放程度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盈利和利润效率。2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受国家政策干预影响较大,贷款投放区域覆盖面更广,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投放比例明显高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其平均利润效率一直高于中小型商业银行。但近年来,随着中小型商业银行贷款地理分散程度逐步提高,两者利润效率的差距逐渐缩小。3目前,中国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依然以关系型为主,提高贷款的地理投放分散程度会降低其利润效率,应谨慎面对多元化经营问题,不可盲目随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