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心理容量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年兴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2-104
旅游容量是旅游规划和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文引入边际7满意度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满意度模型,并且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实证研究,进行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周年兴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2-104
旅游容量是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文引入边际满意度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满意度模型,并且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实证研究,进行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基于拥挤感知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心理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拥挤感知为游客心理容量的衡量指标,通过建立游客拥挤感知程度与游客不同接受程度的回归方程和构建游客拥挤规范两种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以回归方程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729人、6个旅游团;以构建拥挤规范方式测算,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500~800人、6~10个旅游团;基于拥挤感知的两种方法的测量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测量的瞬时心理容量落于拥挤规范数值区段;游客心理容量取决于游客数量、游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园区休息设施的设置和其他方面的负面评价。 相似文献
4.
以沙坡头景区为例,引入预警理论,运用旅游环境承载率计算公式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沙漠型景区现状和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将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警界区间划分为弱载(<0.8)、适载(0.8~1.0)、轻度超载(1.0~1.2)、中度超载(1.2~1.5)、严重超载(>1.5)等5个级别,对应的预警状态分别用黑灯、绿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警示;(2)沙坡头景区现状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旺季整体上处于弱载状态,但"五一"、"十一"假期处于超载状态;(3)沙坡头景区在2016—2020年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仍会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速度会放缓,"五一"、"十一"假期旅游高峰期间会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承载力预警结果,提出不同承载状态的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地空间潮汐式旅游拥挤问题相当普遍且日益凸显,已成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基于旅游拥挤多维内涵,构建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二维指标,结合游客访谈,分析了景区的拥挤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不同地点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呈现不同的表征关系;② 由于游客目标与需求不同,在资源吸引力、服务设施和空间特征等因素的触发下,导致高山比低山物理拥挤度强,线性空间比点状空间的拥挤感知强烈,这是景区发展不均衡且与游客互动缺乏动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表现。最后,基于特殊时段和特殊空间背景下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提出“奶酪型”“小丑型”“泄洪型”和“花瓶型”四类调控类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感知情境的北京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对北京16个景点游客的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北京市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影响自然风光类景区和现代文化类景区游客满意度的最主要因子为服务水平;便利性对历史古迹类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最大,景区主体特征对博物馆类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最为显著,而安全水平对各类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相对显著,反映出北京市旅游景点整体安全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不同类型景区之间游客满意度和出游决策路径系数存在显著差异,游客满意度对出游决策有正向影响。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北京市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需强化景区主体特征,完善景区的旅游功能,加强景区类型的划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体验性,从而提升北京旅游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旅游景区是地球表面上一类特殊的景观类型,而A级旅游景区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等级分类系统。它的设立和评比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业已发挥巨大的作用。且自旅游景区评A以来,随着各级政府的日趋重视,旅游景区评A在全国得到广泛认同,进而使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以现有2 286个中国A级旅游景区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看似毫无组织的全国A级旅游景区其实是有其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的。它两端稠密、中间稀疏的整体分布格局是伴随着中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无论是在空间组织上还是在时间演变上,A级旅游景区都与人口分布、地形地势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和配比性。虽然中国31个省份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情况各有差异,但其组成结构仍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不断分散的趋势。总体看,中国各省份都存在着旅游景区的组团形态,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A级旅游景区向无序化方向发展。研究对目前中国A级景区的分布状况与资源间的错位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屏蔽是一种遮挡现象,由于形象屏蔽的存在,一些旅游景区的发展往往陷入困境。"景区形象"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塑造的,但实际中存活于人们心目中的只是景区的"感知形象",人们依据感知形象做出相关决策。景区形象的屏蔽实质上就是景区感知形象的屏蔽。在人们感知景区的过程中,会经历原生性、决策性、实地性等不同阶段上的感知形象屏蔽。不同阶段的感知形象屏蔽的作用机理也有所不同,分别通过形象认知类化、感知效用优化以及符号传递内化等发生作用。相关景区应从人们感知景区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避免感知形象屏蔽发生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文本分析法,使用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6个5A级沙漠型旅游景区的在线评论内容。结果表明:(1)沙漠旅游正在向大众旅游发展,可以分为观光型旅游景区、过渡性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景区3个阶段;(2)核心吸引物是自然资源,以“沙+水”模式为主,游客感知差异明显;(3)出游方式倾向于亲子游和自助游,孩子的旅游体验是亲子游中的关键,线上攻略是自助游游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行程规划倾向于目的地景区组合,景区效率、收费、服务态度、游客数量与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针对沙漠旅游提出了合理开发沙漠资源、重视景区间协调发展、综合发展景区功能、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对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技术,以成渝经济区275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分布状态,在分布形态上表现为双核结构,并与地貌结构有密切联系;在成渝经济区九大分区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不均衡性显著;在规模等级结构上表现为纺锤形结构;旅游景区与客源市场的配合程度较高,呈远城集聚形态。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15.
我国有几千年文明史,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对于旅游业来说,无疑是最主要的吸引物和“卖点”,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在全世界与其他旅游资源比较而显得最独特和最值钱的地方。本文以福建省永春县魁星岩旅游景区开发为例,阐述旅游风景名胜区突出文化内涵的开发,要重视历史、文化、风俗的深层次挖掘,才能充分体现出风景名胜区的品味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沙漠旅游环境容量有特殊性,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环境容量的4类结构体系测算表明:旅游空间容量和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沙漠旅游开发的瓶颈,生态环境容量是沙漠旅游最敏感的因素,社会经济因子不是该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旅游心理容量的影响不大。结合旅游环境容量评估结果及限制因子分析,设置不同的生态容量方案。对游客人数的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景区还处于旅游发展阶段,但旅游旺季的旅游环境容量几乎接近饱和。最后提出对景区开发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伏牛山重渡沟景区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性,探讨重渡沟景区旅游扶贫机制和发展路径,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策略,既有助于旅游扶贫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可以促进旅游扶贫实践的科学发展;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一手资料,采用企业经济分析的理论方法,揭示了重渡沟景区经济利益主体间的合作博弈图景.研究表明:伏牛山重渡沟景区旅游扶贫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景区公司+农户的互补型旅游企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旅游公司对农家宾馆的垄断管理和一体化的经营机制、旅游公司与社区合作博弈中政府的制度保障和约束作用的发挥等;结论是农户深度参与景区旅游企业经营体系,保证社区居民旅游受益最大化,是旅游扶贫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用于测度旅游吸引力的数据多是非公开的第二手资料或采集费时费力的第一手资料。针对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公开的链接数据度量景区旅游吸引力的新方法。通过北京景区的实证研究,发现景区链接和游客在数量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种关联表明景区链接数对景区吸引力具有指示作用,链接可以作为测度旅游吸引力的新数据源。研究结果显示,景区客源市场的地理距离影响了景区链接与游客之间的关联程度:景区的客源市场越远,关联度越高;反之,客源市场越近,关联度越低,甚至没有。 相似文献
20.
国外旅游容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容量(TCC)最初只关注旅游地的游客量上限,认为超过就会对资源质量和游客体验质量造成破坏。随着研究的深入,用极限数字表示TCC的缺陷越来越明显,TCC的重心也逐渐由寻求一个魔力数字(magic number)转到具体目标(objective)的建立。TCC是一个管理工具而非科学理论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逐步形成了LAC、VERP等管理框架,广泛应用于美国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有效控制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