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叶嘉安 《热带地理》2013,33(2):178-186
从分行业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及其在城市体系中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高级别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较快,但是所占比重较小。空间分布上,生产性服务业倾向于集中在特大城市。由于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分布特征重组了城市等级结构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成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均衡的分布格局决定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因此,中小城市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时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免造成用地和资金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从空间角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议题.其中从空间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主要分析其区位选择与空间分布,形成了中心地理论、竟租理论、空间选择性扩散理论和集聚理论等理论,研究议题则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与模式、空间分布、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帆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6):750-760
伴随着全球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后工业社会”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体系重构的主导产业。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多层级动力机制及其区域城市化效应”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讨论。结论为: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时空演变态势上既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期发展阶段趋同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②转型期政府—市场、政府—企业、中央—地方等关系,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程度以及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形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动力机制。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集聚促进了巨型城市区域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体系的组织模式,但有别于西方的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效应需考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邱灵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13,32(1):99-110
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际大都市主导产业和增长动力背景下,中国大城市正向服务经济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力量。以北京市为案例区,基于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数据,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EG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联系率进行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就业人数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更为明显且呈现扩大趋势,功能区间发展差异的贡献最大。②街区尺度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和企业集中程度均存在时间波动性和行业异质性,控制企业规模的产业集聚普遍存在,但空间集聚程度普遍较低。③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首都功能核心区是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邻近的集中区域。④流通、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流通、商务和科技服务之间以及信息与科技服务之间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群核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服务业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保持适度增速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强劲动力,城市群核心城市则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采用区位熵、对外服务流模型、熵值法,对2003年和2012年中国20个城市群32个核心城市的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外向服务功能、综合发展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城市服务业地域分工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核心城市服务业对外服务功能与城市规模等级具有显著相关性,多数属于生产性服务功能主导型,少数属于生活性服务功能主导型以及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并重型;核心城市服务业内部行业外向功能的空间集中性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中性普遍高于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与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的城市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源泉, 其在城市网络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城市网络不同研究载体的梳理发现,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研究已成为西方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等级的密切关联性是城市网络构建的重要基础, 网络构建的作用力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属性、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城市发展的自身条件。通过对网络构建模型、网络特征和网络动态演化的综述可以发现, 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对于解释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网络是适用的, 但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方法的引介, 对于内在机制和演化机理关注较少。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细化, 中国不再仅仅承担制造业功能, 生产性服务业已开始大规模集聚, 国内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系统研究刚刚起步, 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与空间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韵  赵蓓蕾  李寒 《地理科学》2021,41(3):437-445
基于企业微观大数据,从空间相似性的视角,运用核密度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对广州市6个制造行业和5个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空间协同关系展开分析,在街镇尺度下从行业层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城市内部的协同集聚。研究发现:行业集聚中心的空间布局形态显示,广州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具有空间相似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相似性最高的区域集中在城市的近郊区与远郊区,在城市中心城区两大产业的空间相似性较低。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相似性最强,金融业与制造业的空间相似性最低。产业发展历史、行业的服务功能特性、民营企业的布局弹性等,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相似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构建城市生产率评价指数,运用Moran指数和LISA集群图对2008–2018年期间我国286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水平的空间集群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在空间上高度相关,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高值区同样是生产率的高值集聚区,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低的城市其生产率也较低。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城市生产率的作用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有效提高我国城市生产率,但不同板块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东部地区的城市生产率影响效应更大,对中部、东北、西部的影响系数相对较小,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正向效应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较为明显,但对东部城市的促进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探究高铁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散间的关系,论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2002—2017年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铁运营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静态视角和动态双重差分模型的动态视角考察高速铁路对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① 高铁效应与城市高铁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受时空压缩和客运组织的综合影响。对生产性服务业而言,静态层面上,高铁显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沿线城市集聚;动态层面上,高速铁路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效应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滞后性,且作用强度随高铁网络化逐年增强。② 高铁影响下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空间组织趋于差异化,其中研发设计业为“高显著促进型”产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中显著促进型”产业,运输服务业、节能与环保服务业、生产性租赁服务与商务服务业为“高显著抑制型”产业,高铁对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业影响不显著。③ 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动态效应具有显著行业异质性和阶段性,这一阶段性特征与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动态效应保持相对一致;具有相同静态特征的产业在高铁影响下表现出相同的动态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也逐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作为长江三角洲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城市空间发展也日益受到了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并表现出了新的结构特征。本研究从全球、国家及区域背景出发,分析南京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变化,及其所带来的空间结构的转型。这包括城市商务中心功能的强化与边缘商务空间的培育、信息产业密集区出现、学习型区域的空间重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38  
甄峰  顾朝林 《地理研究》2002,21(2):257-266
以信息技术为主线 ,从新的研究课题、研究范式的转变及研究重点三个方面将西方学术界对信息时代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使得地理学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信息活动的关注使得新的研究课题和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同时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作用也改变着传统的思维范式。主要的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赛伯空间———新的空间逻辑 ;2 )区位研究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3)空间的分散与集中、均衡与非均衡发展 ;4 )创新网络与区域空间结构 ;5 )信息发展模式的空间结果 ;6 )新空间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Four directions in 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Europe are identified: the economic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for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location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the role of regional structures and innovative “milieu”; and local development and labor markets. Issues for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the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urban structuring and/or restructuring of world cit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terregional dispar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to networks; and the impacts of the liberaliz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相似文献   

13.
张琦  李同昇  韩霞 《地理研究》2013,32(11):2121-2132
21 世纪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因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中具有愈发重要的作用,故其在城市内部的区位选择业已引起经济学、地理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组织形式,建设监理企业的城市内部区位研究尚未展开。论文在分析建设监理企业生产链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相关区位理论,探究了建设监理企业城市内部区位选择的集聚取向及形成机制,并以西安市内建设监理企业区位选择的实例对理论分析观点进行验证。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Geoda 软件平台上检验了2000 年至2011 年该市街区尺度上企业数量的聚散过程,解析其特定区位格局的形成是受制于何种预期的理论机制。研究表明:① 在城市内部特定空间上集聚是建设监理企业城市区位选择的基本特征;② 即时接触关键人员、获取地方化经济、追逐制度政策优惠等三方面的需要是引起建设监理企业区位集聚的主要作用力;③ 在西安的实例研究中由企业间协作或效仿的需要主导的区位集聚类型与由开发区规划导向带来的区位集聚类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3~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市场潜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面板工具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是: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区域中心城市,且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日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动态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差距在逐渐减小; 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能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分行业看,市场潜能仅对金融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显著,对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 市场潜能有效地带动了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对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潜能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真实需求。基于此,建议中国未来应提高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潜能,带动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提高非中心城市的本地化专业服务水平,以满足非中心城市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受距离限制不能从中心城市获得的专业化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5.
网上零售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以"当当网"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汪明峰  卢姗 《地理研究》2011,30(6):965-976
零售商业活动及其空间组织历来是城市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伴随着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一种新的商业业态--网上购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家和消费者所接受.这一趋势对零售业的价值链、商业模式以及空间组织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主要的电子商务企业之一"当当网"的研究,初步探讨网上零售企业的...  相似文献   

16.
马海涛  方创琳 《地理科学》2011,31(10):1172-1180
城镇间的产业联系是城市(镇)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研究多使用宏观统计数据,缺少从企业微观层面对城市产业联系的研究,难以清晰刻画城镇之间复杂的产业联系。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多学科的运用,城镇群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的可视化表达和定量分析成为可能。选择粤东城镇群的服装生产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构建企业关系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直观模拟城镇群区域服装生产网络,探讨城镇空间结构与生产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① 粤东城镇群区域内形成了复杂的生产网络,从网络结构上看,大部分节点存在于一个大的网络中,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仅有个别点或小集团孤立在外,网络中各企业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存在较大差别;② 从网络空间上看,汕头同潮州和普宁都存在密切联系,但潮州和普宁之间缺少联系,而汕尾孤立于汕潮揭之外;③ 各等级城镇在粤东城镇群区域服装生产网络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城镇的专业化与区域的多样化共同推动服装生产的网络化。为城镇群内部经济联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对城镇群网络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