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地面沉降监测点在江苏海门建成投入使用,开始对长三角地区的地面沉降情况进行24h自动监测。近年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长江三角洲地区普遍产生了地面沉降,苏南部分地区已经发生了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给当地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海门地面沉降监测站由国  相似文献   

2.
裴江涛  杨璐  骆祖江 《华东地质》2023,44(4):467-475
以江苏海门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为基础,文章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区近年来地面沉降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而探讨地面沉降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海门地区早期第Ⅲ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全区整体发生沉降;但随着地下水计划开采的实施(2013年以后),沉降区域由全区转为局部,主要发生在软土分布与建筑荷载密集地区,主压缩层是潜水含水层、第Ⅰ黏性土弱透水层以及第Ⅰ承压含水层。区内软土分布与地面沉降关系密切,建筑荷载密集地区与地面沉降频发地区呈高度相关性,即软土分布与建筑荷载是目前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探矿工程》2006,33(4):37-37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4月21日宣布:长三角(江苏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全面建成,面积达3万km^2,是世界最大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联通管原理,多个测点连通,利用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系统及应用压力传感、数码传换技术实施自动测量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水位,并联网实现同步监测、网络化管理,监测数据并入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种监测数据(水量、水位、水准点和分层沉降等)的信息处理,分析,为控制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基本特征出发,在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及地面沉降现状和特点基础上,提出建设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的初步构想.该监测网络的建立,将为今后开展地面沉降GPS监测及相应的专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伟  武健强 《世界地质》2015,34(3):862-869
运用精密水准测量、自动化监测、GPS测量、In SAR监测、光纤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工作。随着地面沉降时空动态的不断演变,不同监测技术手段的应用效果出现较大差异,需要探讨动态变化的地面沉降条件下不同监测方法的适用性,并以此建立更为高效、可靠的监测方法体系。笔者在总结以往工作基础上,对所使用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提出应根据工作程度实施各种监测技术方法搭配及集成应用的监测方法体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20日,国务院审批同意《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地区、汾渭盆地为主要目标区,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四大工程,全面推进重点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浙江地质》2013,(2):6-6
近日,在上海市召开的全国重点地区地面沉降联防联控工作会议上。省厅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江苏省厅共同签署《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区域合作协议》。这是继2004年两省一市签署《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信息通报与发布协议》后,再次联合开展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区域合作。省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潘圣明出席会议并签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