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囊型肝内胆管囊腺类肿瘤的MSCT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胆管囊腺瘤及2例胆管囊腺癌的MSCT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囊液密度均匀度、有无分隔、壁结节、强化特征、邻近肝内囊性病灶、肝内胆管扩张情况及邻近肝实质灌注等。结果:6例均表现为囊性病灶,5例病灶位于近肝门部,1例病灶位于肝右叶下段;4例病灶囊液密度均匀,2例囊液密度不均匀;5例病灶囊内均有分隔,1例病灶无分隔;2例病灶存在附壁结节并明显强化,2例病灶囊壁及分隔钙化;2例病灶邻近肝内可见小囊状病灶(1~2个);5例病灶远肝门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1例肝内胆管未见扩张;5例病灶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结论:巨囊型肝内胆管囊腺类肿瘤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均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CT表现从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界平扫密度特征及强化程度,病灶有无囊变及腹水等进行分析。密度特征以子宫肌层密度作为参照。结果:12例患者临床上发病年龄为23~66岁,平均38岁。其中合并子宫肌瘤2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宫颈癌1例。12例肿瘤均为单侧。大部分肿块形态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肿块小者约1.5cm×2.0cm,大者约5.5cm×7.0cm,平均约2.8cm×3.0cm。CT平扫7例为实性肿块,4例为囊实性,1例为完全囊性。无腹水8例,少量腹水4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实质期不均性轻度强化为主要表现,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卵泡膜细胞瘤CT表现的良性形态特征,特别是其乏血供性轻度强化特征,有助于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由异常胃静脉引流所致肝岛影像学特征及其形成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异常胃静脉引流所致肝岛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肝岛均境界清晰,异常胃静脉直径为1.5~6 mm。14例由胃右静脉引流,其中3例肝岛位于Ⅰ段,4例位于Ⅲ段,6例位于Ⅳ段背侧,1例位于左半肝;1例胃左静脉引流,肝岛位于Ⅲ段。15例中,11例呈肿块样外观(5例类圆形,6例楔状);2例位于Ⅰ段者与尾状叶形态几乎一致,且同时伴有尾状叶不同程度肥大;1例占据左半肝;1例沿引流静脉呈不规则"爪形"改变。结论:肝岛形成与异常胃静脉引流相关,充分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即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患者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交界性或交界性偏低度恶性潜能5例,低度恶性4例,中-高度恶性7例。影像学表现为十二指肠区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平扫主要表现为实性或者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动态增强后实性肿块或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部分门脉期强化幅度高于动脉期;12例CT检查者中有10例伴有囊变或坏死区呈不均匀强化。16例肿瘤中3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病灶内出现气体影。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T和MRI对其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中MRI在显示病灶出血、囊变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13例肺隔离症患者中,10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3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病灶CT平扫表现为分叶形3例,圆形或卵圆形3例,不规则形7例。增强及重建后13例均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其中异常体动脉供血有9例来自胸主动脉,4例来自腹主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异常动脉血供和引流静脉,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肝癌自发破裂伴腹腔内出血型(血腹)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祛: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发生破裂平扫十增强CT表现;分析肝癌破裂的增强CT特征。结果:所有的破裂的肿瘤均位于肝脏的周边带,6例显示了突出于肝边界外的实质。中心坏死7例,肝表面不连续5例。3例‘未发现破裂’的肝癌在增强时发现造影剂外溢至肝边界之外。2例只显示为肿块中出血但手术中发现己发生了破裂。1例整个肝脏破裂,分离的碎块漂浮于大量的腹水中。增强扫描后5例显示了周边带状强化及不连续低密度病灶。结论:增强CT使病灶显示更为清楚,能提高肝癌自发破裂诊断精确度,对临床怀疑肝癌自发破裂造成血性腹水者,增强CT检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部多层螺旋CT(MSCT)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肿块患者的术前胸部MSCT及乳腺X线摄影的影像学资料,包括乳腺恶性肿块54例,良性肿块18例。根据患者乳腺腺体类型分为非致密型组(23例)、致密型组(49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参考,评价胸部MSCT检查及乳腺X线摄影对不同腺体类型乳腺肿块的诊断效能。结果:致密型乳腺组,胸部MSCT对恶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89.19%,高于乳腺X线摄影的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χ2=5.103);胸部MSCT对良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75%,高于乳腺X线摄影的58.33%。非致密型乳腺组,乳腺X线摄影对恶性肿块诊断准确率94.12%,略高于胸部MSCT 82.35%。胸部MSCT、乳腺X线摄影对全部乳腺肿块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11%和75%。胸部MSCT对转移性淋巴结及胸部转移灶的检出率优于乳腺X线摄影。结论:胸部MSCT对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胸部MSCT对致密型乳腺中肿块的诊断较乳腺X线摄影可提供更多信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粘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64排螺旋CT对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进行术前评估,描述胆管、胆囊动脉解剖变异以及影像所见与外科手术计划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5月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2名(男12例,女10例,26~56岁,平均年龄45岁),进行术前64-MSCT检查,将检查结果经过后处理后与术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MSCT图像。其中20例患者获得满意的胆囊动脉显影图像,另外2例中1例胆囊动脉未显示,1例胆囊动脉细小,在后处理中无法显示,其上肝门区有一海绵状血管瘤,与胆囊动脉联系较紧密;20例显影的胆囊动脉均为主干型,其中19例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内,1例走行于胆囊管后方;22例患者中有19例胆囊管直接汇入肝总管右侧,1例胆囊管开口于肝总管左侧,于肝总管后方穿过进入Calot三角,1例胆囊管迂曲,1例胆囊管与肝总管平行走行,至十二指肠后段或胰腺后段始与肝总管汇合。22例患者中17例患者影像诊断为胆囊结石,5例患者影像诊断为胆囊炎,以上结论腹腔镜术中均证实。1例患者影像诊断为十二指肠占位压迫胆总管下段,直接转为开腹手术,术中证实。1例患者影像诊断为肝门区海绵状血管瘤,转为开腹,术中证实。结论:术前64排螺旋CT可以描绘胆囊动脉及胆道系统解剖,发现解剖变异,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行性以及难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根据CT扫描图像及三维重建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并对小肾癌进行分型。资料与方法: 收集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3例小肾癌病例资料,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分型。结果: 凸出型小肾癌23例,CT表现为肿瘤凸向肾轮廓之外或凸向肾盂、肾盏,增强扫描时,肿瘤内部造影剂呈明显快进快出的典型恶性肿瘤表现;肾实质内型小肾癌6例,CT表现为肿瘤位于肾实质之内,增强扫描肿瘤呈典型肾癌强化特征;囊性型小肾癌9例,CT表现为肿瘤内部有多发纤维索条状或小片状强化,且强化程度较明显;多发型小肾癌5例,CT表现为一侧肾脏出现多个小肾癌。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有效地诊断各种类型的小肾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微剂量MSCT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近3年儿童气管性支气管528例,对5个年龄段的低剂量组、微剂量组和微剂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组的有效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得支气管树的重建图像观察诊断效能。结果:不同年龄段的三组图像质量评价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三组患儿所受有效辐射剂量进行两两比较,除10~14岁年龄段低剂量组与微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其余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新分3型中:Ⅰ型356例(占67.4%),其中ⅠA型198例(37.5%),ⅠB型158例(29.9%);Ⅱ型172例(32.6%)。结论:微剂量MSCT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诊断中明显降低了患儿的有效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效分型对儿科临床治疗有一定的特异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MG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错构瘤的MGCT平扫及22例MG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MGCT上所有结节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密度(无钙化)的12例,占37.5%,既有脂肪又有钙化的8例,占25.0%,只有钙化的2例,占6.3%。增强扫描(22例)强化值<20HU的20例,占90.9%,强化形态呈间隔状强化16例,占72.7%。结论:肺错构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和钙化有助于诊断,动态MG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低剂量扫描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儿童急性阑尾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急性阑尾炎在早期行MSCT低剂量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所检查患儿的CT有效辐射剂量(2.66±0.39)mSv;45例患儿中,急性单纯性22例;化脓性伴周围渗出15例,有4例穿孔;坏疽性5例,有3例穿孔;阑尾脓肿3例。MSCT多平面重建示阑尾肿大32例,阑尾腔内显示粪石25例,阑尾腔内积聚液体气体18例,阑尾周围出现脂肪条纹征11例,回盲部区域肠管管壁增厚28例,伴有肠管淤张30例,肿大淋巴结33例,腹膜增厚5例,阑尾周围脓肿3例,阑尾穿孔、腔外出现游离气体7例,腹盆腔积液12例。结论:在早期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中,运用低剂量MS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不仅剂量低、辐射小,而且简便准确,减少漏诊和误诊率,可以指导外科医生制定最优的手术方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适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周围型小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评价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多层螺旋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4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32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3例..周围型小肺癌的MSCT主要征象为:深分叶30例、棘状突起25例、空泡征5例、胸膜凹陷征8例、以及血管集束征7例.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中央型肺癌的多排螺旋CT的征象、诊断及漏误诊原因,以提高早期中央型肺癌的MSCT诊断水平。方法:对29例由病理证实的早期中央型肺癌的CT资料分析MSCT的主要征象、诊断及漏误诊的因素。结果:CT诊断或拟诊中央型肺癌24例,肺炎1例,支气管扩张伴感染1例,结核1例,漏诊2例,并分析出漏误诊病例的原因。早期中央型肺癌主要CT表现有:支气管腔内结节,支气管管壁的增厚、管腔的狭窄,支气管铸型阴影,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等。结论:早期中央型肺癌的MSCT检查、多维重建及熟悉CT主要征象对发现早期病变并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熟悉掌握支气管的CT解剖结构、良好的读片观察习惯、仔细重建有利于提高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放疗后并发食管-纵隔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食管癌放疗后食管-纵隔瘘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食管癌放疗后继发食管-纵隔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确诊为食管癌。经放射治疗后发生食管瘘患者行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仿真内镜,总结其CT表现,并与内窥镜检查作比较。结果:CT成功显示了食管-纵隔瘘的瘘口,并显示了瘘口的并发症;纵隔炎,仿真内镜显示了瘘口的形状,并与消化内镜相符合。结论:螺旋CT断层扫描与仿真内镜能显示食管瘘的瘘口及其并发的纵隔炎症,为食管癌放疗后并发食管-纵隔瘘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三维重建对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髋臼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CT三维重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平片确诊34例,疑诊3例,漏诊1例,对其中24例正确分型。CT三维重建对38例髋臼骨折的患者均明确诊断,且均能正确分型。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立体、多方位、准确地显示髋臼骨折的部位、范围、碎骨片等情况,对髋臼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手术方案制定优于x线平片,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邻关节骨囊肿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邻关节骨囊肿的临床及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组(MPR)表现。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岁。结果:32例均为单发病变,共32个病灶,其中股骨头8个,胫骨近端8个,距骨6个,胫骨远端3个,腕月骨3个,股骨远端、髋臼、肱骨近端和腕舟骨各1个。病灶均位于骨内邻近关节面,病灶大小介于0.8cm×1.2cm~2.5cm×2.9cm之间。单房型26例,CT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样低密度区,边缘清晰,均有薄层完整硬化边,相邻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多房型6例,病灶内有粗细不等的骨性间隔。病灶CT值20~60Hu,3个病灶内见细小气体密度影。穿透型18例,表现为病灶通过邻关节面裂隙与关节腔相通或病灶与关节旁软组织腱鞘囊肿相连;特发型14例,表现为骨内单一病灶,骨外结构正常。结论:邻关节骨囊肿有其特殊发病部位,CT表现典型,结合发病年龄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