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厌氧氨氧化工艺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厌氧氯氧化工艺的原理、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并从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方面等对工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对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单管高压旋喷扩体技术与植筋旋喷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管高压旋喷工艺简单,但成桩直径小。就改进单管法工艺,扩大成桩直径,并在其成桩固体结体中植入钢筋笼的工艺技术与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发压机PC机的内在功能,编制合理的控制程序,改进了设备的工况,提高了金刚石合成工艺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4.
提高人造金刚石单晶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设备的更新,原材料质量的提高,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的改进等方面,对如何提高金刚石单晶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平  彭晓阳等 《地质与勘探》2002,38(5):74-77,85
通过成功地解决深圳市好湾电厂(二期)基础工程H型桩沉入困难问题,使用各种风动潜孔锤在巨石、中粗砂填海区进行了引孔钻进工艺的试验研究及应用,对风动潜孔锤钻进工艺及其机具的使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风动潜孔锤使用过程中工艺方面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1:5万地质图的编制,探索了改进成图工艺和编图的技术方法,旨在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成本,提高制图质量。  相似文献   

7.
骆嘉成  强小兵  林富光 《探矿工程》2004,31(6):33-34,37
通过对堵管原因进行详细分类分析,为避免及处理类似事故提供经验,同时结合生产实践经验及反复的工艺改进,研究了处理事故的可行性设备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包根源 《探矿工程》2005,32(10):48-49
分析了目前我国岩心钻探施工队伍的现状,从用工制度、市场准入、技工培养、设备及工艺标准规范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探讨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多工艺空气钻进技术的概念,介绍了河南省地矿厅近年来试验研究,推广应用该项新技术的进展现状,取得的主要成果,使用的主要设备机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Medicine Pole Hills单元注空气方案实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用40Cr钢制造的风冷发动机风扇主动齿轮产生的裂纹及其制造工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河源盆地晚白垩世东源组发现的霸王龙类牙齿化石估计长度大于10cm。从其大小和形态判断,应为霸王龙类的牙齿。牙齿保存部分稍微弯曲,中部横截面呈微弱的D形。牙齿的釉质非常薄,釉质脱落后暴露出的牙齿部分显示出明显的纵向条纹。牙齿的牙本质厚度在不同方向上变化较大,且牙本质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该牙齿化石的发现,为以后在该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霸王龙类骨骼化石提供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综述臼齿碳酸盐岩成因研究历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6种主要的臼齿构造成因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在元古代正常潮下浅海环境中构建成岩作用早期臼齿构造裂缝形成及等粒微亮晶方解石快速沉淀充填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条件。其中,气泡扩张裂缝模式、微生物-地球化学模式和同沉积地震脱水模式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臼齿构造多产出于正常浅海潮下环境,并且呈幕式特点产出于前寒武纪地层记录中,其时空发育特点似乎表明与叠层石发育的不相容性。臼齿碳酸盐岩在中新元古代集中发育的事实可能反映了有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在地质历史上的唯一结合。理清臼齿构造成因问题是认识前寒武纪复杂的碳酸盐岩世界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四纪人类牙齿大小的演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武 《第四纪研究》1999,19(2):125-138
对第四纪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大小变化特点的分析及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牙齿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显示,从直立人到现代人,中国境内人类牙齿尺寸呈缩小变化,但在具体表现特点上,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的演化具有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不同的特点。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生存环境和文化发展的特点,提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及文化发展的独特性。本文对其在东亚地区人类演化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双轮铣槽机(简称“双轮铣”)是地下连续墙的专业施工装备,布齿系统是其核心部件,其参数设计与破岩性能密切相关。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法(CDEM),建立了铣轮铣削岩土体过程的三维仿真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自由面与铣削关联性等因素,对布齿系统截齿入岩顺序影响破岩性能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关联铣削条件下以预置相邻自由面数目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入岩顺序数值概化模型。结果表明:(1)获得的铣轮铣削岩土体的铣削力与铣削深度曲线,验证了此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2)相比于完整岩体,具有单相邻预设自由面与双相邻预设自由面岩样的峰值荷载分别下降了32.5%与68.2%,破岩能耗分别下降了19.8%与56.6%;(3)布齿系统中双相邻预设自由面的截齿占总体截齿数目比值越大,布齿系统整体能耗越低,异构式布齿系统能耗低于顺序式。研究成果为完善双轮铣槽机破岩过程与布齿系统优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A nearly complete right maxillary or left dentary tooth(NHMG 10858)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Xinlong Formation of the Napai Basin, Fusui County, Guangxi, southern China, is described. The tooth is large in size, with a CBL of 37 mm. Given the geological age and its crown morphology, including the size, it is most likely that the tooth belongs to a carcharodontosaurid. The recovered specimen represents one of the largest theropod teeth hitherto reporte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Asia.  相似文献   

17.
波形螺纹的尖刀偏心旋风铣削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工艺,但其加工的螺纹牙形有一定特殊性。本文从实践和理论上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导出了螺纹的牙形函数和基本参数,并和ISO作了必要的比较,对该工艺即正弦波形(SR)螺纹的应用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07,9(6):597-610
臼齿状构造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中的、特殊的“谜”一样的沉积构造,以发育一系列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裂缝和裂隙为特征,这些裂缝和裂隙由等粒和均匀的微亮晶方解石充填。臼齿状构造时代分布的特殊性(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以及分布的全球性,使其在显生宙还未发现类似的对等物。对臼齿状构造成因的不同认识使其成为“臼齿状构造谜”。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1600 Ma 至 1400 Ma)第3段隐晶质泥晶灰岩序列中的臼齿状构造,以其特别的沉积特征为了解“臼齿状构造谜”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特征包括:(1)臼齿状构造特别的形态学特征,(2)由微亮晶所充填的臼齿状裂缝具有明显的边界(以富集残余有机质和黄铁矿为特点),(3)臼齿状构造的宿主岩石是不发育叠层石和纹理化构造的隐晶质泥晶灰岩,(4)与臼齿状构造常常共生的极为特别的宏观藻类化石等。因此,臼齿状构造可以解释为一种发育在席底生境中、由一系列复杂的作用过程所形成的、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作为前寒武纪最普遍的沉积现象,臼齿状构造为更好地理解复杂多变的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An isolated tooth from the late Maastrichtian strata of the Scollard Formation of Alberta, Canada,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only record of a non-hadrosaurid hadrosauriform from the Maastrichtian of North America.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this identification is in error and that the tooth pertains to an indeterminate ceratopsid. In addition, we provide full documentation of the published collection of Scollard Formation fossils from which the tooth was originally derived.  相似文献   

20.
2009年5月22日瑞典出版的动物学报(Acta Zo-ologica)90卷增刊选编了2007年在瑞典乌普沙拉(Uppsala)召开的ll届早期脊椎动物国际研讨会的部分论文,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念忠研究员和甘肃省博物馆张行研究员等撰写的论文“中国西北晚二叠世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