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5年11月,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考察船“勇士号”在其第二十二航次从太平洋返航途中,曾穿过中国东海的北部,航向由琉球群岛的吐噶喇海峡指向济州岛,然后穿过日本海的朝鲜海峡。在此航程中设了十二个海洋观测站,在这些站上,除了其他的观测外,还获得了底部沉积物和底栖动物区系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研究的样品由《Hakurei—maru》号科学考察船进行的GH80—1和GH83—3两个航次所采集.这两次航行的目的是作为日本“中太平洋锰结核调查”五年计划(1979—1983)任务的一部分,在威克-塔希提横断层上进行地质调查(GSJ)。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5年2月在菲律宾召开的太平洋科学协会(PSA)第十五届大会上“海洋学科”委员会的决定,1986年8月7—12日在苏联远东新兴城市纳霍德卡举行了第一次海洋学科讨论会,会议的议题是:“水体内、海气间和海水与海底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这种交换对生物群的影响”。会议由苏联科学院远东中心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主办,并得到了  相似文献   

4.
图片报道     
游健 《海洋世界》2006,(12):F0002-F0002,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洪泽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在北海舰队副司令王副山少将率领下.于2006年8月21日启程.横跨太平洋.对美国,加拿大和菲律宾三国四港进行了友好访问。图为“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洪泽湖”号综合补给舰在太平洋的晚霞中航行。  相似文献   

5.
2007年7月上旬,“远望”号测量船在太平洋中部作业航行时,受到西北太平洋2007年04号Manyi超强台风过程的严重影响,由于预报准确及时,船舶航行计划进行适时调整,保证了远望号海上航行安全。在这次避台过程中,仅仅13日和14日两天,在我船航行的关岛附近洋面,就有2只船舶因台风大风而沉没。本文对这次台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气象分析。本文并提出WAVE WATCHⅢ海浪预报对台风的早期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洋人物     
普夏罗夫斯基,1916.12.31~ )苏联地质构造学家。1916年12月31日生于彼得堡(今列宁格勒)。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土壤系。1946年起在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69年起任该所滨太平洋海岸带地质构造研究室主任。195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6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84年  相似文献   

7.
1955年11月,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考察船"勇士号"在其第二十二航次从太平洋返航途中,曾穿过中国东海的北部,航向由琉球群岛的吐噶喇海峡指向济州岛,然后穿过日本海的朝鲜海峡。在此航程中设了十二个海洋观测站,在这些站上,除了其它的观测外,还获得了底部沉积物和底栖动物区系的资料。应该指出,以前中国东海北部的沉积物没有任何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且一切有关的资料主要是海图上的底质点。根据这些资料所编制的底质图(例如:Bottom sedimentchart of adjacent Sea of Japen,1949)具有极大的概略性,同时也不能断定海洋沉积物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海洋最深处在西北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南部 ,关岛以南 190海里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在关岛以南呈西南 -东北走向 ,至关岛东南方折向正北 ,长约 1380海里 ,最宽达 4 0海里。海沟最早被发现是在 1899年 ,那时美国尼罗号探险船曾在关岛东南方用钢索测得水深 96 36m ,称为“尼罗”深度 ,为当时世界上最深的海域。 195 1年 ,美国挑战者号调查船用回声测深仪测到 10 90 0m ,称为“挑战者”深度 ,附近海域叫做“挑战者”深渊。此后 ,很多海洋学家、海洋测量者对这里发生了更大的兴趣 ,决心测出更深更准确的深度。 195 9年 8月 ,苏联勇士号测…  相似文献   

9.
“潜龙二号”水下自主航行器(QianlongⅡ AUV)为深海资源尤其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而设计,其已在西南印度洋脊热液区进行成功的调查运用。本文系统地概述了“潜龙二号”的热液系统探测功能实现、数据管理、快速成图等工作;阐述了如何利用AUV转圈数据有效的校正载体对磁测干扰的。基于“潜龙二号”获取的热液异常,发展了热液喷口快速定位方法。以具体一潜次为例,系统地展示了热液探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与热液异常定位工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海洋人物     
卡皮查(Андрей Нетрович Кацица[俄],Andrey Petrovich Kapicsa[英],1931.7.8~)苏联现代地理学家。1931年7月8日生于英国剑桥,是苏联著名的物理学家П.Л.卡皮查的儿子。195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理系,1965年获地理学博士学位。1953~1970年在莫斯科大学任教。1962年为苏共党员。历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66)、莫斯科大学地理系主任(1966~1970)、苏联科学院远东科学中心主席团主席(1970)、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委员(1971)、现任苏联科学院远东科学中心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所长。卡皮查在海洋科学上的贡献是:自1956年以来,曾四次(即苏联第一、第四、第六、第九次)参加南极考察。此外,在1967~1969年期间,任苏联科学院东非地理考察队队长。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后期,“向阳红09”号船,从中太平洋西北部海底取得了少量锰结核样品,并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研究的样品是1983年5—6月份,“向阳红16”号船对中太平洋北部进行专业性锰结核调查获取的(图1)。  相似文献   

12.
吴溪 《海洋世界》2009,(11):24-31
年轻的博物学家 1831年12月27日,一艘船一大早就从英国普利茅斯湾扬帆起航,它正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小猎犬”号。这是“小猎犬”号的第二次航行,主要目的是沿着南美洲海岸进行水文调查、为海战和水上贸易绘制地图、记录潮汐和气象条件等。“小猎犬”号的首次探险从1826年开始,由海军上将菲利普·帕克·金出任总指挥,  相似文献   

13.
我曾乘科学调查船在太平洋上航行。每当海上起雾,那时肉眼看不清航向,也看不到四周有船舶,但有时会听到从白茫茫的雾海上传来“当——当!”的钟声。我们科学调查船的前方将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地夏威夷的火奴鲁鲁港,在雾钟响起的雾天,船上调查作业大部份停止了,航行的速度也减慢了,同船的朋友空下来就常聊天,话题中常有珍珠港事件和至今仍沉在港内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自然从雾钟响声也就谈到这艘巨舰上的那口雾钟。  相似文献   

14.
1820年2月28日,两艘俄国考察船“东方”号和“和平”号在海军大尉别林斯高晋的率领下,前往南极探险。这两艘俄国帆船绕南极大陆航行一周,曾九次靠近南极海岸,取得了三百多年来许多国家航海家没有取得的结果——南极大陆总的轮廓。在南极早期发现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纪念这位俄国航海探险家的功绩,苏联设在乔治岛的科学考察站被命名为别林斯高晋站。  相似文献   

15.
《海洋地质前沿》1994,(7):F004-F004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科学调查船已于5月8日从广州启航再赴东太平洋海域,开始了“八五”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研究开发计划的第三个航次--DY85-3航次的航行。  相似文献   

16.
地矿部“海洋四号”地质科学考察船完成东太平洋地质科学调查任务,其重点由以前科研探索转向矿产资源评价.历时227天,创国内同类船大洋科学考察持续时间最长的新记录.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6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对太平洋洋底资源进行了调查,在夏威夷南面洋区圈定锰结核矿区15万多平方公里,对30万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调查.其调查成果展示出我国深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技术已渐趋国际先进水平,并取得了申请登记国际公认海底富矿区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北风”号事件 1965年夏,美国将北极调查重点集中在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北风”号承担调查任务。6月15日美国宣布船只从喀拉海经维利基茨基海峡进入拉普捷夫海,苏联立即发出抗议,反对“北风”号进入苏联领海,美国最终放弃了维利基茨基海峡穿行。但美国的北极调查依然继续。  相似文献   

18.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国际著名海洋贝类专家O.A.斯卡拉他教授及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室主任、白海海洋生物站主任(?).(?)赫列勃维奇教授于10月7日至12日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斯卡拉他教授作了“北极海洋考察概况”报告;赫列勃维奇教授作了“盐度变化对海洋生物生理生态影响报告”,报告后进行了热烈讨论。访问期间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则实研究员与斯卡拉  相似文献   

19.
在1958年3、4月间作者之一(A.A.斯特列尔科夫)参加了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海南岛南部沿岸三亚地区用77号(按旧的编号为25号)网孔微细的Nansen氏浮游生物网进行了表层浮游生物的采集;并收集了群体泡沫放射虫(Spumellaria)的材料。在船上当时就用放大镜进行了标本的活体观察,并逐个地挑出群体来,然后用4%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内加了一些饱和苦味酸溶液)1)固定。此外,还在岛西部离岸二哩的外海上在摩托艇及小风船上进行了采集。 在下列地区——由外海分出的细窄海峡——位于新村(海南岛东南沿岸地区)港;新盈(西北沿岸地区——北部湾,亦名东京湾);以及在海口(北部沿岸地区)等处也进行了同样的采集工作,但并未发现群体的泡沫放射虫。 从海南岛采集的材料经过整理后发表于次,关于群体泡沫放射虫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首次报导。此外,在沿岸地区进行放射虫的采集一般说来还是很少。为了比较起见,我们观察了在1955年“勇士号”第22次航行于太平洋西部地区所收集的尚未发表的群体泡沫放射虫的材料。经过同样的比较后发现在海南岛地区大部分群体泡沫放射虫的种类和“勇士号”采到的种类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
从1976年底开始,苏联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南方分所开始对于《Apryc》号潜器进行试验。《Apryc》潜器重约10吨,推进器由两个翼型旋转电机组成,备有四个观察窗。壳体外面装有控制器,可有效地完成底质取样和搜索任务。潜器还装有大功率照明设备,磁带录相机,导航设备,水文物理调查设备。《Apryc》号可搭载乘员三人,目前,《Apryc》号潜器已完成150多次下潜任务。该次下潜深度达512米,采集了底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