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地质勘探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地质系统岩心钻探工作量从1953年的16万米增至1956年的126万米,钻探台月效率也从1952年的几十米到1957年平均达到200多米。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为了及时总结交流国内的实践经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在若干探工界老前辈和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和筹备下,1957年10月,《探矿工程》杂志创刊了。  相似文献   

2.
志文 《探矿工程》1981,(3):15-20
一九八○年,在广大探矿职工努力下,探矿工程科技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金刚石钻机最高开动500台,绳索取心钻机50台左右,冲击回转钻进技术、优质轻泥浆、钻参仪表研制也都有进展,各地探工科技情报活动活跃,为促进探矿工程技术发展作出了成绩。现将地质系统各省、市、区地质局、院校和科研单位一九八○年取得的主要成果选辑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国解放前曾采用过进口的和手工镶嵌的金刚石钻头。真正研究金刚石钻头是从1960年开始,到1966年开起第一台金刚石钻机,这22年是我地质系统金刚石钻探的历史。现在,我们已经由准备(1960~1965年)、试验(1966~1969年)、推广(1970~1974年)、发展(1975~1979年)阶段进入了巩固提高阶段(1980年后)。1966~1981年共进尺525万米,累计平均台月效率314米,纯钻进时间30%左右,完工钻孔14000个,勘探矿种近30种。1981年台月效率342米,开动金刚石钻机占岩心钻机  相似文献   

4.
自1981年地质队按专业化组建队后,我队成为单一的探矿工程专业队——河南省地矿局第五探矿工程队。现有职工670人,各类专业技术干部80多人,开动钻机8台。1982年以来我队生产形势喜人,这一年提前40天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9125米任务。1983年提前72天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10,000米任务。1984年提前95天超额完成地矿局下达的13,000米任务。工程质量逐年提高,优质孔率1981年为12%,1982年为78%,1983年和1984年均达到94%以上,钻探成本逐年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好的生产形势呢?  相似文献   

5.
探矿生产是一种生产量大,而工艺重复的工程,就以岩心钻探为例,我部每年的钻探工作量约200多万米。每年开动钻机约60多台。这样大量的生产数据,由于过去无先进的工具,使得这么多的可贵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给探矿生产管理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途。目前在探矿科研部门已配备了一些微型计算机,如Apple Ⅱ,长城O520,IBM-PC机,为科研部门解决科研中的计算和控制做了一些工作。在探矿生产管理部门也配备了一些袖珍计算机。如PC-1500机,解决了一些生产中常用的计算和少量生产数据的储存,  相似文献   

6.
濮梅月 《探矿工程》2007,34(10):19-19
《探矿工程》杂志创刊50年了,这是我国探矿工程界值得庆贺的大事。她50年历程既不平凡,也不平坦。建国初期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矿产资源,探矿工程工作迅猛发展。为宣传探矿工程的方针政策,交流生产和管理经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及介绍国外新知识,于1957年10月创办了《探矿工程》杂志,受到探矿界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在那特定的年代里,曾两次停刊(1960年6月第一次停刊;1966年1月复刊,同年10月第二次停刊)。[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JU-1500型钻机是由勘探技术研究所和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共同设计,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制造的深孔金刚石油压岩心钻机。于1977年试制样机两台:一台在河北十五地质队进行生产试验,大口径钻进孔深935米;另一台在浙江第三地质队进行小口径钻进生产试验,截至今年5月底已钻进1800米,创造了我国目前最深的小口径钻进孔深。试验证明,该钻  相似文献   

8.
周国荣 《探矿工程》1990,(3):25-25,24
40年来,地质系统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0011万m,坑探工作量400万m,年开动钻机约3000台,钻、坑探队伍近8万人,在我国已探明储量的148种矿种中,应用探矿手段探明储量的占80%,探矿工程已成为地质、勘察工作直接取得地下实物资料和探明矿产储量的重要方法。在近几年来,预算外钻、坑探工作量猛增,1989年预算外钻探工作最高达200多万米,为预算内工作量的140%,创收4亿多元,探矿工程已处于地质市场多种经营队伍的前列。  相似文献   

9.
《探矿工程》1979,(2):34-37
由勘探技术研究所和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共同设计,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制造的JU-1500型钻机,由我队【238—2】号机在开化桐村矿区8线14号孔进行试验。从一九七七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七八年五月三十一日竣工,历时一年另一个多月,终孔深度1803.8米,是全国地质岩心钻探第一个深孔。除开外部因素而造成的停待时间,实际开动7.67台月,全孔平均台月效率235米,平均小时效率1.25米,  相似文献   

10.
探矿工程是地矿工作中投资最大、占用人力最多的工种.在党的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探矿工程队伍走向市场.地矿部门进入工程勘查市场的已有2.5万人,进入工程施工市场的4~5万人;有220个单位持工程勘察证书,228个单位持工程施工证书.1991年工程勘察和工程施工共开动钻机1009台,完成年进尺共2878109米;此外,每年还完成几千米的涵洞、隧道掘进工程.目前,探矿工程  相似文献   

11.
为了顺应多元化投资的市场需求,找准工程咨询行业的市场定位,本文通过对其他服务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成功实例剖析,提出了一体化服务与“菜单式”经营相结合的经营理念,并对国有设计院经营模式的转轨与变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SCADA系统在陕京二线输气管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14.
"Red Beds" of Yunn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N.BIEN 《地质学报》1941,(Z1):157-201
正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alled 'Red Beds" in Central andWestern Yunnan was first made known through the different reports of J.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论述了实践“三个代表”与必须抓住“第一要务”,“第一生产力”与“第一资源”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漏斗”到“天坑”看岩溶学术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KRANJC Andrej 《中国岩溶》2009,28(2):169-174
岩溶学是一门发展变化的科学,岩溶学术语也与时俱进。以术语“漏斗(doline)”为例,它来源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地区的方言,在斯洛文尼亚语中,它(dolina,单数)的意思是谷地,主要指河谷。因此,在19世纪以前的斯洛文尼亚语的科学文献中,就是指谷地。随着19世纪上半叶岩溶学的发展,喀斯特高原的漏斗状地形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德语系的奥地利地质学家们将这种地形定义为“漏斗(dolines,复数)”,相当于德语的Trichter(漏斗),并声明是当地人的说法。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地质学家的出版物中,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如在Cvijic′的DasKarstp¨hanomen(岩溶现象)一书中,其漏斗(dolines)的概念可谓无所不包,除岩溶干谷和坡立谷以外,所有洼地都称为漏斗,不仅包括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也包括竖井、落水洞、天窗,甚至某些岩溶泉和洞穴洞口。同斯洛文尼亚语相似,在塞尔维亚语中,doline也是指一般谷地。因此,Cvijic′在塞尔维亚语文献中不再使用dolina表示漏斗状地形,而是用vrtaca,这是因为vrtaca和我们今天使用的doline的内涵非常相近,而且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克罗地亚语均有相似的词汇。在20世纪中期以前,斯洛文尼亚的地理学家们为了避免使用dolina引起歧义,对于漏斗状的地形均用vrtaca表达。在19世纪下半叶,漏斗(dolines)的成因有两派理论,一种持塌陷成因,一种持侵蚀成因,后者包括侵蚀和溶蚀两种作用。前者以Schmidl为代表,后者支持者是Cox,Diener和Mojsisovics。根据漏斗的形态,Cvijic将其分为三种,即碗状漏斗、漏斗状漏斗和井状漏斗。随着对漏斗状地形的深入研究,V.Panos's根据漏斗的不同发育阶段、漏斗的成因、漏斗的覆盖类型、漏斗形成的气候因素、漏斗的沉积类型以及漏斗的形态,将漏斗分为30种。根据最新的岩溶百科全书,按  相似文献   

17.
铀"成矿壳层"与"热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铀富集成矿在垂向分布上受一定标高控制,形成具上限和下限的空间层带(俗称成矿壳层)。这个层带的出现受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的双重控制,下限面为韧脆性构造转换面,铲状断裂系的下铲面,以剥离断层为界面,是岩石温度变化的突变面、构造环境(压、张)反差明显的变化面,也是酸、碱分离及氧化一还原交替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的转换面,构成铀“成矿壳层”的底面;上限面为古大地水准面,是地壳表面重力向量的势能等值面,它控制了区域侵蚀基准面、潜水面、渗入水的氧化一还原渗透面、上升的深部溶液与下降水的混合面,是铀成矿壳层的上界面。  相似文献   

18.
“未熟油”与“未熟生烃”异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陈安定 《地质论评》1998,44(5):470-477
有关专家认为,“未熟生烃”是我国新生代盆地广泛存在的地球化学现象,本文剖析了这一论点背后隐含的矛盾,并以苏北盆地部分断陷中存在的“不等深等温”“不等深等熟”,成熟度指标与埋深关系的“平行变浅”分布等资料为依据,提出此现象当源于“古大于今”埋深史这一特定地质背景(或称为退化受热史)若以恢复的最大古埋深重新勾画产经曲线,所谓“低温早熟”现象即可消除,既然未熟生烃现象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未熟的石油,同时指  相似文献   

19.
20.
关於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华南的基底是“华夏古陆”,或古元古—太古代的“华夏地块”,或“扬子-华夏古陆”。另一种意见认为除小的古老地体外,华南不存在古老基底,而是在洋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槽褶皱区。华南地槽褶皱区开始于造山纪(2050Ma),它的西部边界是武陵断裂带,与西南地台相邻;其北边界一般认为是长江断裂带,其实很可能是华北地台。对持“华夏古陆”及相似观点进行了质疑和评论,对华南地质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椐长期地质研究积累,如地槽相沉积、复理石或浊积岩的巨厚沉积、蛇绿岩套、细碧(角斑岩系、安山岩带、许多下古生代等地层标准化石,以及大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提出华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5个造山带,即:① 武陵—双桥山—双溪坞—舟山造山带;② 震旦—早古生代造山带;③ 海西造山带;④ 印支—燕山火山岩带;⑤ 台东—喜马拉雅火山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