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七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海洋气象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胜利 《海洋预报》1993,10(2):51-58
1991年中山站越冬海洋气象考察,主要是对南极中山站气温、气压、云量、风向风速,大气湿度和日照时间,进行日常地面气象观测,取得每日四次现场观测资料,对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统计,并与前二年气象资料进行了对比,得出了1991年中山站地区,风暴多,风速大,气温比前年高的气象特点。在越冬期间还对中山站海冰、湖冰厚度进行测量,掌握沿岸海冰各月分布变化情况。1991年中山站最大风速达46.2m/s,这是中山站建站以来所观测到的最大风速。冬季最低气温为-28.6℃也是建站以来最高一年。  相似文献   

2.
南极,冰的故乡,雪的世界,风的天地。在这里,有我们的长城站、中山站,这是我们的骄傲。但10多年来始终没有我们自己的锚地,船舶在大海里漂  相似文献   

3.
杨威 《海洋世界》2006,(3):38-42
南极大陆——新的开始20海里、15海里、14海里、12海里……距离南极中山站的距离越近,冰雪就越厚,“雪龙”船前行的速度也变得越缓慢。当地时间2005年12月18日凌晨1时15分(北京时间4时15分),在距离中山站12海里的陆源冰区,这艘行驶了12580多千米的万吨巨轮停下了前进的步伐。至  相似文献   

4.
极区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固定冰普遍存在于其沿海地区,中山站周边固定冰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达到最厚。海冰厚度是海冰的重要参数之一,2016年在南极中山站附近3个站点(S1、S2、S3站点)共布放了4套温度链浮标,包括1套SIMBA (Snow and Ice Mass Balance Array)温度链浮标和3套太原理工大学温度链浮标(TY温度链浮标),SIMBA温度链浮标每天观测4次,TY温度链浮标每小时观测1次。利用浮标观测的温度剖面以及海冰和海水间不同介质温度差异计算得到海冰厚度。在S3站点,同时布放了SIMBA温度链浮标和TY温度链浮标。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钻孔观测冰厚比较结果显示,S1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3 cm和14.7 cm,S2站点和S3站点分别为6.6 cm、6.9 cm以及4.0 cm、4.8 cm。S3站点的SIMBA温度链浮标计算冰厚和人工观测冰厚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8.2 cm和9.7 cm。因而S3站点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厚度更接近人工观测的结果。进一步对Stefan定律海冰生长模型进行对比,模型计算得到的海冰生长率为0.1~0.8 cm/d,生长率快于TY温度链浮标的结果,且受积雪影响明显。相比于卫星遥感反演冰厚的误差和观测时段的限制以及有限的人工观测,2种温度链浮标未来对于中山站附近海冰的长期监测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艰难的返程     
历时54天、接力往返3000多千米,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成功穿越了雪坝丘陵密布的"魔鬼地带"和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克服了低温酷寒、高原缺氧、连续的地吹雪和白化天,以及不断出现的车辆故障等一系列困难,成功完成了南极内陆"冰盖之巅"上的昆仑站的各项建设考察任务,并于2月8日傍晚艰难返回中国南极中山站。  相似文献   

6.
人物档案:叶加平,1957年生人,浙江丽水人,工人家庭出身,大学毕业,党员。1976年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现任国家海洋局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 2005年元旦后3日的清晨,结束了友邻站之行,我飞回中山站。搁下行李,我便到站长室向老叶报到。门开着,我驻足门槛,眼球首先被办公桌后一颗明晃晃的脑袋所吸引,对应窗外南极夏季特有的白昼,产生一种强烈的光反射,确切  相似文献   

7.
李凯 《海洋预报》2011,28(5):82-88
利用第25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的中山站海洋、气象考察资料,结合中山站过去2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中山站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同时围绕互联网络带来的预报手段的进步、预报能力的提高等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天气预报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一、任务和条件 1989~1990年度的第六次南极考察工作是围绕一船两站进行的。任务规定极地号船载人和物资由青岛港出发,横越太平洋至智利瓦尔帕来索港,再沿智利内水道南下,穿越德雷克海峡到达长城站;在那里完成长城站补给和局部地区调查任务后,直驶中山站,卸下最后一批建站物资;然后返航,经澳大利亚西部海域、南海、东海和黄海,再回到青岛港。诚然,极地号船去长城站和中山站均不是首次,从我国出发去长城站已有两个航次的经验,而径直去中山站则是第五次南极考察的任务,它基本上围着澳大利亚东、西海岸转了一圈。第六次考察任务有别于前几次,航线也更加复杂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长城站至中山站的一段,对我国船舶来说,是从未驶过的航线。而这段航线却要经过开阔的、多风暴活动及流冰的南大洋。该航区内又全无可供避风的港口,国际往来船舶极少。所以,  相似文献   

9.
1994年12月8日,“雪龙”号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遇到大面积的冰区。冰厚约1米.雪厚约1米。“雪龙”号破冰船发挥其技术性能的优势.用了79小时,破冰航行11.33海里。  相似文献   

10.
翟兆锋 《海洋预报》2002,19(2):47-53
本文主要介绍了2000年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在中山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用获得的现场观测资料,对中山站地区的气温、气压、大气湿度、风向风速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与中山站过去十年的气象要素平均值进行对比,得出了2000年中山站地区气温偏高、大风日数和日照时数多、海冰解冻早等特点,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气候概况。  相似文献   

11.
胡胜利 《海洋预报》1994,11(3):68-72
本文对1991年4月9日南极中山站强风暴分析表明,这次强地气旋影响出现强风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由澳大利亚南部压脊发展,阻塞高压坝建立,使东移极地气旋长时间被阻后南移,在原地稳定少动。而东移小系统云系进行补充合并,是气旋第二次加强重要因素,东移极地气旋影响中山站时,日平均温比日常要高。  相似文献   

12.
胡胜利 《海洋预报》1997,14(3):65-70
本文以第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在中山站气象观测和天气分析预报资料收集情况,对中山站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统计,并与建站以来历次考察队在中山站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得出了1995年中山站天气比历次观测年份异常,在1~5月份天气特点雪多,阴天多,日照短,7月份气温异常高,月平均气温比一般年份要高出9.8℃,大风日数28天,极大风速达47.2m/s。  相似文献   

13.
2002~2003年南极中山站地区风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许淙  万军  吕非 《海洋预报》2004,21(4):28-34
利用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南极中山站24个月的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形势图,对中山站地区的风要素特征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研究,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该地区的风向,风速的分布特征以及风向与风速相互间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初步探讨了风要素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所得结论对了解该地区的天气变化特点,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以及对中山站发展设计规划的制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翟兆锋 《海洋预报》2008,25(1):41-46
本文主要介绍2006年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中山站越冬气象考察期间进行地面气象常规观测,从取得每日四次的观测资料中,对该地区的气压、气温、风、相对湿度、日照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历史(1989~2005年)平均资料进行对比,可以大致看出中山站地区的气候概况,得出2006年一些天气特点,将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气候概况,对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姜德中  钱平 《海洋预报》1993,10(2):33-39
在南极中山站进行首次气象考察,主要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日常气象预报,海冰分布及海冰厚度测量等工作。 地面气象观测的项目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云量、风向风速等。我们将地面观测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邻近的外国站多年平均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得出了1989年中山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的特点 利用中山站当时现有的仪器设备,逐日接收了由苏联青年站播发的地面传真天气图,高空500hPa天气图,卫星云图分析等资料。首次开展了中山站地区夏、冬两季天气预报。并总结分析了西风带中极地气旋影响中山站时的路径特点,初步探讨了东南极下降风的发生及其强度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些资料对从事南极考察的气象专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威 《海洋世界》2006,(5):36-41
上站几天以来,随行记者已经适应了中山站的日常作息。当地时间每天早上8时、中午12时、晚上6时,主楼食堂的开饭钟声会准时响起。在北京,一块馒头、两个鸡蛋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早餐内容,但在12578千米之外的南极中山站,能吃上这样的早餐是非常幸福的事了。因为在中山站,一切生活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建于1957年,位于相距中山站大约100千米直线距离的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在1984年中国独自组织进行南极考察之前,应澳大利亚南极局邀请,并由我国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前身,即当时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派遣,中国少数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不同南极考察站的越冬考察。其中戴维斯站是接纳我国科学家最多的考察站,前后有8位中国科学家在那里越过冬。根据第21次队考察工作计划的需要,中山站  相似文献   

18.
张静 《海洋世界》2013,(6):56-57
1988年的南极考察队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去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建立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山站。而随船进行首航东南极、建立中山站光荣任务的考察队中,有着一群特殊的队员,他们是为拍摄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的剧组成员,其中还包括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金乃千先生,这令此次远航更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过了赤道往南,天气渐渐变冷,海面  相似文献   

19.
我谈不上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但经过一年在南极中山站的工作和生活,我对在南极摄影有点体会,现介绍给将来有机会去南极的朋友们。首先带什么样照相机?中山站位于南极圈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夏季平  相似文献   

20.
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9—2008年南极中山站及戴维斯站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表面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年际、年和日尺度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各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均气温趋于升高,气压趋于下降,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南极中山站的大气要素仍保持相对稳定。但也有一些比较显著的变化趋势,如风速减弱,以及秋季气温增暖趋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