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无线网络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影响因素众多、层次结构复杂且指标间存在相关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约简算法的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首先,初步建立无线网络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造脆弱性评价决策表;其次,运用知识约简算法对决策表进行简化,其中非核指标的重要性排序采用特征向量法进行确定,该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前提,较AHP权重判断法更具客观性;最后,将该方法和AHP权重判断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说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发展状况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息息相关,提高农村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对农村社会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南省各地级市州农村为研究对象,从敏感性和恢复力两个维度建立社会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函数法测算敏感性、恢复力和脆弱性指数,分析2018年湖南省农村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结果表明,湖南省农村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多数地区的农村社会脆弱性处于低位水平,地区分异显著,具有两极分化分布特点,张家界地区最高,长沙和衡阳地区最低。在中低社会脆弱性的农村,恢复力指数对社会脆弱性贡献最大,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在高社会脆弱性的农村,敏感性指数对社会脆弱性贡献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对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变化脆弱性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相对于水资源、森林等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科学地评价其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对于制定合理有效的适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从气候变化脆弱性与农业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等角度综述了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情景应用、方法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并展望了未来脆弱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IPCC定义和实地考察、文献、问卷调查等结果确定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判别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结果,并对几个代表站点做了脆弱性现状评估,为进一步完成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地区分布和对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凤霞  郭建平 《气象科技》2006,34(6):731-734
水资源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环境因素,研究水资源的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降低水资源脆弱性应采取的适应对策措施等。并提出今后应进一步明确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完善现有的指标体系,提高脆弱性图表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以及应用高新技术开展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马丽  张熙  楚鹏  李芳 《气象科技》2017,45(3):535-541
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响山东农业旱灾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3方面因素确定了指标体系,构建了山东省农业干旱脆弱性区划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判断矩阵,对山东省农业干旱脆弱性情况作了评估研究,并绘制出山东省17地市农业干旱脆弱性区划图。结果表明:在2000—2013年的14年间,山东省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为不脆弱的城市有5个,轻微脆弱的城市有4个,脆弱的城市有4个,强脆弱的城市有3个,极端脆弱的城市有1个。山东省农业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全省大致是东南与西北方向低,中部与西南方向高,脆弱性区划的结果反映出山东省农业干旱风险程度的地域性差异,脆弱性较高的地市应作为农业干旱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第一代脆弱性评价、第二代脆弱性评价和适应政策评价。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主要变量出发,分析并综合比较了四个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及其不同特点,反映了人们对适应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规律,试图给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天然橡胶林台风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风灾害是海南橡胶种植中影响最为严重和主要的灾害,为对其风险进行定量评估,本研究以海南岛天然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理论,融合橡胶台风灾害、社会经济和气象数据,建立橡胶台风灾害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评价模型,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开展天然橡胶林台风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海南橡胶种植高风险区位于沿海台风发生频繁市县,其中琼海、文昌、海口为海南岛橡胶灾害风险最高的地区,其次陵水、万宁、琼中、屯昌、东方等地区灾害风险也较高。风险最低地区位于中部五指山、保亭、乐东、三亚等地区,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发生以及种植情况相符。评价结果表明,台风灾害危险性是风险的主导因子,但非单一决定因子,种植技术、品种改良等措施对脆弱性降低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评价结果可为橡胶林避灾防灾及种植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中从台风灾害的致灾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利用最小鉴别信息原理计算组合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得到台风致灾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的评价指数。基于云模型和风险矩阵,构建一个新的台风灾害等级评估模型。以1984—2016年登陆华南的50个台风为例,对华南台风灾害风险进行综合等级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与基于云模型—权重分配、模糊数学的台风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基于云模型—风险矩阵的台风灾害综合等级评估模型,不仅利用了云模型的优点,充分考虑了台风灾害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还利用风险矩阵合成了台风致灾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的评价结果,比单一的模糊数学模型更合理可靠,在一定程度上也比云模型—权重分配模型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0.
通辽市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通辽市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选取3类共17项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对各旗县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辽市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1.
脆弱性评价为城市管理决策者制订适应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脆弱性范围图(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框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动力学对广州市人地耦合系统2015—2020年间不同经济发展与降水条件进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按现状发展的情景1中,预测年(2020年)脆弱性值较基准年(2014年)上升39. 67%;经济按现状发展叠加降水缓慢增长的情景2中,城市适应能力未能及时提升,城市更脆弱;经济高增长、降水较大和适应措施较弱的情景3中,脆弱性值较基准年(2014年)上升42. 78%,系统向着不利方向发展;在情景4中对情景3进行调控,增加45%防洪投资可使脆弱性值降低3. 22%,在经济增长、损失减少、防灾投入中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研究可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在西部大开发中进行有关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在实地考察、专家问卷调查基础上,利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立和完善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定量评价指标方案,建立判断距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和各指标权重和分级方案,提出了定量计算方法,弥补了以往定性研究的不足。应用于“西部生态气候环境监测”公益项目研究取得了很好结果,是比较可行的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定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性的脆弱性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的区域水资源处于中度脆弱及以上状态。其中水资源中度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全区的75%,极端脆弱区域接近15%。中国北方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将加剧水资源脆弱性的风险,不同RCP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中度脆弱及以上区域面积有明显的扩大,极端脆弱区域将达到20%~25%。由于未来需水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水资源脆弱性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南方东南诸河等区域将面临可能发生的水危机。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脆弱性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脆弱性概念、内涵及其与适应性管理的联系;综述了水资源脆弱性定量评估方法,包括指标权重法、函数及综合指标法等;介绍了减少水资源脆弱性的适应对策研究。分析表明,联系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水资源脆弱性既有自然变化脆弱性的一面,又有气候变化影响导致水资源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以及旱涝灾害影响加剧水资源脆弱性的问题。关键是要识别影响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的主要调控变量,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脆弱性。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脆弱性研究,将在进一步发展脆弱性影响与评估基础上,逐步转到适应性水资源管理与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是冰冻圈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是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跨学科集成研究的典型代表。起步于2007年的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经历了早期的探索,研究重点由评价脆弱性发展为量化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形成以影响/风险—脆弱性—适应全链条的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指标体系赋权法的不足,初步实现了定量化,有机结合影响/风险、脆弱性、适应三方面的研究结果,使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措施由偏重宏观性、普适性开始转向更有针对性。未来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应拓展、完善和深化现有的理论体系,构建冰冻圈与社会经济耦合模型,科学量化冰冻圈全要素变化的影响,建立不同利益相关者与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研究新模式,科学有效应对与适应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动态统计评价模式,是将积分回归原理引进到气候影响评价服务中来,建立了以旬为时间单位的气温、降水、日照的旬值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最佳定量影响关系,可使气候影响评价工作直接为农业生产进行及时连续的跟踪服务。气候动态影响规律实质是正常气候条件与作物生长的供需规律,因此该模式还有多种用途可供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极端事件对人类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IPCC特别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系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评估内容之一,其评估结果为:极端影响可能缘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但也可能并非极端事件的后果。暴露度和脆弱性是灾害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极端和非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事件的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人居模式、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已经影响观测到的脆弱性和暴露度的变化趋势;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沿海人居环境均暴露于极端事件,并受其影响,如小岛屿国家和亚洲大三角洲地区;脆弱人口还包括难民、国内流离失所的人和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人;极端事件将极大地影响与气候联系密切的部门,如水、农业、食物安全、健康和旅游业。  相似文献   

18.
西南季风与登陆台风耦合的暴雨增幅诊断及其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登陆内陆后维持时间长、暴雨增幅的热带气旋"碧利斯"(0604)为研究对象,利用"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讨论了西南季风与登陆台风耦合的暴雨增幅,分析了台风涡旋周围的水汽收支特征,发现净西风、净南风输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在"碧利斯"登陆大陆减弱西行的过程中,西南季风对登陆台风的维持和暴雨增幅有重要影响。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碧利斯"登陆后的降水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降水强度和暴雨落区,模拟路径与台风实际路径走向大体一致,但存在一定偏差;季风涌爆发时,台风中心南侧降水出现明显增幅。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降水强度对水汽输送大小较敏感,水汽输送减弱致使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可见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对暴雨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广西台风防减灾业务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根据2010年广西生态遥感本底数据和社会经济空间化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构建耦合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基于GIS的风险指数法,建立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实现了像元尺度的广西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精细化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台风灾害承灾体高脆弱区域主要分布在桂南、桂东南高暴露于台风灾害的建设用地和生态易损农用地、水土流失严重的裸地,占全区面积的25.9%;低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桂东、桂东北、桂西北、桂西社会经济落后和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山区,占全区面积的45.6%。  相似文献   

20.
区域雷灾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广东省近10年来的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和近35年来的雷暴日观测统计资料,提炼出雷击密度、雷电灾害频度、经济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作为雷灾易损性评价指标。在详细分析了广东省各地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各地区雷灾损失情况,对广东省各地市面对雷电灾害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初步形成了各地易损性结构和广东省雷灾易损度区划。提出雷电灾害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的模式,为区域防御雷电灾害、减低雷电损失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