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介绍了钻孔灌注桩成孔外事进泥浆性能指标及其要求,并探讨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对泥性能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昌城 《探矿工程》2004,31(8):25-26
通过对非嵌岩钻孔桩工艺特点、施工条件等的分析,探讨科学、合理的孔底沉渣测定的基准面。  相似文献   

4.
陈春生 《探矿工程》2005,32(2):12-14
介绍了砂类土层中进行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时,采用施工场区临近地层黄土注入孔内直接造浆成孔的实践经验和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卧螺离心机对灌注桩钻孔泥浆进行了脱水试验,简单介绍了卧螺离心机的工作原理和脱水过程,根据脱水效果与成本分析表明:卧螺离心机用于钻孔泥浆脱水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7.
根据现场施工实践,论述了在砂土地层中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粘度是评价钻孔灌注桩泥浆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由于钻孔灌注桩桩径大,泥浆循环速度低,剪切速率低,评价石油钻井和地质勘探泥浆流变性能的方法不适合评价钻孔灌注桩泥浆粘度。首先分析了钻孔灌注桩循环速度,推出其剪切速率分布;然后分析了旋转粘度计的剪切速率,提出了低转速的粘度计更适合评价钻孔灌注桩泥浆;最后推导出了塑性粘度、有效粘度和动切力的计算公式,对准确评价钻孔灌注桩泥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赵殿河 《探矿工程》2005,32(2):29-29,42
介绍了利用空压机清理孔底沉渣方法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这种清孔方法与正循环清孔、泵吸反循环清孔相比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赵佩胜  于亮  王为 《岩土工程技术》2007,21(4):214-216,F0003
对桩底沉渣产生的原因、沉渣对灌注桩承载能力的影响以及沉渣的处理作了简要分析,讨论了灌注桩桩底压浆工艺的作用机理。重点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该技术,经检测表明,灌注桩桩底压浆技术的使用有效地处理了沉渣,提高了桩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钻孔桩桩底压浆技术是向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渣和围岩土体内压入一定量水泥浆,使桩底沉渣和桩底一定范围土体孔隙内充满水泥浆液,经物理、化学作用使其强度大幅提高,从而实现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提高。结合高铁钻孔桩桩底压浆施工实践,介绍了2种压浆工艺过程,阐明了提高压浆工效、保证注浆质量关键技术措施实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陈雄生 《探矿工程》2006,33(4):20-22
东南沿海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高层、超高层建(构)筑常用钻(冲)孔灌注桩来满足单桩高承载力的要求。以某工程实例,介绍桩底注浆的工作机理、施工工艺及静载试验成果,表明高压注浆可较大地提高单桩承载力,缩短钻(冲)孔灌注桩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完善超高层建(构)筑物基础选择形式。  相似文献   

14.
林弘焱 《探矿工程》2009,36(12):57-58
在含钠离子较高的地下盐水环境中,试验配置出有效的钙处理泥浆,解决了桩孔严重缩径、钢筋笼下不到位的问题,对类似地层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礼进 《探矿工程》2013,(11):57-60,80
分析了福建石狮中竣商城桩基工程旋挖成孔钻孔塌孔的原因,根据地层特点配置了优质泥浆并用于钻孔护壁,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介绍了优质泥浆的配制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选择场地内有代表性的位置,做了三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试验,一组为SZ1~SZ3,桩径φ600mm,桩端后注浆,另一组为SZ4~SZ6,桩径φ800mm,不注浆;第三组为SZ7~SZ9,桩径φ600mm,不注浆;三组桩的桩长均为34m;在布置桩位时,注浆桩SZ1~SZ3与非注浆桩SZ4~SZ9间距保持20m以上,以防止桩端后注浆对其产生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Z1~SZ6最低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 900kN;SZ7~SZ9最低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 100kN;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采取桩端后注浆技术,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至少提高38.1%,单桩工程造价减少21.3%。  相似文献   

17.
桩周岩土极限摩阻力及其桩尖处岩土的容许承载力是公路工程钻(挖)孔摩擦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的重要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其取值是否适当事关工程安危和工程费用的经济合理.对此,工程勘察设计人员不仅应遵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有关规定外,还应考虑场地地基岩土的地质时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岩土工程性质及有关因素合理取值,不可机械地依规范查表确定,这是岩土工程师应具有的最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