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静 《贵州气象》2004,28(C00):64-64
2004年4月22日傍晚到夜间,我省出现了一次较强范围的雷雨冰雹、大风天气,并且伴有部分地区的大-暴雨,贵阳、平塘、遵义有大风天气。共有4站出现暴雨:松桃58mm、印江65mm、丹寨60mm、平塘76mm;9站大雨,区域主要集中在铜仁地区、贵阳、安顺、黔南和黔东南两自治州。  相似文献   

2.
林志强 《广东气象》1997,(2):41-41,37
1概况1996年广东省的强对流天气季节自3月16日开始至9月14日结束,历时近6个月,全省先后有110个站次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根据各地气象台站的正规WS报资料),比1995年的57个站次约增加了一倍。本文所统计的强对流天气是指2~9月份雷达开机联防探测期间,省内各测站观测到冰雹、龙卷风或)17m/s的雷雨大风(实际上,其它月份也未曾出现过上述天气)。21996年几次主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2.1灾情最严重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4月18~19日,在锋面低槽的影响下,广东省西南部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遭受了一次严重强对流天气的袭击,…  相似文献   

3.
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涛  方翀  朱文剑  章国材  周庆亮 《气象》2012,38(7):814-818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卫星、雷达和闪电及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4月1 7日出现在广东省的强对流天气的背景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次强对流过程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具有风力强、中尺度强风暴系统明显、局地性强和灾情严重等特点。分析表明,地面锋面抬升是本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珠三角地区的地形平坦、广东中层的干急流以及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可能是强风暴系统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也分析了当时的主观预报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采用统计方法及天气学方法时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天气系统影响下,在不稳定层结中,如前期有较高能量的堆积,再加上较强的上升运动,则极易产生冰雹和龙卷风。另外,T106的物理量场对于报强时流天气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资料和永川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4月18日凌晨和19日凌晨沙坪坝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地面热低压发展,高原多短波槽东移的环流背景下,高空急流在重庆上空的维持是强对流天气连续出现的重要原因;影响沙坪坝区的强对流天气出现在对流云团的合并阶段;18日凌晨的对流回波具有典型的冰雹特征,19日凌晨的强回波具有短时强降水回波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性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其多发期; 15-16时出现最多;83.9%的冰雹持续时间为0—10 min。龙卷沿海多、内陆少;7月和9月为其多发期;13—14时和17—18时发生最多;75.0%的龙卷持续时间为5—20 min。雷雨大风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多发区域;5—6月为雷雨大风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短时强降雨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6—8月,21—22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降水极值为26—105 mm/h。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天气系统、探空资料及T106的数值预报产品,对2000年5月12日浙江的一次降雹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发现在有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的前提下,关注探空资料及T106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对正确预报强对流天气过程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气图、T-LNP图、垂直速度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1年4月17日的一次广东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其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与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铁岩 《吉林气象》2013,(1):14-19,24
通过分析2012年6月12日和7月1日发生在白城市境内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探空资料表明:两次强对流发生前,强对流发生地附近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抬升凝结高度较低,空气湿度较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雷达资料显示:两次强对流天气中,产生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强度均超过45dBz,且存在明显的“钩”状,强天气产生在“钩状”回波附近,回波具有“WER”或“BWER”结构。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回波均具有较大的VIL值,速度场上存在“逆风区”或“中气旋”。不同之处是产生冰雹的强回波高度超过一20℃等温线高度,一般强回波高度超过8km,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强回波高度较低,一般在6km左右处,,产生龙卷的强回波VIL没有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大,两次龙卷过程的母体虽然回波形态、强度和高度各异,但均具有“钩状”回波结构,且速度场都存在中气旋。另外,雷达导出产品中的中气旋识别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TVS识别对龙卷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雷达超前于龙卷发生约半小时识别出中气旋,这对龙卷的预警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西强对流天气的普查和统计分析,将全区日出现雷雨大风、冰雹总站次≥5的作为区域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对1990~2001年共12a春季(2~5月)广西所出现的51次区域性强对流过程的环流形势场和对强对流天气有指示意义的一些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得出了广西产生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的分布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江苏冰雹强对流天气条件分析及其物理解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沈树勤  李会英 《气象》1994,20(9):25-29
通过对江苏省冰雹强对流天气温、湿条件及其稳定度参数统计分析表明,这些参数值域在一个较大的区间变动,并初步分析各参数值域过大的原因,同时提出应用稳定度及缩小参数值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卫星水汽图为主,结合可见光云图、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江苏徐州沛县的一次冰雹、龙卷天气,结果表明:卫星水汽图中动力异常区与对流系统的交界处和可见光云图上两个对流云团出流边界处触发的新的雷暴云团区域容易产生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水汽图上的水汽输送带与可见光云图的对流云系相一致,并且水汽图像特征与导致垂直运动和气流变形场的大尺度天气过程有关系,代表着对流层中上部的动力特征;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和雷达遥感资料很好地反映了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与演变,有效地补充了常规天气资料分析的不足,为短时天气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应用历史资料,卫星云图增强显示资料,物理量场等,分析娄山中尺度暖式切变的结构,形成的地形因素及气候背影。  相似文献   

14.
1概况1995年是广东省强对流天气灾害较严重的一年,3月15日至8月13日,全省共有13个强对流日(未包括强降水),先后有57个站次出现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的影响遍及全省各地,尤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甚。据统计,1995年广东省受强对流天气袭击,共损坏房屋72200多间,倒塌2390多间,造成526人受伤,3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8亿多元。2几次主主的强对流天气过程2.1首次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3月15日,由于受锋面低槽影响,本省北部的阳山、乳源、连山等地降了冰雹,五大的冰雹直径达到12毫米,这是本年度广东省…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08年主汛期期间7月25—26日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出现的冰雹、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对大尺度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剖析了石河子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以及雷达产品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高空有明显的低槽不断向该地区分裂干冷空气,并与槽前西南气流和中低层的辐合系统相配合,使得对流有效位能不断积累,不稳定指数不断增大,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动力、热力条件。局地出现的冰雹、雷暴、短时强降水与大于50dBz的回波强度、9km以上的云顶高度和45—50kg/m^2的VIL回波特征,在雷达图上均有较好的对应,且发生地与回波的移动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17.
2002年4月5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天气图、T213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相关的实况资料,综合分析了2002年4月5日08~23时发生在江西中北部的1次罕见的雷雨大风,并伴有局地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过程,从而揭示了本次过程的生消成因以及在热力、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河南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1年连续两次发生在河南省的以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主的过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背景下,强对流过程中的中尺度雷达回波系统不同,对应的灾害性天气的各类和影响范围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16年6月22日通辽市强对流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中高层偏西气流带来的弱冷空气叠加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暖湿空气之上,促使对流强烈发展;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大值区和"逆风区"分别对冰雹和短时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高空急流与低层低涡的配置结构,为这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