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2009年7月17日中央防灾会议决定20lO年度重点实施以下8大项目,旨在有效地、战略性地开展政府制定的各种防灾对策,以增强与各种灾害危险变化相适应的防灾能力,确保国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
日本东京都港区的注册外国人数为11270人(截止19g0年9月1日),占该区人口总数的7%。而且,港区内有57个外国大使馆,所以,外国人的防灾对策问题就成了港区行政的重要课题。为外国人制定的防灾对策的主要内容是防灾宣传和防灾训练。防灾宣传包括:①发放英文版防灾小册子;②利用防灾行政无线电进行灾害时的英文广播;③设立指示避难场所的英文路标。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防灾、减灾的社会,在进一步促进平日防灾对策的同时,从推进具体的战略、根据灾害特性采取各种对策的观点,中央防灾会议2007年6月21日决定,2008年度实施以以下8个项目为重点的防灾对策。1树立减轻大规模灾害的战略思路(1)首都直下型地震以及大规模地震的不断准备。(2)推动大规模水灾对策。为了把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发生的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在正确抓住地震防灾战略进展情况的同时,要加强实现以减灾为目标的各种对策。其中,为确保国家中枢机能的连续性,特别是需要对首都直下型地震采取对策,要推进中央省厅、企业等制定业务…  相似文献   

4.
防灾基本计划是日本灾害对策的根基,是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第34条之规定由中央防灾会议(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当)制定的防灾领域的最高计划.指定行政机关和指定公共机关根据该计划制定防灾业务计划;地方公共团体也根据该计划制定区域防灾计划.近些年来,日本政府先后于1995年7月、1997年6月、2000年5月和2000年12月对该计划进行了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5.
每次破坏性地震发生,都给地震工作者和政府留下深刻的科学与社会问题,本文给出了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县境内发生的Ms6.5地震灾害和震区基本情况;简述了地震发生前后的预报与对策过程;并通过现场工作,对此地震的监视预报,预防及防灾,救灾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据1989年1月10日获悉,作为人们担心在首都圈发生直下型大地震(“南关东大地震”)的防灾对策,日本国土厅正为将东京的23区等指定为“地震防灾对策推进地区(暂名)”进行讨论研究。为此,他们打算在1月底听取由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指定加强地震防灾对策地区专门委员会研究讨论的有关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7.
日本自古以来就受到地震、火山喷发、水灾、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了探明这些灾害发生机制、开展防灾和恢复对策方面的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的任务.大地君和莱助教参观了新堂教授工作的这个研究所. 1 令世界称赞的地震观测网 莱助教 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后,日本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密集观测网,日本全国约有2000个观测点.该观测网不仅用于研究,也用于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东日本大地震创造了战后日本灾难史上死亡和失踪人数之最。以本·威斯纳提出的"危害×脆弱性=灾难"这一公式为前提,这次大量死亡的灾难不能仅归咎于巨大的自然危害。那么,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灾难?战后日本所积累的防灾对策及方针(防灾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战后日本防灾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科学性;(2)不断提高的应对突发灾害能力;(3)以政府为中心的防灾对策;(4)中央集权的防灾对策。基于(1)和(2)来预判地震的规模和海啸的高度,根据预估的危害推进海啸对策。但是,在地震的规模、海啸的高度、堤岸的基础设施、避难等方面常常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造成"超预期"的伤亡。所以,必须重新审视日本防灾体系的(1)和(2)。对避难行为的分析表明,以政府为中心,由中央发布警报传达给民众的方式(由上至下方式)不是最有效的。以学校或社区等集体力量来避难更为有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防灾体系的(3)和(4)。因此,鉴于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必需对日本战后建立的防灾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地震人员伤亡预测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1995年阪神淡路大震灾夺去了6400多人的宝贵生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大震灾发生后,日本各地都对各自的区域防灾计划进行了修改。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全国每个自治体都有义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各自地区的防灾计划。制定防灾计划的前提是...  相似文献   

10.
1990年2月21日东京都完成了正在新宿区兴建的新都政府大楼内设置防灾中心的计划。该计划将引进在全日本也很珍贵的利用影像资料的地震灾害判读系统等防灾信息系统。该系统还将与区市町村和东京电力公司等联机,收集和交换灾害资料。配备事业费为267亿日元。预定于1991年4月新都政府大楼启用时一起投入运行。防灾中心设置在第1主楼的8层和9层楼  相似文献   

11.
<正>阪神大震灾后,日本政府、中央防灾会议和日本地震科学、防灾科技界经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地震防灾对策上做了重大调整,地震防灾对策战略在方向、地震类型、地区选测、计划项目安排等作出重大决策和重大举措等战略抉择,与前有较大变化。由此大大促进日本地震科学、地震防灾对策等的发展。本文本着他山之石洋为中用的原则,系统深入地调研、总结吸取他国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对促进和改善我国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地处濒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部,活动构造十分发育,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受地震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本文从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中国的地震灾害以及为减轻灾害所进行的地震预报、抗震防灾和地震救灾工作,并对未来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地震与城市     
正如国土厅向国会提交的防灾白皮书所述的那样,今年日本的震灾对策正在根据已公布的《灾害对策基本法》和《震灾对策推进纲要》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城市防灾化;(2)加强防灾体制和提高防灾意识;(3)促进地震预报工作。这样,作为国家来说也是把城市地震防灾化列为重点,并明确规定了基本方针和政策。可实际情况是,若使其具体化则会遇到各种难题,付诸实现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虽然在城市  相似文献   

14.
伍国春 《地震学报》2012,34(3):408-414
灾害作用于人类社会后成为灾难, 从而兼具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本文侧重灾害的社会属性, 分析日本近现代地震灾害的社会影响趋势变迁, 指出日本在不断总结灾害应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防灾减灾体制, 其防灾减灾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 灾害越来越具有多样性、 连锁性的特征. 在日本, 地震后的核安全不是新问题, 但是由于缺乏前瞻性以致核危机扩大. 日本的经验提醒面临社会急剧变迁的我们, 防灾减灾需要考虑到社会变迁的前瞻性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1983年5月26日以秋田县能代市近海为震源,袭击日本东北各县的日本海中部地震(7.7级)造成102人死亡失踪和123人受伤的严重灾害,使人们再次认识到海啸的可怕。同时,引起了防灾专家们对地基的液化,即所谓流沙现象在土木、建筑方面造成的灾害的注意。这是因为预想到液化现象与只限于沿海地区的海啸灾害不同,它会在城市的广大地区发生。特别是人口稠密、拥有很多庞大而且危险性高的建筑物的首都圈的自治团体认识到迅速紧急制定对策的必要性,急忙成立了共同研究组织。  相似文献   

16.
《地震学刊》2011,(1):F0003-F000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17.
《地震学刊》2014,(6):F0003-F000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18.
《地震学刊》2014,(2):F0003-F000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的研究对象有地震灾害、火山灾害、风水灾害、砂土灾害、冰雪灾害、海洋灾害,等等。研究开发工作的目的在于:①灾害预防;②防止灾害扩大;③恢复工作。业务范围(1)有关防灾科学技术的综合性试验研究开展集每个研究人员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和各项研究共同的基础性研究。(2)防灾科学技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提供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有关防灾科学技  相似文献   

20.
《地震学刊》2014,(1):F0003-F000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褒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