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1986年运城震群为例,介绍了一种强余震震级估计方法——b值截距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5~2012年云南地区的181次地震序列资料,分别用4种不同的方法得到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关系式分别为:b值截距法Mmax=-0.44+1.03Mb±0.4;最大后续余震法Mmax=-0.23+1.00Mm±0.4;主震震级估算最大余震法Mmax=-0.71+0.89M±0.4;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法:主震震级在5.0~5.9级之间,Mmax=M-1.2,在6.0~7.9级之间,Mmax=M-1.0。用这4种方法对2009年7月9日姚安6.0级地震和2012年9月7日彝良5.6、5.7级地震序列中的最大强余震进行估算,结果符合较好。统计结果显示最大强余震发生在主震后前3天的比例高达60%,这一结果可为最大强余震的时间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b值     
曲廷军 《内陆地震》1989,3(2):187-189
  相似文献   

4.
怎样正确计算b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研究震级一频度客观分布的基础上,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和大量的实际地震活动资料,对b值的正确计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结果认为最小二乘法是计算b值的最好方法。此外,还认真地研究了与b值正确计算有关的下限震级、上限震级、样本数以及震级分档区间等具体问题,并给出了它们的合理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谢永  郑治真 《中国地震》1997,13(2):186-188
地震分布空间分维数Ds与b值之间关系探讨谢永郑治真(中国北京100045国家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主题词:b值空间分维数Ds引言地球科学中的许多现象都有自相似性质,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级分布也具有自相似性。Ds和b值正是反映地震空间分布和震级分布的自...  相似文献   

6.
b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正荣 《地震研究》1995,18(2):168-173
本文研究了古登堡与李克特两种震级一频度关系式中b值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研究了b值的平均值,其在工程地震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亦用b值的平均值对所谓的地震节律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严尊国 《中国地震》1994,10(4):320-326
文中依据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公式,结合实例说明了参数b值的稳健估计方法,并将其与最小二乘法及最大似然法比较,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稳健估算结果与实际数据分布较吻合,并且可以在不剔除低震级段和大震级的偏离分布值的情况下,取得与选取合理震级上下限最小二乘法一致的结果,此外,稳健估计结果的余差分析同样也得到地震震级-频度关系不是简单的对数线性关系的结果,而原始G-R公式需加二以上的高次项才能较好地押  相似文献   

8.
马鸿庆 《地球物理学报》1982,25(02):163-171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共研究了13次大、中地震前的b值的区域分布,发现震中附近有个低b值区域,其外围有个高b值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半径R与主震震级M_s之间呈对数直线关系,由此可估计地震孕震区的大小,并可粗略地预测未来发生的大震的震级,也还可确定计算b值随时间变化所取的区域范围。另外,还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永善地震和炉霍地震在不同区域内的震前b值随时间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震前b值变化的相似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地震的角度,对震级误差所引起的b值变化进行了讨论。通过推导,给出了可能产生的误差范围,从而对导致b值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中地震前b值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共研究了13次大、中地震前的b值的区域分布,发现震中附近有个低b值区域,其外围有个高b值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半径R与主震震级M_s之间呈对数直线关系,由此可估计地震孕震区的大小,并可粗略地预测未来发生的大震的震级,也还可确定计算b值随时间变化所取的区域范围。另外,还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永善地震和炉霍地震在不同区域内的震前b值随时间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震前b值变化的相似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大陆及其分区余震序列b值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研究1966—1999年中国大陆及其分区的浅源主震型序列余震强度分布b值的统计特征。对于中国大陆整体而言,88个震例样本的b值平均为0.73±0.19。进一步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个分区:西北地区(29个震例样本)、西南地区(29个震例样本)、华北地区(25个震例样本)和华南地区(5个震例样本)。选取样本多的前三者作为本文研究区。它们的b值平均()分别为0.62±0.17、0.86±0.17和0.69±0.14。根据平均值之间差异显著性的Z检验,研究分区之间b值平均在90%以上的显著性水平上的差别是明显的。该文还对比研究了不同板块构造背景的中国大陆(88个震例样本,=0.73±0.19)、美国南加洲(39个震例样本,=1.06±0.26)和日本地区(57个震例样本,=0.85±0.26)之间,浅源余震序列b值平均的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用B值横截距预报强余震震级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吴开统 《中国地震》1989,5(4):59-69
本文在G-R(logN=α—M)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用b值横截距法预报地震序列强余震的震级。选用我国1966—1986年21年内有完整资料的58个Ms≥5.0地震序列,用b值横截距法进行预报检验。这些地震序列的位置分布较广,遍及全国各大区,而且要求每个地震序列满足震级M≥Mo(起始震级)的地震个数不少于50个。统计结果表明,对预报序列中强余震的吻合率为93%以上。另外,我们还用b值横截距法对序列的晚期强余震预测及在主震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预测强余震进行了探索,表明它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统计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整的294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统计特征,探讨序列类型、最大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与主震震级及主震断层性质之间的关系.中国大陆孤立型、主余型及多震型地震余震序列分别约占23%、59%及18%.其中走滑型、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具有走滑分量的倾滑型及逆冲型分别占48%、24%、17%及11%. 余震序列1年内最大余震震级与主震震级正相关,但主震震级较低时相对离散,孤立型序列离散程度较高,主余型及多震型序列线性相关性较好.绝大多数序列最大余震均发生在震后200天内,少数具有晚期强余震的序列主要属主余型序列,孤立型及多震型序列通常没有晚期强余震发生.68%的序列1年内最大余震发生在震后10天内,77%发生在震后30天之内,95%发生在震后120天之内.序列最大余震发生时间及5、6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序列类型及主震震级大小有关,多震型序列最大余震发生最快,孤立型次之、主余型最长.若仅就主余型序列而言,当主震震级较高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短,主震震级较低时最大余震与主震间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7年西藏米林MS6.9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了较准确的余震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空间分布,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米林地震前后的b值变化。重定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余震序列呈NW?SE向分布,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和比鲁构造岩片的北东边界,震源深度集中于3—20 km范围内。b值时间分布显示:米林地震震前震源区的b值降低,表明震前震源区存在较强的应力积累;地震后震源区的b值呈现跳跃式上升,反映出震源区应力释放,同时随时间的推移,b值逐渐趋于稳定。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在0.52—1.35范围内变化,15 km深度以上b值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15 km以下在东北、南西方向上存在差异,由此推测不同的b值分布与地下的结构特征有关,浅层的b值变化与震源区的破裂程度相关,深部变化则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岩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邱瑛  沈建文 《地震学刊》1995,(1):39-44,32
给出计算无震级上限累计b值的牛顿迭代方法,并对华东地区的实验地震资料进行b值空间扫描,指出传统累计b值与无震级上限累计b值差异显著,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上述传统做法高估b值的系统偏差问世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陈修启  傅征祥 《地震》1993,(3):18-23
本文主要研究了a、b值的变化对震级特征图的影响。当a、b值的变化幅度不太大时,仍然可从震级特征图上识别出最小均匀震级等震级阈值;当a、b值的变化达到相当的幅度后,震级阈值点变模糊了。  相似文献   

18.
解孟雨  孟令媛 《地震研究》2022,45(3):424-433
针对2000-2020年南北地震带21个M3≥6.0地震序列,利用推定最大余震震级法,采用不同的最小完备震级M。和b值计算方法,分别给出了实际最大余震震级的估计值,分析了估算效果。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推定最大余震震级法可以给出实际最大余震震级的有效估计值,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估计误差逐步减小、趋于稳定。从计算方法来看,...  相似文献   

19.
用b值截距法预报中强震震级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晓帆  孙志昆 《地震》1993,(5):30-33
本文利用G—R公式(lgN=a-bM),用最小二乘法和累积频度作图法,内检云南地区从1965—1990年以来所有M_s≥5.0地震震前一年或二年的G—R曲线,分别求出云南三个大区的拟合值a、b、M、η值,得出三个大区不同的特征及其共性。通过76个震例的研究,我们认为,运用b值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值预报震源区未来中强震的震级及分析G—R曲线的线性好坏来判断震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马鸿庆 《地球物理学报》1978,21(02):126-141
研究了华北地区几次大震周围的较小区域内和较大区域内的b值变化.发现了较小区域内的b值随时间先升高后逐步降低,直至最低值,震前又有所回升才发震;较大区域内的b值随时间的变化,在大震前有个明显的峰值期,其峰值期的长短与大震震级有关. 另外,研究了b值从大震震中向外随区域扩展的变化,发现b值从震中向外有逐步增高的趋势.在大震震中附近有个低b值区域,其外围有个高b值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