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吴俊  冯庆来 《中国科学D辑》2008,38(12):1543-1552
从广西西南部东攀、柳桥和蒎蓖三条剖面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种类丰富的放射虫动物群.其中属于阿尔拜虫属(Albaillella)和新阿尔拜虫属(Neoalbaillella)放射虫共计16个种,包括7个未定种.根据这些放射虫的地层分布,建立了两个放射虫化石带,从下至上为:Albaillella triangularis带和Albaillella yaoi带.基于共生的牙形石化石,将放射虫带与牙形石带作了对比,发现Albaillella triangularis带和Albaillella yaoi带分别可以与牙形石Neogondolella postwangi带和Neogondolella yini带对比.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最高的δ18O曲线. 总体上呈梯状递增的δ18O曲线清楚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5次变重和3次变轻事件及2个稳定期, 反映了全球气候逐渐变冷过程的变化. 其中发生在17.2-14.5 Ma的变轻事件及14.5-13.6 Ma和3.0-2.4 Ma的两个变重事件最为显著, 都可以进行全球性对比. 13.6-10.2 Ma和6.0-3.0 Ma两个时期δ18O变动平稳和振幅最小, 代表南海晚新生底层水变化最小的稳定时期. 1148站的氧同位素记录为西太平洋和我国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提供了最佳的剖面.  相似文献   

4.
国际上至今尚未在白令海建立起可供区域对比的晚新生代放射虫生物地层,总体上该海区的地层序列研究程度较低.利用IODP323航次U1340井位中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对白令海南部上新世以来的层序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分析,从604 m长的岩芯中获得放射虫102属、227种.依据该井位中放射虫地层标志种的分布特征,建立白令海南部上新世以来的5个放射虫生物化石带并识别出25个放射虫地层事件;综合U1340井位中有效的生物地层事件年龄和古地磁数据的综合分析结果建立相应的深度-年龄曲线,估算了各生物地层事件绝对年龄的近似值;对U1340井位与其他邻近海区已建立的早上新世晚期以来放射虫化石带进行系统对比,进一步完善并解释了北太平洋中-高纬度的放射虫地层资料及其相互关系,对比结果表明本文修订后的Botryostrobus aquilonaris带相当于前人同名化石带的中上部.新提出的Druppatractus irregularis-Dorydruppa bensoni带和Spongodiscus sp.带两个新化石带分别与北太平洋亚极区发育的Cycladophora sakaii带及Stylatractus universus带相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西沙群岛西科1井钻孔岩心晚中新世-上新世生物礁沉积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磁性扫描与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西科1井生物礁相沉积中的载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我们推测,这些磁铁矿的微小颗粒主要来自海水中含有的陆源物质,在生物生长过程中通过珊瑚体或其它寄生生物对海水的过滤与吸附作用保存在生物礁沉积中.进一步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与地磁极性年表的对比发现,在上新统莺歌海组、上中新统黄流组内部可获得多个年龄控制点,并对莺歌海组和黄流组的底界位置给出了初步制约.其中,莺歌海组记录了C2An.3n和C3n.4n,黄流组记录了C3An.2n至C5n.2n.虽然这一对比方案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是在现阶段生物地层年代及其它年代学资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本项研究的磁性地层学结果能为西沙群岛晚中新世以来的生物礁沉积提供更多可靠的年龄控制点,并为今后的区域地层对比提供磁性地层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层序地层学服务的生态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地层学的研究能直接服务于层序地层学的目的.生境型曲线不仅有助于层序和副层序分析,而且揭示了区域上的海平面变迁历程;生物面往往与层序或体系域的界面相关或一致;时间框架内包含群落带、群落序列和生态体系域在内的生态地层格架,与沉积盆地内的层序地层格架完全对应.因此,生态地层学从单个剖面的生境型曲线的建立、生物面的识别,区域上的生态地层的对比,构筑盆地范围内的生态地层格架,为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区域乃至全球的海平面变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黄翡  孙湘君 《中国科学D辑》2002,32(11):914-920
根据对南海ODP1144站下段孢粉分析, 将其自下而上分为两个孢粉组合带和11个组合亚带. 根据松粉、蕨类孢子及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的相互消长关系, 将PB带进一步划分为11个孢粉组合亚带(PB21~11), 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一致(对应MISs 21~11期). 间冰期孢粉组合以松粉和蕨类孢子含量增加、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降低为特征; 冰期则相反. 间冰期孢粉组合面貌反映其气候与现代相似. 各冰期出露的大陆架上生长了以禾本科、莎草科及蒿属为主的草本植物. 组合亚带PB12(对应MIS12期)中Artemisia花粉含量的增加及高的松粉沉积率值表明此次冰期气候相对干冷, 冬季风较强.  相似文献   

8.
把物种进化序列引入定量生物地层学,无论在研究生物进化,地层对比和恢复地质历史事件等方面都是十分有用的.建议采用两种方法来确定物种消失事件:(a)由生物地层末次事件逼近物种消失事件;(b)求母种的生存期,以确定物种消失事件.这两种方法互相校正,是目前确定物种消失事件的最好方法.以二叠纪瓦岗珊瑚类的成种序列和其他重要化石的生物地层序列为例,用族群矢秩相关检验方法比较四类计算的两种序列,检验假设的标准序列,并找出异常.按照异常的不同情况,修正标准序列,最后确定成种和物种消失序列,以及物种的生存期.物种进化序列的引入可大大提高生物地层学事件序列的可靠性.在地层对比中事件序列比生物延限带更为精确.这项工作为生物进化理论研究和高精度地层对比,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泰国西北部Mae Hong Son-Mae Sariang地区层状燧石中发现早石炭世、晚二叠世和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 据此并结合已发表的该地区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可以认为, 研究区在晚古生代和三叠纪存在远洋盆地. 该盆地与泰国北部Chiang Dao地区洋盆及昌宁-孟连构造带洋盆相连, 代表了古特提斯多岛洋的主支洋盆. 该主支洋盆位于“掸泰地块”内部. 所以, “掸泰地块”在古特提斯构造阶段不是单一的地块, 而是由古特提斯主洋盆分割的、亲冈瓦纳和华夏构造域的陆壳地体组成.  相似文献   

10.
大陆架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对于研究大陆的构造演化、海陆变迁、海平面升降以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对大陆架沉积物年代学及其蕴含地质信息的认识仍然不足。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全球海洋沉积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作为东亚大陆物质的主要沉积区,南海已经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沉积连续、信号记录稳定但沉积速率较慢、总体分辨率较低的深海区沉积物。相对而言,沉积速率较快、分辨率较高的浅海大陆架沉积为高分辨率年代学和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材料,但由于大陆架沉积环境动荡导致沉积信号记录不稳定甚至缺失。针对南海大陆架沉积,尤其是对钻孔沉积物高分辨率年代学研究仍相对较少,限制了对南海构造与气候演化过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限定南海北部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物的年代,研究其中蕴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问题,同时为南海海域活动构造研究提供年代学框架,文中以南海北部DG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微体古生物化石和碳同位素年龄(14C)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陆架沉积物磁...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Ma前,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底栖有孔虫δ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Ma之前受温暖的太平洋中层水影响较强,在约3.1~2.5Ma之间显著降温,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而浮游有孔虫δ18O反映的早、中上新世表层水的几次降温可能与南极冰盖波动有关,只有在约2.2~0.9Ma之间不可逆转的阶梯状降温才可能是对北半球冰盖形成与增长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硅质岩中发现三个放射虫动物群组合, 其地质时代分别为中、晚三叠世,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 硅质岩为生物成因. 中、晚三叠世硅质岩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硅质岩SiO2平均含量分别为90.24%和92.58%, Al/(Al+Fe+Mn)平均值分别为0.75和0.74, MnO/TiO2平均值分别为0.36和1.24, Ce/ Ce*平均值分别为1.15和1.03, LaN/ CeN平均值均为0.85和0.93, 为生物成因大陆边缘型硅质岩. 早白垩世硅质岩SiO2含量为94.12 %, Al/(Al+Fe+Mn)比值0.59, MnO/TiO2比值4.30, Ce/ Ce*为0.60, LaN/ CeN平均值1.59, 为生物成因远洋型硅质岩. 中、晚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组合及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表明雅鲁藏布江地区中、晚三叠世存在强烈裂陷海盆构造环境;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和层状玄武岩组合代表藏南特提斯初始洋盆环境; 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及共生的枕状玄武岩代表藏南特提斯成熟洋盆.  相似文献   

13.
野外调查在景洪曼别和思茅大新山地区大新山组发现放射虫硅质岩、玄武岩地层层序. 放射虫动物群包括FollicucullusPseudoalbaillella等, 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 景洪曼别地区硅质岩SiO2含量均在92%以上, MnO/TiO2平均比值为2.15, Al/(Al+Fe+Mn)比值小于或约等于0.1, Ce/Ce*平均值为0.4, 为远洋型硅质岩; 而大新山地区的硅质岩SiO2含量相对较低, MnO/TiO2比值为0.27, Al/(Al+Fe+Mn)比值为0.49, Ce/Ce*比值为0.88, 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 两地玄武岩均为拉斑玄武岩, 其主元素、稀土和微量元素均显示洋脊玄武岩特征, 说明澜沧江构造带大新山组除包含岛弧火山岩外, 还存在洋壳型火山岩和硅质岩, 代表了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14.
山西交城水峪贯三叠系下统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峪贯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的古地磁学研究 ,建立了该地层段的极性地层柱 ,极性柱具有混合极性的特点 .其中刘家沟组正反极性的组合格式与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结果基本一致 ,但和尚沟组差别较大 .根据特征剩磁确定的早三叠世刘家沟组的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分别为 347.5°和 69.5° ,这与前人在太原西山三叠系下统的研究成果 ,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 348.3° ,61 .9°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水峪贯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的古地磁学研究,建立了该地层段的极性地层柱,极性柱具有混合极性的特点.其中刘家沟组正反极性的组合格式与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和尚沟组差别较大.根据特征剩磁确定的早三叠世刘家沟组的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分别为347.5°和6.5°,这与前人在太原西山三叠系下统的研究成果,古地磁极位置经纬度348.3°,61.°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6.
贵州新民剖面大隆组的微化石丰富,保存较好.其中,放射虫鉴定出7属9种,全部为球形放射虫,未发现阿尔拜虫类和十字多囊虫类分子,反映该剖面为相对浅水环境条件下沉积形成;海绵骨针鉴定出9种类型.通过对放射虫壳体和海绵骨针个体的定量统计,以及TOC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发现:该放射虫组合与TOC之间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Copicyntra和Paracopicyntra两属为代表的球形放射虫组合可以作为指示硅-泥质岩层序古生产力的一种替代指标.但放射虫、海绵骨针丰度与生物硅之间相关性较差,可能是生物硅溶解和沉积过程中受到海水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山南侧,由基性岩、超基性岩、硅质岩、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均呈断片形式产出.首次在硅质岩岩片中发现了丰富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化石,放射虫共2科6属(包括1未定属种):Inaniguttid gen.et sp.Indet.,Inanigutta sp.,Inanibigutta sp.,Inanihella bakanasensis(Nazarov),Triplococcus acanthicus(Danelian et Popov),Antygopora sp.,所指示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代表了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的上限;硅质岩的结构、构造及其中的深水相化石表明蛇绿岩套发育在早寒武世-中奥陶世的古大洋环境中,大洋的水深应在碳酸盐补偿深度面(CCD)之下.形成时代的一致性,支持将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塔尔巴哈台蛇绿混杂岩带和洪古勒楞蛇绿混杂岩带连成一套统一俯冲增生杂岩系的可能,并可以继续向东延伸至准噶尔东部.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准噶尔北部应存在一条贯通东西的古大洋.  相似文献   

18.
生物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磁性地层学是建立年代框架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物礁沉积物中天然剩磁强度弱,南海地区生物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尚未很好展开.为此,本文利用西沙群岛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礁沉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西沙群岛乐东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奥杜维尔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通过对比已有的钻孔资料,本文认为应基于岩石地层特征这一标准将西沙地区的乐东组埋深予以统一.在此基础上,综合磁性地层与~(230)Th定年结果,本文将乐东组的底界限定在~2.0 Ma.  相似文献   

19.
南秦岭西乡群放射虫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南秦岭西乡群多年被认为是前寒式纪地层 .在该群孙家河组上、中、下各段火山岩所夹泥、硅质岩层中 ,发现了放射虫化石 ,从而确定该组下段为上泥盆统 -下石炭统 ,中、上段为下石炭统 .进而推断西乡地区的变质岩系为构造混杂岩并与勉略带相连 .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缘北东东向构造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地形地貌特征,重磁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以及地震活动,震源机制等多方面论述北东向构造是南海北缘的主要活动构造,对于长期以来认为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是该区主要活动构造观点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