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抗拔(浮)桩——部分粘结预应力抗拔(浮)桩。该新型桩有效改善了抗拔桩的桩身结构,能充分发挥抗拔桩的承载力,改变了混凝土受拉时的受力性状,克服了普通抗拔桩容易产生裂缝的弊病。结合有关地下结构浮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现场实际的部分粘结预应力抗拔桩荷载试验结果,对抗拔(浮)桩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沉管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开富  谢新宇  张继发  郑麟  朱向荣 《岩土力学》2004,25(12):1937-1941
基于现场试验检测结果,分析了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在砂土中的抗拔破坏模式和应力传递机理,运用极限平衡原理研究了抗拔承载力,得到了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对工程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两者较为一致。现场试验表明,未达破坏荷载前,抗拔碎石桩的抗拔承载力与变形有较明显的线性关系;抗拔碎石桩破坏性状明显,能明确得到抗拔碎石桩的破坏荷载。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结构物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广泛,其抗浮问题亦日益受到关注。与压重法、摩擦抗浮法、基板延伸法、降排截水法以及大口径抗浮桩(如预应力管桩、钻孔桩、人工挖孔桩)等相比,抗浮锚杆(索)(一般直径小于300mm)由于采用高压注浆工艺,使浆液能渗透到岩土体的空隙与裂隙中,锚杆(索)的侧摩阻力较大,更有利于抗浮,具有受力合理、工期短、造价低、施工便捷、节省建材等诸多优点,已在各大中城市的工程建设中迅速推广使用。文章介绍了锚索抗浮桩在昆明某工程中进行抗拔试验概况,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适用于下一阶段进行抗浮设计所需的土力学指标及有关施工工艺参数的建议。其锚索抗浮桩试验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挤扩支盘桩在地下建筑抗浮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方崇  张信贵  闭历平 《岩土工程技术》2005,19(6):281-283,310
对目前地下建筑的各种抗浮措施进行了分析,根据挤扩支盘桩的受力特征,提出了采用挤扩支盘桩作为抗浮桩的新思路,给出了挤扩支盘桩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和构造要求,阐述了该方法的施工要点,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挤扩支盘桩解决地下建筑抗浮问题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永久性抗浮锚桩的施工目的是为了解决建筑物整体抗浮问题。以北京胜古庄小区工程为例,介绍了其施工的技术关键。锚孔钻进时机为旋喷桩固结体终凝初期12~14h;桩位偏差在旋喷体中心的任何方向不超过10mm;与旋喷体垂直度偏差应小于8%。为此采用前导式三翼钻头,钻进速度为200mm/min。   相似文献   

6.
详细地论述了该工程永久性抗浮锚桩施工工艺的全过程 ,并对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支盘桩抗压和抗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支盘桩高承载力和低沉降量的内涵。通过分析得出:在轴向压力作用下,支盘承受较大的荷载,支盘力占总荷载大约60 %以上,说明在承力上,支盘力控制着单桩承载力和沉降量的大小。在抗拔方面,由于支盘上方土阻力的作用,使支盘桩的抗拔力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水泥土复合管桩抗拔的基本原理和特性。为了便于抗拔承载力及经济效益的对比,在同一场地,试桩方案设计水泥土复合管桩2种桩型共6根,以及钻孔灌注桩2种桩型共5根,对其分别进行单桩抗拔静力载荷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和基桩施工造价的分析后认为,在提供相同抗拔承载力特征值时,水泥土复合管桩上拔位移量是钻孔灌注桩的1/3,而造价仅为钻孔灌注桩的80%;管桩的顶部连接采用张拉机械套筒连接是安全可靠的。采用水泥土复合管桩以达到降低工程投资、提高施工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勘察设计》1999,(10):43-44
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首都国际机场停车楼抗浮桩工程施工QC小组成立于1998年2月18日,活动结束时间为1998年5月6日,历时78天,小组由14人组成。项目主任工程师张志忠担任组长,公司总工刘戌辰和项目经理魏长法担任技术顾问,其余成员均为本次各岗位技术负责人。 依据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了三次PDCA循环,重点解决了抗浮桩施工的成桩工艺。 一、工程概况  相似文献   

10.
X形混凝土桩抗拔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雍君  陆晓敏  刘汉龙 《岩土力学》2010,31(11):3430-3434
利用自行开发的大型土工试验模型槽,进行了等截面积X形桩和圆形桩抗拔性能对比试验研究,比较了二者轴力、桩侧摩阻力及位移的分布和变化规律。X形桩相比圆截面桩侧表面积增加了31.5%,试验结果表明,二者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相同,沿桩长可分为提高区域、衰退区域;摩阻力发挥充分的区域在埋深1.50~3.00 m,此区域中X形桩摩阻力的最小值和峰值都较圆形桩大,相同的桩头位移下X形桩的侧摩阻远大于圆形桩,其极限抗拔力高出圆形桩约16.7%。  相似文献   

11.
何世鸣 《探矿工程》2015,42(2):74-78
根据目前国内外预应力抗拔抗浮桩、部分粘结预应力抗拔抗浮桩的优缺点以及使用的局限性——长螺旋钻机对于桩径>800 mm或桩长>30 m的桩力不从心,研究了应力分散型预应力抗拔桩及钢筋钢绞线笼系列技术,用于一个直径1 m、桩长60 m的抗拔桩工程,采用旋挖成孔,可实现在工程桩上进行大吨位试桩,受力合理,节省资金和工期,实践证明该系列技术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抗拔桩变形分析与有效桩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拔桩变形的理论分析为基础,选择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对桩的极限侧阻力进行合理取值,通过迭代法得到桩身受力情况,由此预测抗拔桩的"有效桩长"。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验证,证明该方法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阳地区砂土碎石土层抗拔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沈阳砂土地区旋挖成孔抗拔桩的现场静载试验、钢筋应力测试等试验,研究单桩抗拔承载能力、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得出以下结论:按地层年代划分土层确定侧摩阻力比按岩性名称划分更为合理;压浆前、后增强段侧阻力增强系数约在1.15~1.62之间;扩径支盘现象可以使局部摩阻力发挥较大,但也限制了其下部一定桩长范围内摩阻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冻土断裂力学在桩基冻拔稳定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洪升 《冰川冻土》1998,20(2):112-115
对桩基冻拔的冻土工程问题进行了断裂力学分析,并给出简化模。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裂判据以及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表达式。  相似文献   

15.
周东明  范新庭 《探矿工程》2007,34(10):49-51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预应力管桩受损后采用套管法水下砼灌注工艺灌注桩心砼结合后压浆工艺对管桩断裂面注浆加固的工艺方法,并对实际施工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丁旭亭 《探矿工程》2009,36(4):51-54
根据《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1999)、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结构标准图集》(2002浙G22)的规定,预应力管桩摩擦桩的长径比≯100,当用于端承桩或摩擦端承桩且须穿过一定厚度较硬土层时,其长径比≯80。理想·伊萨卡管桩工程最长的设计桩长60m,桩径为550及600mm,采用4节15m的桩连接,长径比超过100,属于超长预应力管桩且地基土层主要为粉土与砂土。通过杭州理想·伊萨卡管桩工程实例,对砂层、粉土层中超长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工艺的制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抗拔桩在循环加载过程中桩身的性状,选取杭州萧山某工地两根抗拔桩作为试桩进行循环加载试验。在抗拔桩桩身埋设钢筋应力计,测量循环加载过程中桩身应力的变化情况;在桩身预埋钢管,测量桩顶及桩端上拔量。通过对桩身应力及桩顶、桩端上拔量的分析,研究循环加载对抗拔桩承载力及上拔量的影响。综合分析抗拔桩承受循环荷载时的桩顶、桩端上拔量、桩身轴力以及桩侧摩阻力分布可知,当抗拔桩承受循环荷载时,且临界循环荷载水平较大(接近或者达到1),抗拔桩经过2~3次循环加载后就发生破坏,其研究结果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软土地区长抗拔桩中常用的常规直桩、扩底桩、注浆直桩的承载力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不同桩型的荷载传递规律和承载力提高机理,并引出其荷载一位移的理论计算公式,认为抗拔桩存在“有效桩长”。通过对某沿海城市不同超长抗拔桩的现场抗拔试验,分析比较了各种桩型在30mm上拔位移控制值下的单桩承载力和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认为超过“有效桩长”的设计是不经济的,注浆直桩可以提高安全系数,宜优先选用注浆直桩。  相似文献   

19.
结合武当山风景区某护坡工程,介绍了一种预应力锚索与悬臂桩(墙)组合补强加固高边坡变形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边坡地层的补充勘察,对护坡桩结构内力的受力分析,找出了高边坡变形加剧和桩身局部裂缝的原因,设计采用了预应力锚索补强加固悬臂桩(墙)。经过长期监测,加固后3年来的桩顶最大位移累计30.1 mm,小于国家规定的规范要求。实践表明,桩锚支护补强设计安全可靠,其成功经验和体会对类似项目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