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王德崇 《探矿工程》2007,34(10):17-17
当今,人们普遍认为,材料、能源和信息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我国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见信息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作为十大情报信息源之一的科技期刊已经发挥并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同样,《探矿工程》杂志也是如此,必将日益发挥更大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1992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3周年,又逢地质矿产部建部40周年。我们怀着极其兴奋、快慰的心情,庆祝这两个光辉的节日。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探矿工程》与时代同行,见证了探矿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推动了钻探、坑探(掘进)、钻掘设备的技术进步,交流了岩土钻掘工程的施工经验。50年来,虽经历了几度停刊、几度复刊、几度更名,但几代探工志士仁人锲而不合,共同谱写下了这部记载着探矿工程50年发展历史的巨著。五十年风云际会,五十年沧海桑田。今天,一些《探矿工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们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回顾这50年曲折而辉煌的刊史,抒发对这本杂志深深的情谊。[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世忠 《探矿工程》2007,34(10):13-13
《探矿工程》专业期刊(后加注“岩土钻掘工程”,下文略),自从1957年创刊以来至今已经50年了!在这半个世纪之中,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经各方努力,本刊终于成为一本专业人员爱读、常读、具有相当权威性的专业主流期刊,并成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之一,这是值得我们全体探工专业人员衷心祝贺和倍感欣慰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
本文简要回顾了1996年8月4日-14大是北京举行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的盛况,概略介绍了大会期间探矿工程学科的活动情况,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新书介绍·     
《探矿工程》2004,31(4):68-68
《探矿工程》2 0 0 3年增刊《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于2 0 0 3年8月2 72 9日在长春市联合举办了“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国际水文水井钻井和成井新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9.
顾永清 《探矿工程》1993,(2):36-36,42
“七五”期间,在地勘经费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探矿工程技术方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以科技促增收,以科技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杨惠林 《探矿工程》1992,(6):62-62,65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坑探工程之最,是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坑探工程工作者经过近40年辛勤劳动创造的成果,推动了坑探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此应引以为自豪。现仅就其主要者按时间顺序列下:  相似文献   

11.
我国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4,自引:13,他引:54  
王德滋  周金城 《岩石学报》1999,15(2):161-169
本文中回顾了80年代以来国内花岗岩研究的概况。阐述了造山带花岗岩的形成和演化,次火山花岗岩的特征,A-型花岗岩的成因,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与花岗岩形成的联系以及花岗岩的实验岩石学研究方面的问题。展望了下一世纪花岗岩研究的某些趋向。  相似文献   

12.
高有峰  张立斌  陈桐  王璞珺 《沉积学报》2017,35(5):1078-1085
通过调研国内主要地质高校涉及沉积学领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野外教学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等情况,对中国沉积学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讨论了中国沉积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结果显示:1)中国地质类院校中涉及沉积学的本科专业设置基本统一,而研究生专业设置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大高校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各具特色;2)通过统计近15年沉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情况,揭示沉积学相关专业学位论文数量占地质学科总数的32%,其中油气地质学学科又占沉积学论文总数的77.1%,可见油气地质学是近15年来沉积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与对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3)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对比,我国沉积学教育与国民经济是同步发展的,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向沉积学领域提出新的课题,促进沉积学和沉积学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沉积学领域和沉积学教育取得的成果反过来又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沉积学人才培养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模式,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协调统一本科地质学基础教育和研究生沉积学专门教育,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沉积学各研究领域的接续力量源源不断,使中国的沉积学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璞珺  陈桐  张立斌  高翔  高有峰 《沉积学报》2017,35(5):1063-1077
通过国内外资料调研和1950年以来我国相关实验室的考证,研究我国沉积学相关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数据主要源于三方面,包括国内外数据库6个,国内外沉积学相关实验室官方网站102个以及国内外搜索引擎5个。对访问和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我国沉积学相关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及其地区和年代分布,并与国外相关实验室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我国沉积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展望我国沉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我国沉积学发展经历了1950—1980年的起步阶段,1980—201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2010年以来的稳步提升阶段。作为研究陆表岩石—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结果和机制的专门学科,沉积学与资源、环境、全球变化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都密切相关。我国的沉积学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化石能源与沉积矿产、海洋过程与资源、区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事关国计民生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分析结果看,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学基础学科,我国沉积学目前面临着以下问题:1)迄今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化的沉积学实验室;2)专门用于沉积学研究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很少;3)目前与沉积学相关的实验室分布过于集中,实验室与所研究的对象(自然界典型的沉积过程)相互脱离的现象日趋明显且不断加剧。由此可见,一方面我国的沉积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研究作用,另一方面相关支撑条件又相对薄弱且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趋势。这些问题无疑将会阻碍我国沉积学未来的健康发展。通过此次“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家底、理清了问题、看到了不足,希望在此与同行分享我们的调研成果,同时更希望引起相关专家和管理部门的注意,在条件允许时能够不失时机地解决影响我国沉积学发展的上述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西藏斑岩铜矿的前景展望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斑岩铜矿主要产于中生代一新生代环太平洋带、古特提斯带和古生代中亚—蒙古带,因为上述3带为聚合板块集中分布地区。中国西藏集中了金沙江聚合带、雅鲁藏布江聚合带和怒江—班公错聚合带,为世界上聚合板块最发育地区之一,具有较长的大洋板块俯冲和陆—陆碰撞的造山历史,构造—花岗质岩浆十分发育,其中深源高侵位的花岗质斑岩分布广泛,对于形成斑岩铜矿和其他相关矿床十分有利,为找矿评价斑岩铜(金)矿很有前景的地区。笔者借鉴世界和中国评价斑岩铜矿的经验,同时收集了西藏近年来找寻评价斑岩铜矿有关的地质资料,对西藏斑岩铜矿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洁净煤技术展望煤田地质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我国能源的消费结构,认为煤炭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能源,但目前仍然存在着燃煤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洁净煤技术研究。这样要求煤田地质勘探必须运用新技术进行盆地分析、煤田预测,探明适合于洁净煤技术的煤炭资源,进行煤层气的资源评价,开展煤系地层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研究,为煤炭开发、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7.
18.
全面回顾了山东省地矿局“十二五”期间探矿工程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在技术与成果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典型工程项目完成情况。从探矿工程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及加强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展望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频谱法是瞬变电磁法正演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之一,其关键在于内层含贝塞尔函数的积分计算。对于重叠回线装置的瞬变电磁法正演的内层积分,以往采用在积分区间内寻找贝塞尔函数的零点分布,依次在相邻零点之间采用一般的数值积分法在求得各自的积分值后再叠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效率低。利用贝塞尔函数的大宗量渐近特性,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效率高、方法简单、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20.
自生泥晶,也称作原地微晶碳酸钙或原地灰泥以区分他生泥晶或异地泥晶,指的是通过无机和/或有机媒介过程作用在原地形成的泥晶碳酸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自生泥晶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对自生泥晶的矿物组成、显微结构、荧光和阴极发光特征进行了总结;对自生泥晶的形成过程和来源(包括生物矿化作用、有机矿化作用和无机沉淀三种方式)进行了探讨;对自生泥晶在不同沉积环境碳酸盐岩中的贡献及其地球化学指示进行了论述;对自生泥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分布做了归纳;最后对自生泥晶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认为正确认识自生泥晶的性质,其形成过程和来源对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丘的演化和地球化学指示、建筑工程和环境修复、探寻地外生命和油气地质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