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州市物流企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千庆兰  陈颖彪  李雁  莫星 《地理研究》2011,30(7):1254-1261
管理学和经济学多从宏观视角进行物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研究,工程学和运筹学偏重物流企业内部流程和设施设计,对于中观层面的城市物流企业的空间研究比较薄弱,实证研究尤为缺乏。文章基于对广州市3771家物流企业调查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广州市物流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揭示影响其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广州市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向心集聚性,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和外围县级市,物流企业数量明显递减;物流企业沿城市交通主、次干道呈轴线状分布;物流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服务依赖性,城市工业区和商务区是物流企业的重要集聚区;物流企业的空间格局是区位、交通、政策、地区经济实力和地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用人均农村人口粮食产量指标定量表征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现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存在北方多、南方少,中间多、两边少的特点,主高值区位于东北和内蒙古一带,次高值区由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南、江西和重庆等中西部省份组成;主低值区为东南沿海一带,次低值区是由西北和西南诸省组成的广大地域。然后,为探究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的理想布局模式,提出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运用定量评价模型计算各省级区域的粮食生产优势度。发现区域粮食生产优势度有2个高优势度带和2个低优势度带,且高优势度和低优势度区呈带状相间分布。最后,构建粮食生产布局调整指数作为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优化调整的依据,分类给出了区域粮食生产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探索性空间分析的东北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选择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对东北经济区36个地级市2003-2005年竞争力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分析,揭示东北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异质性以及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东北经济区36个城市中,城市之间的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该区域城市发展整体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2003-2005年城市竞争力的空间聚集程度在不断加强.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竞争力较高的城市位于东部和南部,竞争力较低的城市位于西部,并且趋于聚集,经济发展区域性明显;纵向比较,在3年内东北经济区城市竞争力得到一定的发展,相邻城市空间差异性在减小,城市竞争力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4.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各县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度和PSR模型方法,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目标,对各县市具体调减值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2003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明显向玉米、水稻两种作物集中,而相对低产的大豆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地区被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取代。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增产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扩大,其次是粮食单产提高,受粮食作物结构影响较小。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均小于0.6,处于不安全级至临界安全级阈值范围内,其中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所占比重为97.01%,集中呈片状分布,亟待调整区域种植结构以提高耕地生态安全。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总目标为145.20万hm2,其中农牧交错带调减113.23万hm2,冷凉区调减31.97万hm2,调减地区主要集中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吉林西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部分县市等玉米为主的类型区。东北西部各县市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安全、农民的生计替代和利益补偿等问题,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5.
人才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是强化人才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本文从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学科特点出发,在研究构造了人才高地测度指数的基础上,以中国东北经济区为例,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Prism map专题地图(棱柱图)表达技术,对人才高地定量测度与表达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人才高地测度指数与模型合理,可作为人才高地定量计算的依据;运用模型得出东北经济区人才高地优势明显的城市依次为沈阳、哈尔滨、大连、长春;人才高地优势较明显的城市依次为吉林、大庆和鞍山.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学者深入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依据文化产业的相关知识和经济地理学有关空间布局的理论知识,调查研究大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制图软件绘制大连市现有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分布图,论述大连市文化产业类型、空间布局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就发展方向提出大连市文化产业应向产业集聚化、产业链、特色文化产业和合理化布局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东北三省几大经济区(带)的战略地位上升,以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相继开建,使得东北地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同时东北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地加快,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的改善以及合作需求的增强,为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在具体分析了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集中于对边境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五区-四轴"的旅游空间布局及区域战略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8.
蔡啸镝  曾建明 《热带地理》2014,34(1):123-129
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体育场地布局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观点,得出中外在该领域研究上存在着以下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1)在研究的广度来看: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对体育场地布局现状、原则、场馆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布局影响因素等领域的探讨,而国外学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场地布局演进过程、发展趋势、变动成因、以及是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国外在场地布局更倾向于实证研究,采用动态的分析视角研究场地布局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而我国学者多采用静态方法分析场地布局总体现状问题,以至于无法全面而又深入地阐释场地布局的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也就无法有效的指导场馆布局实践过程;3)从体育场地布局策略的研究结果来看,国内学者仅限于从目标、模式、原则等方面,探讨如何优化场馆布局,而国外学者则研究了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城市发展计划、选址干预措施,以及职业联盟对场地专营权的控制等行为,这对丰富有关优化场地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认为我国体育场地空间布局研究应从以下4个方面予以加强:即进一步厘清场地布局与区域城市发展的关系;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场地布局问题;注重场地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的研究;完善场地布局的评价方式,提出今后我国体育场地布局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与集聚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薛东前  石宁  公晓晓 《地理科学》2011,31(10):1195-1201
以西安市为例,根据相关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ArcGIS软件,通过地理集中指数的测算,对西安市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布局特征与集聚模式进行研究。主要结论:① 生产者服务业具有一定专业化水平,集聚特征明显,产值和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② 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空间集聚度偏低,但逐渐趋于集中,且分行业集聚程度参差不齐;③ 生产者服务业整体呈现多核心的集聚模式,分行业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模式类型;④ 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主要是市场导向、区位因子、政府导向。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产业规划、布局,加快西安市经济发展及提升城市竞争力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哈边境地区旅游廊道空间布局与发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新疆丰富多样的边境旅游资源迫切需要寻找可行的路径加以释放。如何围绕边境旅游主题构建旅游产业要素线性空间,将是边境旅游发展需要从空间上思考和突破的关键问题。以“点-轴”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分析中哈边境地区旅游节点、旅游廊道及其旅游地发展系统,对促进边疆地区旅游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目的地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表明:中哈边疆地区一级旅游节点有5个,二级旅游节点有7个;一级廊道节点段5个,二级廊道节点段11个;四大旅游地发展系统为哈吉民族风情边境旅游系统、塔城生态休闲边境旅游系统、博温康养度假边境旅游系统和霍霍察昭文化古迹边境旅游系统。  相似文献   

11.
国际物流格局中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国际贸易(物流)的支撑。世界产业结构的演替为东北亚区域产业结构演替方向提供了借鉴和方向性启示;但东北亚区域物流在国际物流格局中的地位决定了东北亚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影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因素分析,提出加速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几个关键:图们江地区一体化、跨境交通走廊以及区域内的节点城市与口岸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测算1996 年、2010 年231 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取各个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第1 位、前5 位、前10 位的连接建立经济联系网络,运用GIS 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 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节点度分布呈明显的右倾“斜长尾分布”特征,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为整个网络的首位核心,洛阳市、邯郸市为副中心;网络中部、北部节点间连通情况相对较好,而东、南两个方向上节点连通能力亟需提升。② 核心、边缘节点网络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 年节点度值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比1996 年均有明显提高,边缘区节点连通能力不足且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同毗邻地区的互动发展。③ 网络呈现多重轴—辐结构,郑州市为一级枢纽,洛阳市、邯郸市、漯河市等为二级枢纽;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的“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有助于巩固一、二级枢纽间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经济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④ 网络中的“掮客”节点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板块中,因此中原城市群发展对提高网络整体连通能力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修颖 《地理学报》2007,62(12):1265-1276
在重新认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获得了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经过独立发展阶段、区域集聚与链接阶段、 行政经济区阶段和空间竞争与链接阶段等4 个时期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形成了特殊的条形核 心-外围-边缘结构,存在三大核心、一条主轴、一条辅轴、四条地方轴、一个外围地区和 一个边缘地域。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从互补性、通达性和介入机会等方面分析了长江经 济带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基础。为加快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求空间管理组织的创新,其次是空间结构要素的优化。一个以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具有跨国或跨区 域网络的精英企业三者组成的长江经济带空间组织与管理机构,是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理想组 织模式,只有当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企业建立起三者协商与联合的机制,才能进行有 效的空间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要素中,节点和通道是骨架,也是空间结构优化的两 大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国务院批复确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选择2009—2013年时间段,通过将制造业按三分法分类、计算并比较绝对集聚指数、相对集聚指数(区位熵)和动态集聚指数,研究2011年前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位数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变化,为制造业在蓝色经济区协同发展提供佐证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蓝色经济区制造业已有序向省会城市群和西部隆起带转移,蓝色经济区内6个地市间,东营和潍坊为制造业主要承接地,青岛、烟台和威海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15.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但是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发展失衡、产业规模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职能不清等问题.在客观分析该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城市群空间一体化机制进行了探讨,并进而提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一体化的策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空间一体化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点轴机制、政府行为机制和资本流向机制;一体化策略主要有: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建立城市群统一协调管理机制,空间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构筑一体化、开放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制度创新,发展乡镇实体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6.
省际边缘区是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本文基于县(区)尺度, 选取衡量经济水平的14 个指标, 运用因子分析和ESDA-GIS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呼包鄂榆经济区的经济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数量上呈非均衡发展格局, 趋于强者日趋极化, 弱者日趋边缘化;②空间分布上呈现东-西递增, 南-北递减的分异趋势;③全局Moran’s I指数得分为0.3215, 表明区县经济发展有“趋同俱乐部”特征;④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4 类空间关联类型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中心-外围式等级特征, 但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 经济投入、经济效率、人力资本和经济结构4因子的空间集中程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可以助推区域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及腹地划分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等级、腹地、网络3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特征明显;南昌、九江周边区域空间邻近效应显著;城镇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趋向明显;南昌市对东部区域辐射能力持续偏弱;城市等级划分出现中心城市等级与行政级别"错位耦合"的现象;城市腹地划分"边界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演化及空间分异模式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王姣娥  杜德林 《地理科学》2016,36(9):1320-1329
从经济基础、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等方面构建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ESDA方法,从地级行政区尺度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来,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内部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黑龙江省北部成为东北经济发展最薄弱的地区;在空间上,东北经济发展呈现出集聚性,并主要表现为核心-边缘、轴带集聚发展以及沿海-沿边等空间分异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可达性与数据场的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场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场能是区域发展"龙头"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的抽象表达,可有效刻画区域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k阶数据场等模型,综合测度了长三角经济区区域可达性与空间场能,并揭示了该区域空间场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2000年以来,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城市取得了长足发展,且总体倾于均衡发展;②区域可达性条件不断改善,3 h时间圈的平均通达距离由2000年的81km提高到2008年的122 km;③区域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分布结构由单核“Z”字型向“多极”网络状形态转变;④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场能分布格局可适度划分为高场能区、较高场能区、一般场能区、较低场能区、低场能区等5大类型,并呈现出圈层状特征与"两极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