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数字图象压缩的方法,分类和原理以及该技术在天文领域应用的必要性。针对天文观测的特点和需要。经过分析比较,提出了天文图象压缩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应用计算机编程压缩实验得到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数字图象压缩的方法、分类和原理以及该技术在天文领域应用的必要性。针对天文观测的特点和需要,经过分析比较,提出了天文图象压缩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应用计算机编程、压缩实验得到相应结果。文中对天文数字图象分别进行了以下压缩方法实验:无失真压缩中的哈夫曼编码和位平面编码;限失真压缩中的离散余弦变换编码及混合编码等。其压缩比分别可达到2—4.5(无失真压缩)和10—30(限失真压缩)。图像压缩所需时间随使用的计算机而异。文中详细列出各种压缩方法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像压缩方法在天文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数字图像压缩技术在天文领域应用的必要性。针对天文观测的特点和研究的需要,经过研究、分析和比较,提出了天文图像压缩的可行方案。通过应用计算机编程及压缩实验并给出相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黄珹 《天文学进展》2001,19(2):113-120
对应用天文学涉及的领域以及国际上应用天文学的特点作了介绍,分析了我国应用天文学的研究现状,展示了我国在诮天文所依托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应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绩与进展,其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但也指出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应用天文学的水平尚有差距,最后对我国应用天文发展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上海天文台年刊的百年折射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反映了上海天文事业的发展里程。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有关历史情况,本刊特作为文献资料发表已故老一辈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奠基人李珩先生在1951年9月撰写的《余山天文台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展望》一稿,希望能以此使读者了解此前上海天文事业的状况,从而理解当时天文年刊在天文科研事业中发挥的作用,也以此缅怀李珩先生对天文年刊的指导和关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软件工程中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概念和技术,以及在天文软件开发工作中的一些应用。特别讨论了天文软件工程的测试问题,给出了测试控制程序的结构,以及测试用例及其数据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虚拟天文台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各国虚拟天文台研究相继启动,一系列虚拟天文台标准被提出并投入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天文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流技术作为高性能计算与虚拟天文台中的关键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长期以来,受到业务工作流技术的影响,科学工作流的具体功能与作用,一直不被广大天文工作者理解和重视,限制了科学工作流的推广与应用。对科学工作流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其基本功能和业务模型,详细比较了与业务工作流的差异。最后讨论了科学工作流在天文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对科学工作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大气湍流理论始于大约30年前。湍流理论的发展使得天文学家对大气湍流对天文观测的影响有了很好的认识,尤其是它为天文台选址和天文高分辨率技术提供了基础。近年来新的天文观测对已传统的大气湍流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可能给地面天文观测带来一场革命。在回顾了大气湍流理论的发展历史后对传统大气湍流理论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作了系统的综述,并介绍了新的天文观测事实以及为此而提出的新的大气湍流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前基本上所有天文仪器都是数字化的,几乎所有天文设备与计算机都有接口问题。我们在多套系统中采用计算机打印口来控制天文终端,认为这样做有不少好处。本文介绍了利用打印机接口天文仪器控制的技术,并给出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一种用于天文观测图象数据无信息丢失的现场实时数据压缩方法。在对原始图象数据可压缩性统计分析之后,介绍了一种适合天文观测数据现场实时数据压缩的方法"基础比特+溢出比特"编码方法。讨论了为提高压缩比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以DENIS项目中现场观测原始数据压缩为例,说明了信息保存型实时数据压缩的实现过程,最后给出了该方法的实验结果,实验表明,本文介绍的数据压缩方法在无任何信息丢失的情况下,可获得接近理论值的数据压缩比。  相似文献   

11.
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概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是:使用在太阳轨道上天拖曳航天器和地面站以激光干涉和脉冲测距的方法,精确地探讨天文动力学,检测相对论与时空基本定律,改进探测引力波的灵敏度以及更准确地测定太阳,行星和小行星的参数。1969年开始的月球激光(反射)测距,对地球物理,参考坐标的选定,相对论的检验均有重要的贡献。30年来,激光技术的长足进步,使现在正是适合于开始进行研究空间有源(主动)测距和光波空间通讯的时候。激光正是适合于开始进行研究空间有源(主动)测跑和光波空间通讯的时候。激光天文动力学的兴起是必然的趋势,其精确度将比现在提高3到6个数量级,将是天文动力学革命性的发展。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它的关键技术有三,即:弱光锁相,极精确无拖曳航天和高衰减日冕仪。弱光锁相已有长足的进步。对高衰减日冕仪的研究,也有初步的方案。LISA空间计划将于2006年8月发射SMART-2,研究测试极精确地拖曳航天。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的关键技术已日趋成熟。在第一届国际激光天文动力学研讨会(2001,9.13-23)中介绍了各相关学科背景及前沿研究,讨论了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科学目标及相关技术,并召开了两次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预研究筹备会,建立了和欧洲的合作关系。会后着手进行此项对基础物理,太阳系探索及引力波天文学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空间计划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学科, 其发展受观测技术及仪器进步所推动, 而天文科学发展同样不断对观测仪器提出新的要求. 天文学发展至今, 对观测仪器的要求逐渐走向极致和极端, 这在实现成本及难度两方面均带来极大挑战. 为应对上述挑战, 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下一代天文光学技术及观测仪器已成为天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 集成光子学的发展为天文光学技术带来了新的变革性机遇,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天文光子学(Astrophotonics)可为天文观测提供低成本、高度集成化(芯片化)的新一代高性能光学终端仪器, 这类仪器将在空间天文观测、大规模光谱巡天、高分辨高精度光谱成像等应用中起到关键作用. 主要从仪器/器件功能出发介绍天文光子学主要研究内容及现状, 并简要讨论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最后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中国虚拟天文台研发策略与重点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由于不同的天文和技术背景,不同的虚拟天文台项目采取了不同的研究策略。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几个典型虚拟天文台项目的研发目标和工作重点;然后讨论了包括中国虚拟天文台在内的小型虚拟天文台项目在研发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中国虚拟天文台项目根据自身所处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将走应用路线,争取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研发重点包括五个方面:China-VO系统平台建设、国内外天文数据的统一访问、现有天文工具的虚拟天文台集成、天文设备的虚拟天文台集成、虚拟天文台基础上的公众教育。  相似文献   

14.
窦忠 《时间频率学报》1996,19(1):108-116
通过对古天文研究中用到的月亮历表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的分析,认为Chapront的半分析月亮历表在大时间尺度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合古天文研究的应用.在此理论基础上,制作了一个简化的、实用的月亮历表.该历表与Chapront的历表在1500B.C.~2000A.D.的黄经系统差在1.5″之内.为应用方便,给出了简化历表所用的月亮参数的高次表达式、傅里叶系数表及一个算例,读者可据此编制自己的计算月亮位置的程序。  相似文献   

15.
电子照相机是一种高效能的天文微光图像探测器。过去50多年以来,国外一些天文台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功地研制出几种不同结构型式的实用化整机,并将其同望远镜及摄谱仪配合使用,分别在地面和空间条件下,对天文光度学和天文光谱学领域中众多类型的研究课题,从事观测研究,取得了许多极有科学价值的研究结果。本文将扼要描述我们从事的  相似文献   

16.
高精度天文测量与天文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精密天文测量和天文动力学的关系、发展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应用自适应光学望远镜所取得的天文观测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适应光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地基天文学学肓远镜的重要部分。在世界各地的天文台中,许多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正在建造,不少的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令人激动的天文观测成果,自适应光学正在接近成熟并正向天文实际应用的阶段转化。本文根据近几年来自适应光学望远镜在天文中的应用,对其所取得的天文成果给予介绍,并讨论了自适应光学系统所能开展的天文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天文爱好者》2009,(11):14-15
近十年来,我国业余天文界在彗星发现上,一改过去沉寂,默默无闻的现象,有了质的跨越。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开放,经济的繁荣;国家专业天文机构,国家和各地有关部门,比如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特别是2002年以后,对天文普及,业余天文发现的重视、推动和支持;以及各地天文爱好者的积极交流(包括与境外,两岸三地)和全身心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天文观测发展的现状,作者试验了用Windows Sockets实现网络远程控制天文终端的方法,并给出了这个方法Windows 9x上的VC++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虚拟天文台数据访问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批天文观测项目的实施,天文数据正在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天文学正进入一个数据富庶的时代。虚拟天文台项目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些高度分散、复杂、海量的天文数据的统一访问和管理,实现全球天文数据资源的融合,使天文学家能够高效快捷的获取所需的天文数据。中国虚拟天文台项目基于目前的网格技术,设计和实现网格环境下天文数据的查询访问服务,并为客户应用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采用GlobusToolkit网格开发工具包,按照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最新制订的天文数据标准,完成对天文星表数据资源的网格服务封装,实现天文星表锥形查询(Cone Search)和星表查询网格两个数据服务的工作,并介绍了如何使用天文数据服务搭建其他网格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