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引 言 在实际天气图上,台风及其周围的气压场或流场,是由台风本身的气压场或环流加上环境的气压场或基本气流所组成。求环境基本气流的方法之一,就是从实际流场中消去台风的本身环流.董克勤和C.纽曼在分析大西洋飓风的引导气流时,曾提出了一个计算地转基本气流的网格点方案。本文采用了他们的计算方案。并将东西方向的格点距,由5个纬距改为5个经距(图1)在实际天气图上,用内插的方法读出a、b、c……n各点的位势高度值或气压值以后,用下列公式求出地转基本气流的东西向分量U_g和南北分量Vg。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f是柯氏参数,H代表某一格点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近海台风中大暴雨常常产生于台风东侧的螺旋云带区,大暴雨是与低层周期为6—10小时以及2-3小时的中尺度气压波动相联系。登陆台风东侧云臂受极锋前沿低层冷空气的激发可产生周期为2—3小时的重力内波,能谱分析指出,这种波动具有较大能量,谱特征与冷锋谱甚为相似。  相似文献   

3.
许多文献认为,在一定距离(约700—800海里)以内,双台风会发生相互旋转和相互吸引,这就是“藤原效应”,本文研究表明,在间距20°纬距以内,双台风发生明显气旋式互旋(12小时互旋角Δθ≥+10°)的仅占总数的30.3%,而且东台风处于西台风的东北象限时,发生明显互旋的机率要比东南象限大,这表明环境流场的引导作用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对13个双台风47时次资料,计算了藤原效应和环境流场引导作用引起的双台风互旋角速度,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双台风中心间距在7°纬距以内时,藤原效应起主要作用,7°—15°纬距时,环境流场引导气流起主要作用,间距15°纬距以上时,不适用藤原效应。  相似文献   

4.
台风移动与大尺度流场的关系,国内外曾作过许多研究。密勒(Miller)与摩尔(Moore)认为用700毫巴和500毫巴等压面图来预报飓风的移动比用300毫巴等压面图优越。野本正一和岡村存(1976)认为对强而大的台风的引导气流取300毫巴或以上层次,对弱而小的台风则取500毫巴或以下层次。董克勤认为500毫巴与700毫巴为最佳引导层,采用上下层做引导气流比单一层次的引导气流优越,但不一定需要采用好几层的引导气流。S.Y.M.,Tse则认为南海附近的台风活动,其引导层与台风所出现的季节、地域直接有关,并得出6—11月台风移向与700毫巴合成风场,其中8月份还与500毫巴合成风较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发生在台风"海鸥"西南侧西北气流控制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通过剖析高空、雷电、雷达等监测数据,得到结论:强对流天气是在底层转为西南气流的同时,冷空气促发了低层能量的释放;台风外辐合带云系残余能量在有利对流发展的区域得到重新发展,造成福建中部沿海的暴雨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低层有充分的能量累积过程;低层强垂直切变和大螺旋度环境是引发强对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王涛 《海洋与湖沼》1984,15(1):46-57
1981年第14号台风,于8月27日在太平洋西南方即台湾以东约2100km的洋面上形成,并逐渐发展增强向我国沿海移动。台风中心于30日08时在台湾与冲绳之间进入东海,此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9月1日08时台风中心移至最西点(30.4°N,123.1°E),此时台风也发展到了最强盛期。以后台风开始减弱,并转向北偏东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台风(热带气旋)各种不同路径中,低层环境高度场和风场上的差异,提出了可用于业务科指征,经独立样本预报试验表明这些简明指征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对这些简明指征可用行业务预报的理论依据和局限性也作了粗略讨论。  相似文献   

8.
1982年低空越赤道气流通道与台风发生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文俊 《海洋学报》1987,9(1):115-120
近年来,在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研究中,人们愈来愈注意到两个半球之间的环流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夏季西南季风主要来自南半球,而且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有它相对集中的通道.由于不同作者使用的资料以及研究方法和范围的不同,从印度向东直到中太平洋,低空越赤道气流通道的经度位置和支数,看法还很不一致,从两支到多支[1-8].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揭示大气边界层低层动量通量逆梯度输运的观测事实,本文利用福建南部赤湖镇海边100m铁塔上观测得到的超声风温仪资料,采用诊断方法分析了2010年13号"鲇鱼"台风影响过程中近海面边界层大气中动量垂直通量逆梯度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在逐小时时间尺度上台风近海面边界层大气中湍流动量垂直通量输送以沿梯度方向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逆梯度方向输送现象,且越往高层该现象越明显,本文中其百分比最高不超过16%。并且这一现象出现的频率在台风环流的不同区域存在差别:在台风环流的内核区域最多,其次是登陆以后残余环流区,而在早期的台风外围环流中较少。湍流低频扰动的相干结构也是影响因素,当水平扰动与垂直扰动出现同位相变化时容易出现动量垂直通量逆梯度输送。大气动量通量逆梯度的水平和垂直平均空间尺度分别为258m和35m,平均时间尺度分别为123s和13s,均小于通常的顺梯度湍流低频扰动的时空尺度的1—3倍。  相似文献   

10.
11.
The daily weather maps of the 850 hPa level and the monthly mean wind maps of tropical regions published by ECMWF are utilized to study the cross-eguatorial currents.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re are 3 branches of the cross-equatorial current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east coast of Africa and the West Pacific. The effect of the cross-equatorial current originnated from the north coast of Australia on the typhoon genesi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is very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流场与台风运动的关系,在实际预报中考虑地形摩擦改变的流场对台风移动的影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9806号台风异常移动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春红 《海洋预报》2000,17(1):50-61
9806号台风在其生命史中,共发生了7次突然左折和1次突然加速,形成了典型的倒抛物线型路径。本文初步分析了其异常移动的特征和原因,并详细比较了目前主要的业务预报方法对该台风的预报性能。为进一步揭示该类台风移动的物理机制积累经验,也为正确把握和使用各主要业务预报方法对该类台风预报结果的参考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x方向伸展坐标下的二,三维方程,建立了开避或增深深水航道前后的潮流场数值模模式。该模式在航道横向上网格变距,以保证航道横向上有一定量的网格覆盖。在计算中采用二,三维交替进行,既节省大量计算时间,又保证了计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季良达  刘征 《海洋预报》2002,19(4):17-23
本文主要是从台风生命史,台风高空风切变,干冷空气浸入台风中心以及温度与风的水平和垂直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论证台风云体的上部和下部分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派比安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徐建成 《海洋预报》2001,18(1):1-10
2000年派比安台风产生的历史第二高潮位对上海的防汛带来严重影响。本文通过比较历史上的风暴潮,从动力机制、天文高潮与增水极值相碰头,潮波共振和水利工程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这次风暴潮造成的高水位,及台风余振期边缘波的影响,并用SLOSH(Sea,Lake,Overland Surge from Hurricanes)模式模拟了这次风暴潮,为防台减灾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东海大陆架常受台风侵扰, 强风浪在破坏水体结构的同时引起大量泥沙再悬浮。台风是影响东海表层悬沙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将台风类型分为登陆和非登陆两大类共八种。基于GOCI (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遥感数据统计分析了2017~2020年9个不同类型台风事件对表层悬沙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近海活动型和远海活动型台风使SSC显著增高了150%~200%; 随着风速减小, SSC逐渐下降, 但需要3~4 d才能恢复至台风之前的SSC。风速变化与SSC变化率的相关性高达0.86。近海及远海活动型台风影响研究区域的风向为偏北风, 该类型台风使秋季SSC等值线向外海延伸, 出现舌状分布特点; 而登陆型台风影响研究区域的风向前期为偏北风, 后期为偏南风, 该类型台风使SSC等值线呈基本平行向外海移动较短距离, 但不出现向外海延伸的舌状分布。近海及远海活动型台风事件使SSC分布迅速向气候态平均天气下的冬季输运类型转变, 其中近海活动型台风对SSC分布的影响比远海活动型更显著。登陆型台风对研究区域SSC跨陆架方向分布的影响比远海活动型台风更小。  相似文献   

18.
下地壳流经常被用来解释地壳随深度的差异拉张现象,但下地壳流对地壳伸展变形的定量研究却不多见。以白云凹陷的岩石圈伸展变形为研究对象,根据普拉特-海福特重力均衡模式,假设凹陷区原始地壳厚度为32 km,即均衡深度,利用现今的基底厚度、沉积层厚度和水深数据恢复到白云凹陷变形前的原始地壳厚度,发现其值大于32 km,在32.599~33.774 km之间,并且从白云凹陷陆架区向海洋方向递增。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下地壳流失导致地幔物质上涌量增多,而且根据数据递增的变化认为下地壳流失从海洋向白云凹陷陆架区方向。在凹陷区和接近海盆地区,由于下地壳的流失,导致全地壳拉张因子减小。  相似文献   

19.
台风对长江口铜沙航槽回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伟浩 《海洋科学》1986,10(1):60-62
长期以来,人们对台风导致航槽淤积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直到1983年10号台风侵袭上海沿海地区,铜沙航槽为之恶化,这才引起对台风影响航槽淤积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台湾岛对台风移动路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观测事实和研究成果,针对过台泫岛地区台风的内力变化和诱生低压的产生机制进行动力学分析,从而说明台风经过该地区路径发生偏转和跳跃式不连续移动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