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油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能源安全的核心,石油安全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受国内石油资源短缺和石油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石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石油安全问题日益显现。为科学评价我国石油安全的程度,本文从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国内生产供应能力、国际市场获取能力、国家应急调控能力、环境安全控制能力等6个方面,设计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综合评分法,选取石油储采比、石油储量替代率、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石油自给率、石油价格和石油储备水平等10个要素指标,构成一个新的综合指标——石油安全度;最后,用石油安全度对我国近年来石油安全的形势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南美是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空间和战略延伸。南美地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之间,扼控两洋海上交通航线,石油、粮食、矿产等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能源和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战略资源重要来源地。近年来,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世界大国对南美的高度关切与介入,使得该地区地缘环境变得十分复杂。本文基于大国在南美地区的地缘影响现实,构建了地缘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大国在南美地区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军事以及综合地缘影响进行了评估与测算。  相似文献   

3.
资源外交寓于国际地缘政治的长期博弈之中。地缘政治是一国对外交往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立足于内线周边和外线外围的地缘关系分析,总结了中国资源外交地缘政治的总体态势和潜在风险,并试图提出我国资源外交的基本思路。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中国的资源外交包括内线地带和外线地带两个层次:内线由接壤的邻国以及接近的近邻组成,是中国资源外交的战略依托地带;外线由涵盖美洲、欧洲、非洲和澳洲大陆的资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组成,是中国资源外交的战略腾挪空间。在这两个层次上,我国的地缘风险主要来自其他大国的地缘战略遏制、“走出去”战略的地缘选择权旁落、资源通道和贸易路线受制于人。要突破这些地缘限制与束缚,我国的资源外交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分清内线、外线战略方向的轻重缓急,以周边关系为首要、以大国关系为关键、以发展中国家关系为基础,积极拓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发展空间,有序扩展资源合作领域,坚定维护国家资源权益。  相似文献   

4.
世界锶矿供需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供应和需求层面,综合分析了锶矿国内外生产、消费、贸易、价格情况.世界锶矿资源丰富,价格较便宜,而我国锶矿品位不高且消费量并不大,因此,本文认为暂无须建立国家储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获取境外优质天青石矿山权益,形成进口与国内生产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资源问题在国际事务中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源外交向来是世界经济大国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理论上关于资源外交的内涵外延、演进脉络及相关概念架构目前仍不清晰。本文正是想尽力对这些基础性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期望能对我国的资源外交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得出的主要认识有:资源外交是国家在资源领域开展的定向外交,其范围涉及石油、天然气、稀土、铁矿、有色金属及其他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贸易、勘探投资、开采加工、技术研发、物流运输等广泛的内容;资源外交起源于殖民地时期的对外掠夺,发展于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全球配置,大行于高价能源时代的大国博弈;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在全球资源外交中已赢得了领先地位,而中国是一个后来者;研究资源外交,既要分析全球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入总结适合我国国情、于我有利的外交机制、行为和经验,这是一项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6.
地缘政治学是研究各种政治力量在地理条件(受地理因素影响)下的相互关系、变化趋势及对世界政治力量影响的科学。地缘政治角逐最重要的技术支撑是地缘环境透明。因为地缘政治角逐受地理因素影响且需要具体的地理环境信息作为主要依据,而测绘保障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目的是提供静态、动态地理环境服务以及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位置信息、时间信息、影像信息等服务,所以实现地缘环境透明的技术基础是测绘保障。本文重点阐述了地缘政治角逐的基本内涵范畴,提出了地缘政治角逐的主要制衡要素,分析了地缘政治角逐的战略枢纽,探讨了基于地缘政治角逐的地理参数解析以及测绘保障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地缘环境可视化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双  江南  谢雨芮  郭玮 《测绘科学》2022,47(1):172-180
针对已有地缘环境研究中可视化方法多样、表达效果参差不齐的现状,对地缘环境可视化方法展开系统梳理、综合分析.采用归纳、比较等方法,将现有研究中的地缘体、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可视化方法进行了分类对比.各类可视化方法在不同的地缘环境研究场景中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性和表达效果.根据对现状的研究及技术发展趋势,认为未来需要关注的重...  相似文献   

8.
中国为世界供应90%以上的稀土金属,这些金属可用来生产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甚至导弹制导系统,目前这些稀土金属的供应问题是造成地缘政治紧张状态的核心问题,这涉及到全球贸易与防御。  相似文献   

9.
据《BP2006年能源统计》分析,2006年又是能源价格高企且大幅波动的一年。这体现了供需条件的转变、地缘政治风险的改变以及人们对这些风险的认知。2006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费增长了2.4%,低于2005年3.2%的增长率,略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  相似文献   

10.
张莓 《国土资源情报》2007,20(12):15-22
1995~2007年,世界铜矿在需求与供应、投资与开发、消费与价格等方面的运行轨迹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周期。全球已查明铜矿资源可满足未来20-30年内的需求,生产能力增加,供应充裕,铜价必将回归。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还不能主导全球矿业的兴衰,但却是促进全球矿业发展重要的新兴力量。在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期内,我国铜的资源/储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靠国际市场补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阐述世界和中国的稀土资源分布现状入手,通过剖析我国稀土行业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对稀土资源勘查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作相应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的新格局,从我国海外能源投资的风险与挑战、海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挑战、石油海上运输安全挑战及恐怖活动与海盗袭击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评价中国能源政策时,人们一般容易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分析家常常将中国的发展之路与发达国家自己的发展经验混为一谈。第二种错误是,人们一般只注重中国能源需求(如石油进口)的表象,而忽视了与能源相关的其他危机,比如电力供应不足,或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日益增加的治理费用等。本文从中国能源安全理念、地缘政治、传统观念的挑战、建立“节约型社会”、开发国内能源及国际能源合作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外国人士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认识,希望能有我国能源部门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矿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品的价格主要由其价值决定,但仍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矿产品价格的波动。本文从成本、供需关系、政治、经济、金融、政策、市场竞争和产品替代8个方面来分析矿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目的是梳理引起矿产品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以更好地对矿产品价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中亚各国有色金属、贵金属的矿业经济、资源潜力、矿业政策,以及国情、地缘政治等形势和特点,提出了在中亚从事有色金属、贵金属勘查、开发的有利条件、存在的投资风险以及应对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标准差方法的地缘环境单元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环境是由地理位置相互联系并产生关系的环境.文中提出将地缘环境指标分为本底、关联及位势3大类,其中本底指标又被分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4类,各类又被细分为4个子类,各指标之间可以通过加权叠加方法进行综合生成指标体系.标准差反映数据与其平均值之间的离散程度.文中以标准差法为划分方法,以地缘环境指标体系及其加权叠加为划分依据,对我国周边地缘环境中的敏感地区之一——南亚进行了地缘环境单元划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标准差方法在地缘环境单元划分中表现有效且准确.  相似文献   

17.
未来10~15年我国钢产量将处于峰值平台期,中国钢铁_Y-业发展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国内铁矿石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需求,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将非常巨大,未来长期大量进口铁矿石的局面不会有根本性改变。预计未来数年国际市场铁矿石的价格在当前的水平上波动的可能性最大,国际市场铁矿石的价格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将保持当前的历史高位水平。只有积极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大大提高国内铁矿石产量,才能保障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杨  董春  张玉 《测绘科学》2012,37(6):46-48,52
本文在总结已有的界定原则基础上,对中国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界定和划分,确定51个地级及以上资源型城市,并研究了这些城市的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同时利用构建的2005年-2008年中国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对资源禀赋、地理区位条件等因素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并不存在明显的"资源诅咒"现象,资源禀赋与城市竞争力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负相关关系,地理区位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30年来人们对矿产品长期可供性一直争论不休。争论原因有三个 ,一是人们在评估这一风险时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致使结论大相径庭 ;二是不确定因素太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左右矿产品价格的未来矿产品供求变化的不确定性 ;三是目前矿产品价格反映的仅是生产商支付的社会成本 ,如果价格反映的是生产和使用矿产品的全部社会成本 ,人们将无法预知价格上涨幅度以及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本文对这三个原因进行了分析。早在两个世纪前 ,托马斯·马尔萨斯、大卫·里查德等古典经济学家就开始了对自然资源充足与否的讨论。上世纪 70年代初《增长的极限》一书的出版又引发了新一轮讨论 ,该书用复杂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推导出到本世纪中叶 ,矿产资源耗竭会导致发达国家高生活水平崩溃。时至今日 ,就书中方法和结论的讨论依然激烈 ,有两派观点 ,一派是以地质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为代表的悲观者 ,他们担心矿产资源耗竭特别是石油资源的耗竭问题 ,而另一派则是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乐观者 ,他们认为不存在资源耗竭的威胁。几十年过去了 ,争论的性质也在悄然变化 ,悲观者更多地关注与矿产品生产和利用相关的环境和其他外部成本 ,而较少关注资源的实际可供性。本文仅对过去几十年来两派不断相争的三点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深海矿产资源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50年来,受深海海底技术进步、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价格大幅波动造成的原材料供应风险上升等一系列重要因素推动,世界多国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进度明显加快,签订的勘查开发合同不断增加.深海富集的矿产资源多是现代高科技、绿色技术或新兴技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相较于陆地矿床,品位高、易采选、采矿环境扰动小.但深海采矿也面临挑战,如资源探明程度不够、国际法律框架缺失、勘查开采技术仍存难题、受矿产品价格和资本成本制约等.但无论如何,深海采矿将是本世纪人类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战略之举,已成为各国资源竞争的前沿热点领域.对此,需要加强深海矿产勘查开发研究及技术储备,强化政策引导、监管与服务,铺就一条“产学研用”的深海采矿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