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方国家乡村空间转型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袁源  张小林  李红波  胡晓亮 《地理科学》2019,39(8):1219-1227
西方国家对乡村空间的认识经历物质、意象再到三元综合体的深化,后者作为西方学界理解乡村空间的系统性理论框架,为研究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转型过程提供全新视角。西方国家的乡村分化表明,乡村空间转型的功能与价值重塑,在全球乡村视角下有一般规律性,对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研究有重要启示。当前中国正处于城乡空间加速重构的关键时期,加强乡村空间及其转型在多维度认知、多功能趋势和多主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地理学研究范式,响应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区域一体化政策和信息、交通等设施的推进,乡村地区被纳入更为广泛的要素流通与经济过程中,乡村地区被内、外经济社会多重联系重新定义。论文通过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地理关系范式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乡村地区能否通过加强外向联系来削弱其地理区位边缘性这一核心问题,同时探讨了关系研究范式在中国乡村地理研究中的适用性,并试图构建起适应中国国情的乡村关系地理研究框架。西方乡村地理学者提出了关系的研究范式以适应乡村地区新的发展背景,在关系视角的研究语境中,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主体被当作真正的研究对象,关注参与主体间各类“流”要素及其关系;同时,距离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地理空间呈现虚、实交互的特征,关系距离是对基于位空间的乡村研究的补充;此外,关系资本、弱关系和嵌入性等“关系”概念重新定义了乡村社会经济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地理区位与地方性特征仍然是乡村产业发展及参与外部竞争最重要的资本,但以通信、交通等设施为代表的“硬”环境的改善对弥补乡村区位劣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因而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从制度空间、学习空间、“非正式”社交网络等“软”环境的建设着手,促进信息、技术和资本等“流”要素的移动,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和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乡村面临衰退和乡村功能转型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基于乡村功能转型提出乡村振兴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系统梳理国际乡村功能转型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多功能发展模式,进而提炼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二战以来西方社会乡村重构经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及多功能乡村3个阶段;根据差异化乡村主导功能特征,提炼出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商品农业、有机农业、社区支持农业、休闲农业及休闲旅游业、第二居所旅居等5种多功能乡村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各主要模式在全球主要空间分布特征。最后,结合中国国情和乡村发展条件,提出中国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4.
乡村空间辨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伴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种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国的乡村正经历着社会经济形态重组、地域功能提升等一系列转型与重构的过程,乡村地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给乡村发展及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全面系统地认识乡村空间系统,准确把握乡村空间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前提。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对乡村空间的认知与发展基础上,指出国内乡村地理学在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研究上的不足。本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尝试建构了由“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组成的乡村空间系统,以期为全面认识日益复杂的乡村地域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杨忍  林元城 《地理学报》2023,78(2):456-473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的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网络化视域下乡村地域系统的转型与重组。本文在界定乡村数字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耦合关系,深度剖析了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作用机制,并构建面向乡村数字化发展转型的研究内容体系。主要结论为:(1)乡村数字化是伴随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广大乡村地域,重塑乡村物质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网络及空间组织的过程,促使乡村经济社会形态和空间组织结构发生数字化转型,包括数字技术作用于乡村地域空间的过程、作用和效应等。(2)乡村数字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型趋于综合复杂,物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空间叠合转型,并在数字信息连通下衍生出赛博空间及网络文化形态。(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物质空间转型的逻辑、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经济形态转变的机制、数字技术应用与乡村社会空间重组的关系、数字治理模式与乡村空间组织重构的作用共同构成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多维内嵌机制。(4)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指向下,在强化学科贡献的基础上探寻数字化下乡村发展前沿领域与创新维度,聚焦智慧乡村应用场景、研...  相似文献   

6.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屠爽爽  龙花楼 《地理科学》2020,40(4):509-517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面临剧烈分化和重组。在阐释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基础上,基于宏观和中微观层面、客体和主体系统探讨了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机理,并提出了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过程中需关注的要点。结论如下:①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即为适应城乡发展要素的变化,行为主体采取经济、技术、政策等手段调整村镇空间等级体系及干预单体聚落内部土地资源配置,以协调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的过程,具有重构内容复合性、重构目标多元性和重构过程复杂性的特点。②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折射着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演化、技术发展等宏观环境的变迁,并根植于所在乡村地域自然-经济-社会等客体系统的约束框架之内,凝聚着利益行为主体间的博弈、对抗、竞争与合作关系。③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正确处理人口-土地-产业关系,充分重视聚落的文化和生态价值,有效发挥政策和制度的支撑作用,以促进新时期乡村地域系统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重构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已有文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讨论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重构之间的关联。借助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发现乡村重构研究热点趋于多样化、分散化。“乡村旅游”作为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空间商品化的重点研究对象。梳理二者的研究框架,得出农村空间商品化研究从属于乡村重构研究框架,且突出概括农村经济重构过程。农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重构实现的有效途径,乡村重构得益于农村空间商品化的推动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76,自引:9,他引:76  
龙花楼 《地理学报》2013,68(8):1019-1028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 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旅游地乡村社会空间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天华  于涛 《地理科学》2020,40(9):1522-1531
在商品经济影响下,乡村社会关系正发生多途径、多层次重构,由于社会关系与空间形态辩证统一,社会关系的异化将引起空间形态的变化。以南京市世凹美丽乡村示范村为案例,从传统社会结构观念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出发,建立研究假设,通过2014年、2016年和2018持续跟踪调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乡村经济社会空间交互过程。结果表明:① 所选乡村社会网络发展符合社会资本与市场制度相互作用的发展规律,具有替代效应、挤出效应与互补效应3个明显阶段,符合研究假设;② 网络模式由轮轴模式演化到“结构洞”模式再到合作与分派模式,且分别对应扩散型、分支型与簇群型网络结构,伴随行动者的淘汰与迁出与市场经济规则的增强;③ 空间重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格局重构与乡村空间衰退现象,形成优势经营者区域、原住民的边缘集聚区、外来经营者区域与空间衰退区域。  相似文献   

10.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空间治理机制与路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戈大专  陆玉麒 《地理学报》2021,76(6):1422-1437
城乡国土空间统-用途管制背景下,乡村空间治理成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乡村空间治理的理论内涵出发,构建了乡村空间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空间治理作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机制和可行路径.结论 如下:①乡村空间治理是以乡村空间为治理对象,通过规划和协商等方式,实现乡村空间用途有效管制,空间权利有序配置,凸显...  相似文献   

11.
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飞 《地理学报》2013,68(12):1657-1667
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讨论了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化与城乡关系问题,并从理论抽象方面取得了以下认识:(1) 无论农村与城镇,空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理论上,自然界的纯粹空间不具有商品价值意义。空间的商品化是与一定的人类经济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相联系而存在和逐步显现的;(2) 在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力的增强、后生产主义思想的蔓延,人类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空间的商品化也进一步显现;(3)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村的景观、土地利用、就业、生活形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北京农村空间生产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样化愈趋增强,北京农村空间的商品性也日益突出;(4) 随着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北京地区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北京地区长期扭曲的城乡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溯源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发展的缩影,透视了乡村地域的人地关系。随着城乡融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之新型城镇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乡村生活空间在内的乡村空间发生整体性重构,乡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乡村生活空间如何映射和影响乡村发展,是值得多角度探讨的话题。论文在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是乡村居民居住、休闲、社交、消费以及公共服务活动的多层次地域综合体,也是乡村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约百年,论文按照中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将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历程分为4个阶段:1949年前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复兴时期、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但相比于国外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和国内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国内乡村生活研究内容偏向实证,缺乏全面的深度总结和理论构建。新时期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应该构建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分别从基础理论、研究主体和多元化研究视角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展望。  相似文献   

13.
艺术参与下的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诗雨  李险峰 《地理研究》2020,39(3):709-720
21世纪以来,艺术参与乡村实践逐渐形成一股风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本文基于乡村三重空间模型,结合以行动实践捕捉权力形式的框架,通过综合比较艺术参与乡村的不同实践模式,分析艺术参与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表现,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机制,以期为艺术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审慎参考。首先,乡村空间重构表现如下:乡村地区的突变往往作为显著特征,包含物质空间的结构性改变;乡村表征由话语权力主体进行再定义,以艺术方、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本为主导力量;乡村生活则因此充满混杂与不确定性,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传统观念产生碰撞;此外,其每一部分都与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再者,乡村空间重构受到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二者持续相互作用,在一定时间的积累后,促进民众参与和集体认同,从而推动乡村在新阶段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概念性认知及其研究框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中国乡村发展正步入转型的新阶段,乡村生产空间正经历以家庭为单元的土地细碎化经营向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呈现出乡村多元主体利益竞合的空间博弈及乡村生产空间资源配置不匹配等新型矛盾。本文将系统论思想引入乡村生产空间,提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理念,并从地理学与空间、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空间的生产”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出发厘清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思想缘起,凝练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核心内涵;并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学理辨析、演化机制、形成机理、优化调控等基本问题域进行讨论,初步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研究框架;进而提出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界定、“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探讨多学科融合多方法集成、辅以长时序数据支持的方法体系,旨在为乡村生产空间可持续发展由基础研究走向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农村空间多元化研究热点识别与推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形态的转变,农村聚落、居民、农业等空间景观出现了资本化、多元化的倾向,空间多元化作为未来农村发展的一大趋势,已成为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新热点。本文借助CiteSpaceⅢ文献分析方法,从研究热点识别及热点推移两大方面厘清国内外农村空间多元化的研究动向,把握最新研究进展。总体而言,国外农村空间多元化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逐步推移,研究热点不断变换,研究内容相对成熟。而对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的中国来说,农村空间多元化的关注时间较短,研究内容仍限于农业生产和农村治理方面,消费导向的研究力量甚为薄弱。最后,本文提出了国内外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农村空间资本化、多元化功能的多维度考量以及与城市元素的互动、中国农村空间多元化模式及类型识别等,应成为未来农村空间多元化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 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 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 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 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乡村经历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乡村地区的建筑民居、生态景观、文化遗产等物质与非物质空间要素的潜在价值逐步显化,乡村空间商品化的态势逐渐显现。论文以苏州市吴中区西巷自然村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非结构化访谈等方式,开展发达地区乡村空间商品化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乡村空间商品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空间本身逐渐成为商品被“销售”,进而获取一定利润的过程,该过程的空间内涵体现在空间表征与空间实践2个层面。从空间表征来看,西巷村空间商品化由乡村空间中农产品的商品化扩展到乡村空间本身的商品化,并且伴随着由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向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多功能空间转变,更加注重营销空间品质与体验等非实体产品。从空间实践来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西巷村空间商品化是由村庄内外部多元异质主体的一系列实践推动,各行动者能获取共同利益是其得以联结形成网络的基础条件,网络中非人类行动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丁疆辉  刘卫东 《地理研究》2012,31(4):733-744
地理学对信息技术空间作用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地区为主而缺少对农村的关注,但从理论上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村产生的影响似乎比城市更大。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输渠道、互动媒介与平台,正在改变着农村居民日常行为空间。利用中国东部典型农业大县的农村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信息技术应用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社会交往空间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不同时期信息基础设施的拥有情况是影响人际交往空间变化的根本;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发展,农村居民人际交往空间出现极大拓展,同时相同空间范围的人际交往频次增加;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功能使农村居民社会交往空间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