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矿工程》2005,32(11):23-23
为总结、交流近年来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水资源勘探与开发、基础施工(桩基础、基坑支护与降水)、地质灾害治理、隧道与爆破工程、科学钻探、非开挖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介绍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新装备、新器具,交流安全生产与工程施工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进步,由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协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7~2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2.
信息与动态     
《探矿工程》2007,34(8)
“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通知由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主办、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将于2007年10月17~20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会议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会议主题:总结与交流“十五”期间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在地质大调查、矿产资源与水资源勘探与开发、建设工程、地质灾害治理、隧道与爆破工程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研讨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前景及方向,以促进我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  相似文献   

3.
岩土钻掘工程界要参与“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分析了岩土钻掘工程队伍在非开挖工程和过河的水下铺管隧道工程方面的优势,指出岩土钻掘队伍应抓信机遇,投入到“西气东输”的工程中去。  相似文献   

4.
信息与动态     
《探矿工程》2003,30(4)
关于召开“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国际水文水井钻井和成井新技术研讨会”的通知  本刊讯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将在长春联合组织召开“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国际水文水井钻井和成井新技术研讨会”。1.会议主题 :总结与交流近年来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在地质调查、能源与水资源勘探与开发、各类建设工程、地质灾害治理、隧道与爆破工程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研讨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技术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致歉     
徐辉雄 《探矿工程》2004,31(11):20-20
本人在《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杂志2004年第9期上发表的《温州世贸中心超长大口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使用的是江西省地质工程总公司“温州世贸中心大厦桩基工程”项目部的原始技术资料。该项目的技术成果是江地总公司在大量经验成果基础上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石昆山 《河南地质》1999,17(3):199-204
本文回顾了河南地矿系统勘察施工业的形与发展,概述了岩土钻掘技术领域贩主要进展,指出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分析了“九五”末和21世纪的勘察施工业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发展勘察施工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罗云 《探矿工程》1998,(1):52-53,56
针地地勘行业岩土钻掘工程的安全生产需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方法,探讨了施工安全管理,边坡工程安全技术,基桩工程安全技术,挡土墙施工安全技术,爆破拆除工程安全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辉旭  殷琨 《探矿工程》2004,31(3):1-6,9
以国土资源部探矿工程类研究所岩土钻掘技术创新、发展应用及存在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简要回顾我国岩土钻掘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岩土钻掘技术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岩土钻掘技术的发展对策与建议,主要提出了国土资源部探矿工程类研究所岩土钻掘技术既要为国家地质工作提供钻掘技术支撑,更要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钻掘技术支撑体系、适时进行专业学科结构调整等多条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河南地矿系统勘察施工业的形成与发展,概述了岩土钻掘技术领域的主要进展,指出了存在的突出矛盾的问题,分析了“九五”末和21世纪初勘察施工业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发展勘察工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地勘单位利用钻掘技术优势在工程市场上取得的瞩目成绩,指出了当前在技术发展上存在的“拓重三轻”的问题,分析了钻掘工程市场的发展前景,从技术发展战备的高度规划适应市场需要的岩土钻掘工程技术的体系,并提出了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1.
湿地水文是形成湿地的发生学因素,“淹埋深-历时-频率”(S, D, F)是表征湿地水文的特征指标。为了推进(S, D, F)阈值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总结了(S, D, F)阈值研究的一致结论:S阈值确定的原则是水饱和至地表;D阈值确定的原则是从水饱和开始到厌氧环境形成的时滞;F阈值应取≥50%。通过对这些一致结论的分析后认为:D阈值确定的原则存在着科学性问题;目前(S, D, F)阈值研究理论针对正常情况下湿地类型,不适合非正常情况下的湿地类型。为了科学地解决(S, D, F)阈值问题,必须构建新的(S, D, F)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S, D, F)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以及(S, D, F)阈值科学性检验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3S”的集成与一体化数据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总结RS,GIS和GPS系统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3S”一体化的必要性和技术支持,讨论了“3S”一体化技术的模式,并提出了基于“3S”一体化的数据结构,探讨了一体化数据结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采用何种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以其生态环境质量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探讨,选取陆地卫星LandSat-5 TM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运用“3S”技术,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并对金堂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经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为68.002,属于“良”级;②研究区土地退化指数值为35.41,空气质量指数值仅为1.42,这说明研究区土地退化较为严重,空气质量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4.
基于"3S"技术的重庆市北碚区地质灾害评估预测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理信息系统(G 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日益向集成化,一体化方向发展。“3S”技术一体化为区域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3S”技术的集成着手,结合区域地质灾害评估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提出基于“3S”技术建立区域地质灾害系统的框架,探讨以“3S”技术为开发平台的区域地质灾害灾情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姚光庆  姜平 《地球科学》2021,46(8):2934-2943
复杂油气储层非均质性强、“甜点”成因控制因素复杂,面对精细表征与预测要求,储层研究需要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体系上有所改进.基于盆地沉积学发展起来的“源-汇”系统分析为复杂储层系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经过多年实践,本文提出了储层系统研究的“源-径-汇-岩”(source-route-sink-rock,SRSR)系统分析思路与方法,强调开展基于沉积物(岩)的四个子系统研究,即“源——沉积物物质组成与来源”、“径——沉积物搬运过程与路径”、“汇——沉积物汇聚堆积环境与变化”、“岩——沉积物埋藏成岩过程与成岩相”.介绍了各个子系统要素构成,认为四个子系统共同决定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共同决定储层质量.在源汇分区、沉积相分区及成岩相分区基础上,用甜度RSI指标划分区域储层“甜点”等级,并在乌石凹陷低渗储层评价中加以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储层SRSR系统分析是复杂“甜点”储层成因研究的新思路,是复杂非均质储层精细表征的技术遵循,为开展复杂常规储层、致密储层、非常规泥页岩储层定量化评价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6.
彭振斌 《探矿工程》1995,(2):41-42,60
介绍了硫铝酸盐“S”型瞬凝水泥干法者漏时使用的配方,阐述了输送工具和扫孔钻具的设计以及灌注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7.
3S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普遍存在的土地环境问题、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提出了应用“3s”技术进行辅助决策,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康滇地轴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是我国著名的南北向构造带。在其北段广泛分布着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沿安宁河深断裂和金河—箐河深断裂构成了南北向花岗岩带。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大类。一、陆壳重熔S型花岗岩,二、上地幔基性岩浆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它们在时空分布、岩石化学性质、含矿性和成岩机理等方面都备具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中小型地勘企业独辟新天地需要的四张“王牌”,即“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注重质量、恪守信誉,向管理要效益,大胆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相似文献   

20.
简介了低温烧结的硫铝酸盐“S”型瞬凝水泥的基本情况;详细阐述了该水泥的水化机理、早强机理、速凝机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