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邓胜徽 《现代地质》1993,7(3):255-260,T001
本文据产于内蒙古霍林河盆地早白垩世地层的生殖羽片材料建立了膜蕨科的Hymenophyllites linearifolius sp.nov.和铁线蕨科的Adiantopteris eleganta sp.nov.,并从植物形态、生殖器官和生态特征等方面与现生类别进行了对比。本文还描述了同一产地和层位的Cladophlebis latibasis sp.nov,及产自辽宁铁法盆地早白垩世的Sphenopteris liaoni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白云鄂博群尖山组微古植物新发现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孙淑芬 《地质论评》1992,38(5):474-480
本文研究的微古植物,均发现于内蒙古白云鄂博群尖山组,共计10属33种,其中有3新种:Archaeodiscina baiyunensis sp.nov.,Lophosphaeridium favosumsp.nov.,Lophosphaeridium symbioense sp.nov.其组合特征以刺球藻群(Acanth-omorphida)的分子为主,球藻群(Sphaeromorphida)分子次之。在刺球藻群中以Baltisphaeridium属和Micrhystridium属的分子占绝对优势。微古植物个体一般为10—30μm。上述微古植物在我国云南昆明下寒武统以及欧洲、北美一些地区均有报道,充分显示出早寒武世特点。内蒙古白云鄂博群的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属元古宙,本文的资料为重新判定白云鄂博群尖山组的时代,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陕西镇巴梁家桥奥陶系西梁寺组与涧草沟组的微古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镇巴梁家桥奥陶系含有比较丰富的微古植物。在下—中奥陶统西梁寺组下部的深灰色白云质砂岩中,发现微古植物17个属,46个种;在上奥陶统涧草沟组黄绿色页岩中,发现微古植物15个属,28个种。为该地区奥陶系地层的划分提供了又一个方面的生物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目前研究程度还比较低的早古生代微古植物增添了新资料。本文中描述了三个新种:Micrhystridium ciliforme sp. nov., Buedingiisphaeridium humifusum sp. nov. Multiplicisphaeridium robustum sp. nov.  相似文献   

4.
陕西镇巴梁家桥奥陶系西梁寺组与涧草沟组的微古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镇巴梁家桥奥陶系含有比较丰富的微古植物。在下一中奥陶统西梁寺组下部的深灰色白云质砂岩中,发现微古植物17个属,46个种;在上奥陶统涧草沟组黄绿色页岩中,发现微古植物15个属,28个种。为该地区奥陶系地层的划分提供了又一个方面的生物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目前研究程度还比较低的早古生代微古植物增添了新资料。本文中描述了三个新种:Micrhystridium ciliforme sp.nov.,Buedingiisphaeridiumhumifusum sp.nov.Multiplicisphaeridium robustum sp.nov.  相似文献   

5.
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奥陶系临湘组,地层厚度甚小,但含有较丰富的三叶虫化石,经作者研究共计11个属15个种和2个未定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Dayongia(gen.nov.)和7个新种:Madygenia exsculpta sp.nov.,Madygenia tuberculata sp.nov.,Davongia brevica gen.& sp.nov.,Dayongia longicephala gen.& sp.nov,Eobronteus hunanensis sp.nov.,Shuma-rdia songtaoensis sp.nov.,Encrinurells exsculpta sp.nov.。这个动物群除具有我国地方性色彩外,同时具有与欧洲动物群明显的近似性。其时代应属晚奥陶世,相当于欧洲Ashgill期。  相似文献   

6.
现生铁角蕨Asplenium Linn.种类繁多,广布于热带—温带地区,以热带—亚热带为分布中心。确切的Asplenium Linn.化石最早出现于东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下白垩统地层中,是西伯利亚—加拿大区白垩纪的新生分子。根据吉林延边地区下白垩统长财组发现的铁角蕨化石的营养羽片和生殖羽片标本,在原位孢子研究基础上,通过与现生铁角蕨植物繁殖器官的对比,确认当前材料属于Asplenium Linn.;并进一步与国内外相关属种进行比对,建立了一个新种——长财铁角蕨(新种)(Asplenium changcaium Sun et Liu, sp. nov.)。该新种原位孢子的研究为深入探讨铁角蕨属乃至铁角蕨科的系统演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志丹群的孢子和花粉。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划分出两个孢粉组合,其中一个组合产自环河-华池组上段,另一个组合产自泾川组,经与已知资料分析对比,前者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早期,后者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期。探讨了两个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指出沉积区在环河-华池组上段沉积时为亚热带偏湿的气候,并在某种程度上受干旱气候的控制,泾川组沉积时为热带、亚热带偏干旱气候。对孢粉植物群分区问题做了论述,说明研究区志丹群的孢粉植物群应归于G.F.Herngreen和A.F.Chlonova(1981)划分的北极-欧州亚省(Boreal-European)。文中描述了五个新种:Divisisporites palmatus sp.nov.,Biretisporites minor sp.nov.,Camarozonosporites scabratus sp.nov.,Piceaepollenites minutus sp.nov.和Ina-perturopollenites plicatus sp.nov.。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志丹群的孢子和花粉。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划分出两个孢粉组合,其中一个组合产自环河-华池组上段,另一个组合产自泾川组,经与已知资料分析对比,前者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早明,后者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期。探讨了两个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指出沉积区在环河-华池组上段沉积时为亚热带偏湿的气候,并在某种程度上受干旱气候的控制,泾川组沉积时为热带、亚热带偏干旱气候。对孢粉植物群分区问题做了论述,说明研究区志丹群的孢粉植物群应归于G. F. Herngreen和A. F. Chlonova(1981)划分的北极-欧州亚省(Borea-Europcan)。文中描述了五个新种:Divisisporites palmalus sp. nov., Biretisporites minor sp.nov., Camarozonosporites scabratus sp. nov., Piceaepollenities minulus sp. nov. 和 Inaperturopollenitesplicatus sp. nov.。  相似文献   

9.
湖南中泥盆统一下石炭统海参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湖南中泥盆统—下石炭统海参化石6个属、12个种(1个新属、8个新种):T huroholia crassa sp. nov., Th. hexangularia sp, nov., Th.pulchra sp. nov., Th. marginata Langenheim&Fpis, Th. regularis sp. nov., paraeocaudina minularis gen. et sp. nov., Paracucumarites asymmetricus sp, nov., Protocaudina traquairii(Ftheridge). Pro. symmetrica sp. nov., Microantyx betoni Gutschick. Mortensenites teat sp. nov,, 讨论了它们的地层分布和地层对比。此外,扼要地介绍了海参化石基本构造及其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疆早侏罗世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新疆早侏罗世各组中所产的植物化石,提出了疆新早侏罗世植物群分属于毛羽叶—锥叶蕨植物群与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的过渡植物群和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过渡植物群中苏铁类比较丰富.锥叶蕨—拟刺葵植物群以真蕨类和银杏类为主,真蕨类中锥叶蕨,托第蕨,枝脉蕨最为发育.两个植物群按照不同层位均可分出上下两个组合.本文还探讨了八道湾组时代,认为无疑属早侏罗世,塔里奇克组植物组合也应属早侏罗世(塔里奇克组的地质时代为T_(?)—J_1).早侏罗世早期新疆气侯曾一度炎热,向后转为湿暖潮湿.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石拐盆地召沟组植物群及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研究石拐盆地中侏罗统召沟组植物群由18属31种组成,分属于真蕨类、苏铁类、银杏类、茨康类和松柏类。其组成特征表明,该植物群属于中国北方温带植物地理区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晚期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辛存林  张亚梅  季健健  王露菡 《地质学报》2018,92(10):1985-2001
本文对产于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窑街组地层的植物大化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甘肃窑街中侏罗世植物群由31属63种组成。其中,银杏类植物7属23种,真蕨类植物7属14种,松柏类植物7属11种,苏铁类植物5属10种,楔叶类植物4属4种,分类位置不明化石1属1种。在研究植物群组成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化石埋藏类型与化石类群生态学的分析,重建了古植物群落,总结了窑街植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并划分出四个群落,即划分为近岸湿地群落、山间低地—缓坡群落、山间高地群落、旱生群落等四个群落。根据植物群的整体特征、植物类群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征分子及其古生态特征及孢粉植物群特征,推断甘肃窑街盆地中侏罗世古气候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Brachyphyllum及茨康目植物化石的存在,表明甘肃窑街中侏罗世气候环境存在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水泉南山附近采集到酒局子组植物化石, 通过系统鉴定, 共计12属18种, 包括楔叶类、木贼类、瓢叶类、真蕨和种子蕨类及科达类等, 其中以Pecopteris (Asterotheca) hemitelioides和Cordaites principalis为代表, 均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常见分子或代表分子, 表明赤峰地区在宾夕法尼亚亚纪时应属华夏植物地理大区. 酒局子组的时代应当归于宾夕法尼亚亚纪. 植物群中发现高大的科达类, 并有大量反映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真蕨和种子蕨类, 显示该区当时应处于亚热带-暖温带雨量充沛的湿热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甘肃窑街组古植物群及古地理进行研究,共发现植物化石31属63种,以银杏类(36.5%)和真蕨类(22.2%)繁盛,松柏类(17.5%)和苏铁类(15.9%)占一定比例,楔叶类(6%)、不明位置的果与穗(1.9%)为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植物群组成分子指示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国内外同期其它植物群的对比,认为窑街组植物群的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早中期(Aalenian-Bajocian)。利用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窑街及其余11个研究较为细致的中国北方中侏罗世植物群进行对比,探讨甘肃窑街古地理归属,并对中国北方中侏罗世植物区进行初步划分。利用分支生物地理分析法研究甘肃窑街植物群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窑街中侏罗世植物群与内蒙古高头窑植物群关系较为亲近;讨论了甘肃窑街新发现的屈囊蕨属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特征,发现其分布与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的初步区划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白垩纪植物群与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白垩世时中国可划分出北方、南方和藏南3个植物地理区。北方植物地理区可归入瓦赫拉梅耶夫的西伯利亚加拿大植物地理区,发育有热河、阜新和大砬子3个植物群。热河植物群产于辽西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及其他相当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以苏铁纲和松柏纲占主导地位。阜新植物群赋存于辽西的沙海组和阜新组及相当地层,以真蕨纲、银杏纲和松柏纲共同繁盛,苏铁纲和木贼目较丰富为特点。由早而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Acanthopteris-Ginkgoco riacea组合、Ruffordia goepperti-Dryopterites组合和Ctenis lyrata-Chilinia组合,分别产于辽西的沙海组、阜新组中下部和阜新组上部。大砬子植物群产于吉林延吉盆地的大砬子组和松辽盆地的泉头组,被子植物占优势且掌鳞杉科丰富。南方植物地理区属于瓦赫拉梅耶夫的欧洲中国植物地理区的范畴,苏铁纲、鳞叶或锥叶型松柏和小羽片小而叶膜厚的真蕨类(主要是Cladophlebis)占主导地位,缺少银杏纲、真蕨纲的蚌壳蕨科及单缝孢类型等,为热带、亚热带植物群,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西藏北部和中部3个亚区。其中,东部亚区滨邻古太平洋,以浙江、福建和山东莱阳盆地等的植物为代表,以鳞叶和锥叶型松柏与本内苏铁Ptilophyllum占优势。该亚区植物群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或4个植物组合,自早至晚包括Cupressinocladus-Pagiophyllum组合、Cladophlebis-Ptilophyllum组合、Ruffordia-Zamiophyllum组合和Suturovagina-Frenelopsis组合。西藏北部亚区邻近古特提斯洋东北岸,植物群与东部亚区的基本特点一致,但真蕨类更为繁盛,特别是海金沙科Klukia属和里白科的Gleichenites相当丰富,并有海金沙科的Scleropteris属和马通蕨科存在,裸子植物以苏铁纲为主,松柏纲相对较少,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合。中部亚区介于上述两个亚区之间,由于气候干旱,植物群不发育,以甘肃酒泉盆地、民和盆地所产化石为代表,特点是鳞叶、锥叶型松柏类为主,掌鳞杉科较发育,其他类型罕见。藏南植物地理区属于澳大利亚植物地理区的范畴,只发现于喜玛拉雅地区。晚白垩世植物群只发现于东北、华南、西藏等地的少数地点和少数层位,研究程度较低,还不能进一步划分出植物地理区系和组合。以植物化石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生物和非生物证据,建立了中国不同植物地理区白垩纪含植物化石的地层及相关地层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贺兰山地区上田组的植物化石开展研究,此次鉴定出12属14种,结合前人资料,上田组植物化石共计20属35种。其中,真蕨纲和种子蕨纲9属19种,占54%;苏铁纲4属6种,占17%;楔叶纲1属4种,占11%;松柏纲3属3种,占9%;银杏纲2属2种,占6%;分类位置不明的种子1属1种,占3%。该地区植物化石组合以中国北方型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的属种占主导地位,同时混生了中国南方型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植物群的分子Dictyophyllum,且苏铁类占一定的比例,反映了晚三叠世末期贺兰山为半干旱的亚热带大陆型气候,且正在向湿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阎同生 《古地理学报》2003,5(4):461-474
在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古植物化石44属86种。其中,真蕨纲和种子蕨纲居首要位置,占古植物群属种总数的41.8%,楔叶纲次之,占18.6%。石松纲植物居第三位,占11.6%。种子化石占11.6% ,其他依次为瓢叶纲4.7%、苏铁纲4.6%、科达纲2.3%、银杏纲2.3%、松柏纲2.3%。此古植物群属种丰富,华夏植物群的特点明显,纵向上可划分成6个古植物组合,即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Lepidodendron galeatum组合,Neuropteris plicata-Lepidodendron posthumii组合,Lobatannularia sinensis-Annularia stellata组合,Pecopteris anderssonii-Pterophyllum daihoense组合,Cladophlebis permica-Psygmophyllum multipartitum组合和Ullmannia bronnii-Walchia bipinnata组合。该古植物群演化具有阶段性,组合的变化与古地理6个演化阶段相适应:第一阶段(本溪组)深潮下带、湖、三角洲、河流环境交替出现;第二阶段(太原组)潮下带、潮坪、三角洲环境交替出现;第三阶段(山西组)河道、沼泽、天然堤、决口扇环境交替出现;第四阶段(下石盒子组)沼泽、河道、砂坝环境交替出现;第五阶段(上石盒子组)从干旱陆相河漫湖、天然堤、泛滥平原、河口砂坝逐步转变为多层叠覆边滩和心滩环境;第六阶段(石千峰组)为干旱条件下大型湖泊三角洲、天然堤、边滩交替出现。这反映了植物群演化与古地理环境演化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8.
北京西山中侏罗世植物群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英芳  姜均伟 《中国地质》2010,37(2):515-524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九龙山南坡中侏罗统的下窑坡组、上窑坡组和龙门组采集植物化石22属38种。统计资料表明,北京西山中侏罗世植物群以真蕨纲(27.6%)、苏铁纲(25%)和银杏纲(25%)为主,其中真蕨纲的Coniopteris、Cladophlebis分别出现5和17个形态种。本文通过现生近缘种类分析法和植物的生长状态分析研究古气候。研究表明,含量高的植物化石的现生近缘种类紫萁科、蚌壳蕨科和苏铁纲植物主要生长于温热潮湿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区;Cladophlebis较高的分异度,苏铁纲大型的羽状复叶,木贼目宽大的茎干等植物特征,同样指示较为湿热的气候环境。因此,北京西山中侏罗世植物群反映一种温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并且,化石的属种和数量自下窑坡组、上窑坡组到龙门组的降低反映研究区气候由温热潮湿向干热方向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甘肃宝积山盆地窑街组植物大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经鉴定共有19属50种,结合已有的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化石资料,发现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由27属73种组成。其中,银杏类植物10属30种,真蕨类植物5属26种,松柏类植物5属6种,楔叶类植物3属5种,苏铁类植物2属4种,裸子植物球果和种子化石2属2种。基于当前植物群组成特征,对植物化石埋藏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植物化石主要为原地埋藏或亚原地埋藏,少数属种为异地埋藏,并通过对化石类群古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现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初步重建了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落,划分为四个植物群落:岸边—湿地楔叶类植物群落、低地蕨类—苏铁类植物群落、坡地银杏类植物群落和高地松柏类植物群落。通过对植物群组成特征和植物化石叶相特征的统计分析,并与其他气候带植物群特征进行对比,推断中侏罗世时期甘肃宝积山盆地为温暖潮湿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突泉盆地南部牤牛海地区发现的植物大化石15属26种,主要包括有节类Noecalamites sp.、Equisetites sp.,真蕨类Todites goeppertianus、T.williamsoni、Cladophlebis argutula、C.hsiehiana、C.shansiensis,松柏类Pityospermum staratschini、P.nordenskioldi、Podozamites schenki、P.lanceolotus,银杏类Czekanowskia rigida、Ginkgo huttoni、Ginkgoites cf.Sibiricus、G.sibiricus、G.cf.marginatus、G.lepidus、Vittifoliolum paucinerve、Phoenicopsis speciosa、Sphenobailra sp.,苏铁类Nilssonia sinensis以及裸子植物花果和种子Carpolithus sp.等,其中以真蕨类(26.9%)和银杏类(38.5%)占优势,松柏类(19.2%)占一定比重,含少量的木贼类(7.7%)、苏铁类(3.8%)以及裸子植物花果和种子化石(3.8%).结合前人在该地区发现Raphaelia diamensis,指示该套含可采煤层的细碎屑岩组合具有浓厚的中侏罗世早期的时代特征,应为中侏罗世万宝组.根据植物组合中主要发育真蕨纲的Cladophlebis,银杏纲银杏目的Ginkgo、Ginkgoites、Sphenobailra以及松柏纲苏铁衫杉科的Podozamites等分子,结合当时整个万宝组植物群面貌以及地层中含煤、发育沉积铁矿等特征,可推测研究区当时具有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