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冲  戴君武  彭卿  吴碧野  成维根 《地震研究》2020,(3):508-516+602
以显式动力分析方法为基础,模拟了强震作用下3种跨度网格结构的倒塌全过程,通过数值分析发现:水平地震作用下网格的倒塌形式以强度破坏为主,竖向地震作用下以动力失稳破坏为主,三向地震作用下为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倒塌形式的耦合。对比分析了3种跨度网格结构倒塌形式和倒塌时地震波幅值,结果表明:平板网格结构倒塌形式与跨度关系不大,但易倒塌程度与跨度直接相关。得到了网格结构的倒塌形式和倒塌时构件首先失效的位置,可为实际工程结构的倒塌预防与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筑结构的地震倒塌,是最严重的震害,它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引起建筑结构的地震倒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现仅就我们对1981年道孚地震的考察,从结构本身的主要几方面影响因素,对地震倒塌现象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出现破坏倒塌为地震灾害中的关键,有效评估建筑结构抗地震破坏倒塌能力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前提,也是当前建筑结构提高抗震性能与加固的依据。提出变形指标极值、失效判断标准以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倒塌极限状态判断标准,据此获取倒塌储备系数、倒塌易损性、结构整体超强系数、结构整体延性系数等评估标准。采用Pushover分析法选择相应地震波。依据梁柱线刚比对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以及柱端弯矩增加系数对建筑结构抗地震破坏倒塌能力的影响,对建筑结构易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跨建筑结构抗地震破坏倒塌能力更强;建筑结构底层是薄弱层,COF值越高,结构越容易倒塌。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多维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结合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特性、节点构造特点以及其在多维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采用离散单元法建立结构连续倒塌的理论模型,对建筑结构连续倒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基于数值模拟化结果,通过备用荷载路径法,实现建筑结构的抗连续倒塌分析。仿真实验结果得出,所提方法能实现对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的准确分析,且在多维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扭转的幅度明显变大,结构顶层位移发散状态显著,不同楼层会产生不同的层间位移以及薄弱部位,建筑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随着失效构件位置的提升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山东地区地震危险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概述山东省及其周边的地震环境,并以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峰值地震加速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超越概率水准的峰值地震加速度的比值。结果表明,不同超越概率水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比例关系对地震环境具有明显的依赖特征,且总体上服从对数正态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广西地震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初步划分了六条断裂地震带,并简要地介绍了各断裂地震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导致结构倒塌事故时有发生,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针对地震作用下结构倒塌破坏,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工作。从倒塌破坏准则、结构倒塌与抗倒塌试验、结构倒塌数值模拟和结构抗倒塌措施四个方面,对结构连续性倒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唐山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复杂性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蒲雄  吕晓健 《地震》2011,31(4):1-14
本文采用唐山地震序列定位精度较高的资料, 对不同时段余震震中分布进行再分析, 取得了余震密集带和序列3次强震(唐山7.8级、 滦县7.1级、 宁河6.9级)破裂面分布的清晰图像, 其中判定7.1级地震为NWW向破裂面。 其复杂图像与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所揭示的震源及与震源孕育有关的三组区域性断裂带存在密切联系。 简单说来, 震源位于NE向、 NWW向、 NW向三组断裂带交汇的区域, 位于震源的余震密集带显示了这3次强震的破裂面, 它们分别可看作是三组区域断裂的闭锁段。 据此解释了形成唐山地震震源和序列震中分布复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地震空间分布函数的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了几个反央西南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的因子,因子量化全部建立在因子与实际地震发生的统计关系上,使因子具有一定的概率预报意义和相互对比的基础,另外还对部分因子的预报效能了作评估和修正,采用3种方法分别求出了3套地震空间分布函数,并作了要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地震分布规律(一)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常芳 《地震学报》1996,18(2):254-261
本文是壳慢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系列论文的第1篇.本系列由3篇论文组成,第2篇为壳内高导层成因,高温高压下卤水物态及其电导率;第3篇为壳内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这3篇论文分别从宏观、微观和动态变化三方面,探讨了地下流体与地震的关系.\r\n 本文根据我国大地电磁测深(MT)工作者近20年的探测成果,编绘了中国大陆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埋深图,分析了中国大陆电性结构的分区特征,探讨了上地幔高导层的成因以及壳内高导层的特征,最后总结了中国大陆不同构造区的地震孕育规律.  相似文献   

11.
By analyzing higher-accuracy location data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sequence,a clear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ree aftershock belts in the NE,NWW,and NW directions of has been obtained.The analysis reveals three rupture planes of strong events of MS7.8,MS7.1 and MS6.9 in the sequence.It indicates that the complex patter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 source,and the NE-,NWW-and NW-trending regional fault zones,which have been revealed by the research of the pre-seismicity anomaly.In summary,the source is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the three fault zones,and the rupture planes of the three strong events located in the sourc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locked segments on the three fault zones.On these grounds,the paper explains the complexity of the source and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相似文献   

12.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输入能量的分布及耗散规律进行了研究。选用8条天然地震波和2条人工波,运用Perform-3D软件,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在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能量进行数值仿真计算。计算了钢混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下的地震总输入能量、滞回耗能、阻尼耗能以及滞回耗能占总耗能的比例时程,分析了地震能量在各分量中的分布及分配规律;分析了阻尼比和延性比对地震输入能量的影响,确定了滞回耗能随阻尼比和延性比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构造和竖向侧移刚度变化对地震输入能及其分量的影响,确定了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滞回耗能沿竖向的分布规律及沿横向在框架构件中的分配,研究了框架结构存在薄弱层情况下的滞回耗能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多自由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输入能量及其分布规律,可为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抗震设计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断裂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晨 《地震》2005,25(3):102-108
分析了1604年发生在泉州海外的8级大地震, 将所获结果结合其后400年间发生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获取对该大地震的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地震观测数据资料, 对福建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再研究。 结果表明, 由于菲律宾板块向西挤压, 导致大陆东南沿海的应力积累, 从而诱发了当年泉州海外8级特大地震; 重要的是, 在震源区附近有一条近NE向活动断裂贯穿而过, 它在这400年间释放出的地震活动能量占福建地区(含近邻)所释放地震活动能量的绝大部分。 分析结果认为: 牛山岛-兄弟屿断裂这条基本平行于长乐-诏安主干断裂东约50 km海中的断裂才是福建地区近几百年来地震活动主要区域, 也是福建地区现今和今后一段时间易发生地震的构造部位, 是控制东南沿海近海地震带的主要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易损性是指在不同强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发生各种破坏的条件概率。本文对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介绍了地震易损性的相关概念、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5个表达工具。随后,针对国内外学者对建筑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开展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从基于震害调查的经验分析法和基于数值模拟的理论计算法方面展开了重点综述,并简单介绍了一些不常用的方法。最后指出了国内外对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本文利用Kolmogorow-Smirnov分布检验法, 对玉树地区不同空间范围内1995—2010年小震月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 得到玉树周边地区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月频次不服从正态分布和泊松分布, 并根据峰度、 偏度、 标准差σCV值以及bm等统计参数, 对玉树周边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活动分布特征的时间变化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结果显示, 在玉树地震前, 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月频次的峰度、 偏度、 标准差σCV值以及bm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聚类分析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且对大连地区1970年以来的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连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2、4、6和13号这4个区域内。  相似文献   

17.
用地震活动度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方法,对山西省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地震资料,通过S值空间扫描计算,绘制了山西省地震活动度等值线图。定量地表达了山西省地震活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往基于模态增量动力方法对公共建筑进行抗地震倒塌能力评估时是单纯地从总体角度进行考察的,其得到的结果较为粗糙,无法准确反映出公共建筑的抗地震倒塌能力,导致其经济效益较差。提出新的公共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优化评估方法以分析公共建筑整体的抗地震倒塌能力,总结出其与子结构以及构件三者间的关系,进而研究构件的损毁情况,以实现对建筑抗地震倒塌能力的整体评估。基于公共建筑的倒塌破坏区间,采用其结构抗震倒塌能力评估方法,对公共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实施优化评估分析,得到其具体破坏指数,实现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可准确描述公共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四川长宁地区地震活动频繁,特别是2019年6月17日发生的长宁 MS6.0 地震造成长宁及周边地区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社会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探究长宁地区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机理,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长宁 MS6.0 地震前后一年时间段内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并采用波形拟合方法获得了14次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综合分析了长宁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获得以下主要认识:①2019年长宁 MS6.0 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长宁背斜NW向的高倾角断层,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西深东浅,该地震是位于滑脱面之上先存断裂活化的构造地震事件; ②南部建武向斜地区地震活动频度高,且表现出丛集性的分布特征,推测与零散分布的页岩气开采活动密切相关; ③长宁地区南北2个区域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受控于局部应力场方向的变化,北侧历史盐矿开采、南侧页岩气开采以及岩石介质物性的横向差异直接影响了地震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03°~113°E,31°~39°N范围内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甘肃、宁夏等省(区)共79个地震观测台站1984—1993年的观测资料,对于被4个以上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根据其直达横波与纵波的到时差,采用鲍威尔(Powel)搜索法重新进行了定位,测定了震源深度,共得到2051个可定震中的地震的震源深度数据.作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震源空间分布图、震源深度的平均等值线分布图、震源深度的经向剖面图和纬向剖面图.根据这些资料对震源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与该地区大地构造的差异性及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