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的恒星核合成理论(B~2FH理论)有8个过程:H-、He-燃烧,α-、e-、s-、r-、p-和x-过程。 本文认为还有一种极为重要的恒星核合成过程,原因是: (1)r-过程需要的中子数密度n_n~10~(24)—10~(28)(个/cm~3),至今尚未解决; (2)元素稀土峰A~155—165)的增强主要来自超重元素,n_n~10~(28)—10~(30)(个/cm~3); (3)宇宙线实验发现同位素丰度有较大反常,富中子同位素较多,如:Ne~(22)、Mg~(26) Si~(30)、Fe~(60)、……; (4)宇宙线中z<83的元素丰度比太阳系元素丰度高一个数量级; (5)宇宙线元素丰度CR比太阳系元素丰度S,作(CR/S)—A的关系在A~l-100呈直线变化,A=1时CR/S≈0.1,而A=100时(CR/S)≈10;A>100增长停止,但有波动,(CR/S)~5—10。 本文将作者曾提出过的元素起源的第三种途径,使理论具体化,提出了一个框架工作。  相似文献   

2.
“恒星天文学之父”李良牛顿逝世之后,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及他发现的“经典物理”定律征服了太阳系,即人们知晓了行星、卫星,管星几乎完全服从牛顿的运动定律。后来的许多年名天文学家们期望能“测量全部天空”,查明宇宙总体细构。在此时代背景下,终于出现了一位杰出的...  相似文献   

3.
经常仰望星空的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仙后座的中间星(仙后座γ)、小熊座的北极星和大熊座北斗七星的斗柄第三星(玉衡星),这三颗星的视位置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下文简称为“三星直线”)。这条三星直线与北极星下方的地平  相似文献   

4.
《天文爱好者》2008,(10):15-15
这张由“斯必泽”空间红外望远镜新近发布的照片,显示了一片彩色的星际云,称为W5,其中包括了众多不同“辈份”的明亮恒星。这张照片还显示出了一个强烈的证据,即大质量恒星能通过它们猛烈的恒星风和辐射而触发它周围新恒星的形成。这一发现将在11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登出。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发现了新的巨大恒星系统,它可能会对现有关于恒星死亡理论产生挑战。纽约大学宇宙学和粒子物理中心的研究员本杰明·波普(Benjamin Pope)是该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提到:“这个系统是我们在银河系中发现的第一个同类系统。之前认为这类天体只会在遥远的年轻星系中发现。  相似文献   

6.
易轩 《天文爱好者》2010,(12):44-47
最“大” 哪恒星最大?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太阳的尺寸,因为在对恒星进行研究时,天文学家喜欢以太阳为参照,常常以“太阳半径”、“太阳质量”、“太阳光度”作为单位,表示恒星的大小、质量、亮度等等。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天文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8.2米甚大望远镜(VLT)中的Kueyen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小的恒星,编号为OGLE—TR—122b。这颗恒星的质量是木星的96倍,体积却只比木星大16%,而且,它的中心同太阳一样也在进行核燃烧。这则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天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8.
哈勃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小麦哲伦云里的一个婴儿星族。小麦哲伦云位于南天杜鹃座,距离地球210 000光年,是我们肉眼可见的银河系的一个伴星系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嵌在星云NGC346里还在从引力坍缩云里形成的一个潜在的婴儿星族,它们尚未点燃它们的氢燃料维持核聚变。这些婴儿恒星中最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波  裴春传  马红君 《天文学报》2007,48(2):139-152
利用青海站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从Spitzer的c2d项目样本中挑选出来的11个内部有恒星正在形成的孤立分子云核进行了13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对这些分子云核均观测到13CO(J=1-0)峰值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计算了分子云核的密度和质量,得到维里质量(MVIR)与LTE质量(MLTE)之比13CO(J=1-0)为0.85±0.40,C18O(J=1-0)为0.77±0.35.同时计算了云核的密度轮廓.  相似文献   

10.
对宇宙γ射线爆提出了如下的模型:宇宙γ射线爆发类似于太阳耀斑过程,但猛烈程度大得多,爆发时贮存在“超耀斑”内的磁能转化为电子的动能,大量高能电子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从“超耀斑”飞出;这些高能电子在通过恒星周围的光子气体时,与光子气体相互碰撞,产生逆康普顿光子,形成γ射线爆.根据这一模型推导了γ射线爆的时间轮廓、能谱等的表达式,并对1972年4月27日事件作了应用.计算结果表明:磁白矮星上的“超耀斑”可能是宇宙γ射线爆的源.  相似文献   

11.
在大爆炸宇宙学的三大观测支柱中,1929年哈勃(F.Hubble)发现的宇宙膨胀反映了宇宙的现状,彭齐亚斯(A.Penjias)和威尔逊(R.Wilson)于1965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只能追溯到宇宙创生后的几十万年时的情景,因为再往前去,大爆炸...  相似文献   

12.
星族合成方法及发射线星系核区中的恒星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旭  薛随建 《天文学进展》1997,15(3):254-262
论述星族合成方法对研究复合恒星体系的重要意义。综述了星族合成的三种基本方法,着重介绍了以星团光谱为样本的星族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最后,作为一个例子,我们利用CSPS方法给出发射线星系Mrk499谱的合成结果。  相似文献   

13.
经久不衰的星光白天的日光,夜晚的星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看到的光。这种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发出的光,同火山光、雷电闪光以及燃烧木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所产生的光相比,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落在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也可说都是处在相应能量范围内的光子。...  相似文献   

14.
恒星的自转     
本文由统计的观点讨论三个物理问题:(1)自转恒星的角动量的来源,(2)作一星团之内自转和空间运动的关联,(3) 超巨星是否有相当大的自转。我们的结论是一个恒星的自转角动量可能是由星胚(proto-stars)间或甚至是产生它的物质云间的碰撞引起的。理由是:(a)观测到的恒星自转和它的银线并无关联,(b)属于物理性质不同的集团的星的平均自转速度可以有很大的差别,(C)在天蝎一半人马座B型星团内的恒星自转和它们的内部运动是关联关的:对于星团本身运动得快的星有较快的自转速度。最后一节述及对于由测量得的超巨星光普线宽度推知的速度的解释。这结果和以前所提出的两种超巨星模型均无抵触。  相似文献   

15.
恒星级黑洞     
恒星级黑洞瑞林黑洞这个名词是美国物理学家惠勒在1968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我们的宇宙,已知的和未知的”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不愿意用“引力坍缩物体”这样累赘的词汇,便创造了“黑洞”这样一个较简洁、概括性较好而又响亮、有力的名词。每颗恒星都是靠两种力来保...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星际介质的气体和尘埃云充斥着我们的银河系。目前几乎可以肯定,巨分子云中的湍流运动会形成密度比周围稍稍高出一点的云核,由此便拉开了恒星形成的序幕。如果许多高温、明亮的恒星彼此非常靠近,它们的强烈辐射会在星际介质中引发湍流。星系和其他星云对其的密近交会也会产生这一不稳定性。当超新星爆发时,会产生一个向外膨胀的壳层。位于其前端的激波波前会压缩扫过的气体。造就银河系旋涡结构的螺旋形密度波会扫过银河系,所过之处的物质也会被挤压。  相似文献   

17.
恒星的磁场     
一.引论太阳除了它的黑子周围有强大磁场存在外,在1913年黑耳(G. E. Hale)发现它还有一个普遍的磁场,强度约50高斯。作为一个普通的恒星的太阳既然有磁场存在,那么其他恒星是否也同样地会有呢?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研究题目,并且可以预料到,从这个题目的答案,可以解决不少天体物理学上现存的问题。过去,天文学家主要只用温度与压力两个因素来解释天体光谱。有一些特殊的恒星光谱中出现著特别强的谱线(如猎犬座α~2星的光谱中有许多希有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恒星微波激射源的基本分类。总结了恒星微波激射源的微波和红外发射的特点,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文中也简要介绍了恒星微波激射的动力学状态及抽运模型。最后提出了今后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初步打算。  相似文献   

19.
对在1981-2000年世界上所发表的和中国学者所发表的有关恒星与恒星系统的论文作统计发现:此期间世界上这一领域的发展较平稳,而我国的发展快速.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学科研究大有进展.从各分支所占的比重和发展来看,我国在恒星与恒星系统的研究与世界同期有几乎相同的分布,因此总体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基本正常.当然有些分支发展较快,如有关超新星及其遗迹、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区、化学丰度的研究等,这和一些较强的研究团组形成有关;在双星研究方面,我国则与世界发展一致,双星研究始终是恒星研究领域的重点;而在世界范围内较突出的关于银河系的研究,在我国却相对较弱.恒星和恒星系统这一研究领域20年的论文数统计显示,我国学者所发表的论文只占世界总论文数的1.3%,虽然在最后5年有大幅上升,但也只占2.0%,这与我国IAU会员数所占比例相比是偏少的.就世界整体而言,恒星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整个天文学领域相比是较慢的,显然这与一批能做深空探测和高能波段观测的设备投入有关.因此,除了对恒星及恒星系统领域作统计分析外,对整个天文学领域各大分支作分析可能对制定今后我国天文学发展计划更有利。  相似文献   

20.
恒星物理研究室成立于1977年。它的前身是1972年成立的选址组。全室36人。其中副研1人,助研6人,工程师5人。目前有6个研究课题组(详见附录一“人员组成表”)。 1.红外光度计研制及红外天文(目前作碳星及Mira变星测光)。 2.光谱观测手段的建立及恒星光谐(目前作长周期分光双星光谱分析)。 3.照相观测手段的建立及照相测光(目前作球状星团,BL Lac天体及爆后新星照相测光)。并致力于理论与实测相结合的一些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