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江西早稻为例,利用1981—2016年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构建历史早稻高温热害样本集合,在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扩散方法计算得到早稻高温热害总样本和不同持续日数(3~5 d,6~8 d和8 d以上)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热害在早稻抽穗期前后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早稻高温热害起始于抽穗前6 d至抽穗后20 d,抽穗扬花期发生概率最高,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逐渐降低。早稻抽穗扬花期持续3~5 d早稻高温热害以轻度、中度为主,5 d以上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为98.77%;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以中度和轻度为主,重度高温热害概率显著降低。早稻轻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期,中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前期,而重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孕穗期至灌浆初期。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分析了江西省14个代表台站1956—2012年气候资料,并根据江西省双季稻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影响江西省双季稻的3个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小满寒、高温逼熟、寒露风)指标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江西省早稻主要受小满寒和高温逼熟影响,晚稻主要受寒露风影响。小满寒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宜春、景德镇、玉山和广昌等地,高温逼熟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赣州、遂川、广昌、吉安、贵溪、玉山和修水等地,寒露风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和宜春。江西省早稻气象灾害中度风险等级区分布于江西省平原和盆地,重度风险等级区大体分布于周围山地丘陵地区。晚稻气象灾害重度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我省早稻生长期多数年份光、温、水的分配与早稻生长发育的需要比较协调,因而在一年三熟粮食生产中,早稻单产相对比较稳定,但年际波动幅度仍较大。如近十年(1979~1988)中,我省早稻产量最高的1986年亩产达到418公斤,最低的1983年亩产为330.5公斤,高低相差87.5公斤,变幅达23%;遇特大灾害,减产十分明显,如1988年7月1日至25日全省范围内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导致了全省范围早稻大幅度减产,单产比欠收的87年还减27公斤。  相似文献   

4.
高温危害是浙江早稻生产中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分析了高温危害的机理、指标、环流特征、时空分布、年代间变化、逐年灾情、7月高温日数未来趋势,并提出生产对策。  相似文献   

5.
2011年7—9月,江西省气温偏高,降水与日照均偏少。7月上旬因气温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出现了早稻“高温逼熟”,局部地区出现农业干旱;9月下旬受冷空气影响,全省普遍出现“寒露风”。  相似文献   

6.
2005年7~9月,江西台风影响频繁,是历年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年份之一。台风给江西带来了较丰沛的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但强降水引发的滑坡、泥石流,雷电等灾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也导致了人员伤亡事件。2005年7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大部偏少。上旬降雨量之少,为历年同期第二;虽汛期刚结束,但上饶、景德镇及九江市的北部地区,已出现高温干旱灾害;5~7日,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高温逼熟天气,使早稻成熟期提前,但全省早稻仍为丰产年景。中旬末~下旬初,台风“海棠”给江西带来喜雨。在18~25日,全省平均降水为47mm,大部地区旱情解…  相似文献   

7.
2002年7~9月,我省双季早稻处灌浆成熟期,晚稻处移栽~抽穗期,棉花处开花结铃~裂铃吐絮期,甘蔗、柑桔处茎伸长及果实膨大期。2002年7月,我省基本以晴雨相间天气为主,气温正常偏低,降水充沛,未出现明显的伏旱天气,天气条件对早稻灌浆成熟、晚稻秧苗生长、移栽返青和棉花开花结铃及甘蔗、柑桔茎伸长和果实膨大较为有利。但7月12~16日,受大陆高压控制,我省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平均气温普遍30℃,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6~38℃,局部达39~40℃,造成早稻高温逼熟,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形成不利;同时对晚…  相似文献   

8.
前言本文在分析我市稻作制度实行大面积改制以来早稻品种布局演变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历年的气象和产量资料,早稻不同配比方式下趋利避害的能力,以及与早晚稻总亩产的关系,对不同的早稻品种布局进行了合理性的评价,并提出最佳布局。一、早稻品种布局演变特点及合理性评价 (一)演变特点自从1956年改制以来,随着大力发展和稳定双季稻,早稻已成为我市重要的一季粮食作物,总产约占全年粮食的40%。四十多年来,早稻品种逐步改良和更新,新品种层出不穷,主栽品种多达60个左右,按它们的熟期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早熟(100天),中熟(105天),迟熟(110天)。以绍兴县为例(见表1),改制初期基本上沿袭了原有间作稻的早熟型品  相似文献   

9.
在南方各省的水稻生产中,盛夏高温天气使早稻结实率明显降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并已为人们所注意。最近二年,丽水地区各县出现的高温气候对早稻产量影响严重。78年的高温使许多品种的空秕率在30%以上,有些达40—50%。仅丽水县就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早稻面积遭受了高温严重损害。产量减少四百万斤左右。  相似文献   

10.
影响温岭县三熟粮食的主要自然灾害,县内争论的焦点是认为热量不足,低温冷害是粮食生产的主要抑制因子以及认为水分盈亏,旱涝灾害是左右粮食继续增产的主要天灾。从产量预报公式 Q=1.50X_1-9.60X_2-18.37X_3 9.24X_4 397.28得知,能造成早稻减产的主要因子有:X_1。(5月中旬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1.
杂交早稻近年在丽水地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较常规早稻增产25.23%。它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高产稳产性能好,是近期提高早稻亩产的重要措施。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在我区春夏之交的低温、盛夏的高温时有发生,有必要探讨高、低温对不同组合杂交早稻的危害,为选择最佳组合和采用相应栽培措施提供依据,于1987—1988年进行了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2.
粤北地区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连州1953 ~2010年58年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观测资料,以日平均温度≥30℃且日最高温度≥35℃为指标,分析了粤北地区双季早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高温敏感发育期里高温热害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粤北地区58年里共出现高温热害42次;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热害的出现次数、严重...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西双季稻区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和1986-2016年水稻物候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研究广西早稻生育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明气候变暖对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频率为35.4%,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桂南稻区的左右江河谷以及桂东南梧州市。(2)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各有差异,桂南稻区早稻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强度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而桂中、桂北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呈微弱减少的趋势或者基本不变,强度则均呈微弱增加的趋势。(3)广西早稻关键生育期发生高温热害平均总天数为124.9d,平均总次数为28次,平均强度为4.5d/次。三个稻区高温热害总次数、总天数和强度桂南桂中桂北。(4)桂南、桂中和桂北稻区的年代产量波动变化大,尤其是桂南、桂中稻区进入21世纪以后产量波动更明显。大多数稻区高温热害多的年份,其早稻产量就低。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合理调整早稻播期及品种属性搭配、稳产高产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气象指标是日平均气温3 ≥30℃和日最高气温≥35℃连续出现3d及以上.根据这个指标和全省65个气象站气象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早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海岛和浙南部分山区外,其余大部地区高温热害均有发生,高温中心出现在金华地区;高温热害随时间变化呈加重趋势.可采取相对应的防御措施,尽量避免高温热害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对早稻高温危害有不少研究,但主要侧重于开花期。考虑到长江下游早稻结实率和产量波动与不同气候背景有关,有的年份在孕穗阶段受梅雨低温影响,开花结实期碰上持续高温影响,如1977年,也有的年份孕穗期梅雨不明显,已遇上高温影响,抽穗结实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方成国 《气象》1978,4(3):31-32
近年来随着三熟制面积不断扩大,早稻育秧也有了较大的改革。由旱育秧和半旱育秧代替了过去的水育秧,育秧的主要时间也推迟到4月下半月,烂秧现象虽然减轻了,但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就是有些年份4月下旬气温偏高,秧苗发育过快,产生超秧龄问题。例如1974年早稻育秧期温度高,光照强,秧苗生长发育快,再加上这年三麦成熟推迟,茬口没有搭配好,致使部分早三熟品种出现超秧龄。如何避免超秧龄呢?我们同部分气象哨一起进行了早稻不同秧龄的农业气象试验。试验品种:早熟品种“二九青”、中熟品种“中杆早”、晚熟品种“广陆矮四号”。现将试验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种植的同品种早稻"特优227"的三年实验观测数据,分析2018年超高产早稻各生育时段干物质的特征与同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明显高于历年同期的日照时数和明显偏少的降水量是导致2018年超高产最直接的气象因素;拔节~抽穗期间丰富的日照和偏少的降水量是获得每穗总粒数大的有利因素;抽穗期间丰富的日照和较高的日平均气温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过多的雨量相反;连续日最高气温≥35℃高温天气或过多的雨量对灌浆腊熟期的穗干物质增长则是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养才  太华杰 《气象》1983,9(4):14-17
我国双季稻区处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10℃以上积温在4250℃以上,年降水量均在1000—2000毫米,以稳定通过10℃的初终间日数作为水稻生长期,由北部的220天,到华南的365天,水稻年可二熟至三熟。但在双季稻生产中,早稻育秧期低温引起烂秧是生产中的重要灾害,每年因低温造成不同程度的烂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气温是作物从播种、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霜冻、低温、冷害、高温逼熟和高温高湿微风条件下产生的病虫害都会不刚程度地影响作物的产量。夜间降温的程度又是预报霜冻和雾的主要气象因子。因此,很久以  相似文献   

20.
早籼“气引 -2号”是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试种的1个优良品种 ,原亲本系“浙农8010” ,系浙江省确定的8个优良品种之一。经我们考察和分析 ,于1999年初将其引入于都试种。据实地观测和收后考种结果表明 ,该品种抗稻瘟病能力强 ,熟期适中 ,米质优良。劣质红壤地上种植亩产480kg,深受群众欢迎 ,具有推广种植价值。1早籼“气引 -2号”试种点的立地条件试种地点定在仙下乡富坑村 ,海拔高度260m左右的低丘陵地段内。种植田块前期放过土砖无残留无机肥和有机肥物质 ,完全是无肥力红壤地上种植 ,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