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风水文化一直是指导我国古代先民进行环境选址布局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是风水理论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风水理论应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东京城的规划布局就是风水文化的经典之作.同时期的西夏兴庆府城深受北宋东京城规划布局的影响,兴庆府城址选择完全符合理想风水模式,并奠定了以后银川城市的发展.西夏兴庆府内城、外城等规划布局均仿照北宋东京城的风水设计手法.此外,兴庆府城呈"人"字形布局,宫城作为"头部"位于西北部,其他机构分布在"腹胸"和"四肢"上,这与西夏民族敬拜鬼神的社会习俗有关,也是对风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易学与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思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孙峰华 《地理学报》2012,67(2):266-282
易学是哲学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一种哲学方法论。本文探讨了易学大成之周易的科学性质,附带着研究了李约瑟难题并给出答案。文章指出“易历四世”是易学认识“人地关系”发展规律不断升华的哲学嬗变,探讨了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哲学思想对“人地关系”规律的认识。着重研究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论——周易对“人地关系”的解释。堪舆学胎生于易学,没有易学就没有堪舆学。现代堪舆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关联密切,其原因是:①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堪舆学的基础;② 大量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是堪舆学研究的支柱;③ 堪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探究了易学、堪舆学与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易学和堪舆学在研究、协调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堪舆学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应该用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辩证的观点解读其独特领域——堪舆学。以“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布局为案例,探讨了现代堪舆学的实践过程。堪舆学含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也含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思想。既不要用其科学性掩盖其伪科学性,也不要用其伪科学性否定其科学性。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只要研究、应用堪舆学的人,都树立了科学的堪舆学思想,真正的现代堪舆学也就建立起来了,风水迷信也就荡然无存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易学、堪舆学,应与西方相关的人文地理哲学、学科紧密的结合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共同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中国的堪舆学、人文地理学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关怀、宽容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孔飞 《中国地名》2012,(2):62-62
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相似文献   

4.
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  相似文献   

5.
运用乡分布疏密度、新设州县数、年平均增长户数及单位面积内户数4个指标探索宋代江南西路经济格局的时空差异及演变,力图摆脱定性描述的桎梏,为定量分析拓展新的路径。总体来说,北宋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快于南宋。北宋初期,江南西路的经济带是洪州东部—筠州—临江军—袁州东部一线,筠州则是该经济带内最为发达的地区;以该带为界,南北部的经济水平较低;同一州军内的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宋中后期直至南宋,经济带有南移的趋势;筠州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抚州、建昌军的地位则上升;东部地区开发的速度要快于西部地区;各州军经济有趋于平衡的趋势,但其内部中小尺度区划的经济水平仍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罡 《中国地名》2012,(8):69-70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一孤簪花得句负奚奴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在汴京(即今河南开封)附近设立窑场,专门烧制御用瓷器,此即北宋官窑。据南宋顾文荐《负杂录》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是有关北宋官窑的最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巩义市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作者认为:该区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兼有,近期可望形成一定开发规模的资源比较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基础雄厚。据考察分析,该市中近期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建设三大景区,即北宋皇陵景区、河洛汇流风景区及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风水思想和昆明旅游圈寺庙规划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昆明旅游圈若干寺庙的规划、布局与中国古代风水思想息息相关.古人在规划布局寺庙时,往往综合考虑寺庙的宗教、旅游和文化生态三方面功能,值得今天我们在恢复古寺庙时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家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北宋>为主信息源,生成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北宋(公元960-1127年)时期淮河流域湿地系统宏观格局分布图,结合淮河流域的相关历史地理文献,分析了隋唐和北宋时期淮河流域湿地系统的宏观格局变化,探讨了该历史时期淮水流域湿地系统的主要湿地类型的变化趋势、驱动与效应.研究表明:隋唐和北宋时,淮水流域湿地系统的宏观格局变化不大,隋唐时处在稳定阶段,北宋时处在较稳定阶段.河流和湖沼等自然湿地宏观分布格局变化小,是当时流域湿地系统保持宏观格局稳定的基本原因.流域湿地系统变化主要来自于以运渠、库塘和灌溉沟渠等为主的人工湿地的发展和演变,隋唐王朝的宏观政策促进了当时流域各类人工湿地的发展;唐末-北宋熙宁元年,流域各类人工湿地因战争等政治原因大量荒废:北宋中期后因系列新政实施,流域人工湿地又得以再次发展.隋唐-北宋时淮河流域人工湿地的变化与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600多个帝王。这些帝王生前被尊为“天子”,至高无上;死后埋在地下,或因山为陵,或筑墓为陵,许多陵墓建得高大巍峨,豪华气派,形成一种独特的“帝王陵文化”。绝大多数帝王陵皆有名称,帝王陵名称与地名常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地名的产生和发展更是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美娇  何凡能  刘浩龙 《地理研究》2016,35(12):2322-2332
基于历史文献研究的方法,利用北宋中期垦田数据及宋代人口粮食需求量、粮食亩产量等史料,考察了北宋中期南北方的垦田隐匿特点、北宋户均垦田数的合理范围及西南五路的户均基本垦田需求,并据此对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进行了再估算。主要结论:北宋垦田隐匿比例不具有北高南低的区域分异特征;北宋户均垦田数的合理范围为20~100亩;西南五路的户均基本垦田需求数约为20~30亩;北宋中期境内耕地面积约为731.9×106今亩,土地垦殖率为16.9%,其中,北方耕地面积约占29.7%,南方约占70.3%;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两湖平原和成都平原等是北宋耕地的主要分布区,而西南地区垦殖率较低。合理订正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对重建中国过去千年LUCC数据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宋路域耕地面积重建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何凡能  李美娇  刘浩龙 《地理学报》2016,71(11):1967-1978
基于垦田和户口史料及耕地分布影响因子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北宋册载垦田数据的订正方法以及路域耕地分布倾向模型和分配模型,重建了北宋4个时点的路域耕地面积。结果表明:①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至道三年(997年)、治平三年(1066年)和元丰元年(1078年)的耕地总量分别为468.27×106今亩、495.53×106今亩、697.65×106今亩和731.94×106今亩,百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约2.64亿今亩;垦殖率从开宝九年(976年)的10.8%,增加至元丰元年(1078年)的16.9%,提高了约6个百分点;而人均耕地面积由15.7今亩降至8.4今亩。② 从空间变化特征看,东南地区是北宋土地垦殖发展最快的地区,土地垦殖率增加了约12.0%,北宋中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局部地区垦殖率高达40%;其次是北方地区,土地垦殖率增加了5.2%,北宋中期黄淮海平原的土地垦殖率也超过了20%;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区域土地垦殖率仅增加1.2%,除成都府路外,各路垦殖率均低于6%。③ 从评估结果看,本文所构建的路域耕地分配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20%的路域占总路数的84.2%,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北宋时期路域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重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何凡能  李士成  张学珍 《地理学报》2011,66(11):1531-1539
以北宋暖期为研究时段,依据历史文献中有关“田亩”与“户额”的记载资料,通过对赋役、户籍、土地等制度的考证,订正了北宋中期各路耕地面积和府级人口数量;并以地面坡度、海拔高程和人口密度作为影响土地宜垦程度的主导因子,网格化重建了北宋中期境内耕地空间分布格局(60 km×60 km)。结果表明:(1) 北宋中期境内耕地约7.2 亿亩,北方占40.1%,南方占59.9%;人口数量为8720 万人,北方占38.7%,南方占61.3%;境内土地垦殖率为16.6%,人均耕地面积为8.2 亩。(2) 垦殖率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两湖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其垦殖率基本在40%以上;而岭南、西南(除成都平原外)、东南沿海和山陕黄土高原等地区垦殖率较低,其垦殖率大多小于20%。(3) 耕地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低海拔(< 250m)、中海拔(250~1000 m) 和高海拔(1000~3500 m) 地区的耕地分别为4.43、2.15 和0.64 亿亩,其相应平均垦殖率为27.5%、12.6%和7.2%;而平耕地(≤ 2°)、缓坡耕地(2°~6°)、坡耕地(6°~15°) 和陡坡耕地(>15°) 的面积分别为1.16、4.56、1.44 和0.02 亿亩,其平均垦殖率分别为34.6%、20.7%、8.5%和2.3%。  相似文献   

14.
邓辉  卜凡 《地理学报》2020,75(11):2332-2345
“塘泺”是北宋时期分布在冀中平原中部的巨大湖泊群,由大小数十个湖泊组成,东西绵延260 km,今天的白洋淀、文安洼、东淀、团泊洼、北大港,均属于“塘泺”的残余。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集成历史文献记载、大比例尺地形图、ETM遥感数据、DEM数据、土壤调查数据、古地图数据,系统复原了北宋“塘泺”的空间分布范围与内部水系结构。研究表明,北宋“塘泺”的自然地理基础是分布在冀中凹陷带上以白洋淀、文安洼、团泊洼为代表的三大洼地,以及分布在这些洼地内的天然湖泊和河流。北宋朝廷出于军事防御目的,利用这些洼地和湖泊,开挖渠道,修筑堤坝,开辟水口,导引水源,调控水位,把位于今大清河以南的各条河流几乎全部导入了各区湖泊,把原有湖泊的水面尽量扩大,并将其串联成为相互连通的湖泊水面,从而形成了历史上冀中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系统。  相似文献   

15.
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通过对近年来古洪水成果的整理发现,汉江上游郧县段4个沉积剖面——晏家棚(YJP) 、尚家河(SJH) 、归仙河口(GXHK) 和弥陀寺(MTS) 均记录有北宋时期(960~1 127 CE) 的古洪水事件。通过对4个沉积剖面所在河段的研究,根据实测的河槽断面数据、水文参数以及设计推求的古洪水流量过程,采用HEC–RAS模型模拟了北宋古洪水的演进过程及古洪水水面线。此外,采用2010年“7·18”洪水进行了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与调查的古洪水水位相比,4个沉积剖面处的模拟水位误差介于- 0.31%~0.34 %之间,说明这4个沉积剖面极有可能记录一次古洪水事件;洪峰在研究河段内演进历时约1.15 h且削减不足1%,这符合研究河段的洪水传播特性。该研究对于认识汉江上游特大洪水的演进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流域的洪水设计、洪水预测及防洪减灾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与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data on taxed-cropland area and on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 probabilistic model of cropland distribution and a cropland area allocation model were designed and validated. Cropland areas for the years AD976, 997, 1066, and 1078 were estimated at the level of Lu (an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cropland area of the whole study region for AD976, 997, 1066, and 1078 was about 468.27 million mu (a Chinese unit of area, with1 mu=666.7m2), 495.53 million mu, 697.65 million mu, and 731.94 million mu, respectively. The fractional cropland area (FCA) increased from 10.7% to 16.8%, and the per capita cropland area decreased from 15.7 mu to 8.4 mu. (2) With regard to the cropland spatial pattern, the FCA of the southeast, north, and southwest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Song territory increased by 12.0%, 5.2%, and 1.2%, respectively. The FCA of some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increased to greater than 40%, and the FCA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creased to greater than 20%. However, the FCA of the southwest region (except for the Chengdu Plain) in the Northern Song territory was less than 6%. (3) There were 84.2% Lus whose absolute relative error was smaller than 20% in the mid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valid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models are reasonable and that the results of reconstruction are credible.  相似文献   

17.
唐至北宋黄河下游水患加剧的人文背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尚义  任世芳 《地理研究》2004,23(3):385-394
作者应用水患频率 5年滑动平均数法 ,分析了唐、五代至北宋 5 10年的黄河下游水患发展过程。认为 :唐初水患较轻 ,但以后逐步加剧 ,至晚唐已相当严重 ;五代、北宋则几乎年年决溢 ,且灾情远较前代为重。作者又分析比较了两汉、唐至北宋黄河中游及河口镇至龙门间农业人口的变迁 ,发现农业人口的增减与下游水患的增减并不同步。而党项等游牧民族在鄂尔多斯及黄土高原北部的传统放牧活动 ,才是土壤荒漠化和下游水患加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中期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重建(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o understand historical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climatic effects,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historical land use datasets with explicit spatial information. Using the taxes-cropland area and number of families compil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we esti-mated the real cropland area and populations within each Lu (a province-level political reg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mid-Northern Song Dynasty (AD1004-1085). The es-timations were accomplish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mporary policies of tax,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n, we converted the political region-based cropland area to geographically explicit grid cell-based fractional cropland at the cell size of 60 km by 60 km. The conversion was based on calculating cultivation suitability of each grid cell using the topographic slope, altitud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s a result, the total area of cropland within the Northern Song territory in the 1070s was estimated to be about 720 million mu (Chinese area unit, 1 mu = 666.7 m2), of which 40.1% and 59.9% oc-curr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respectively. The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about 87.2 million, of which 38.7% and 61.3% wer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respectively, and per capita cropland area was about 8.2 mu. The national mean reclamation ratio (i.e. ratio of cropland area to total land area; RRA hereafter for short) was bout 16.6%. The plain areas, such as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Guanzhong Plain, plains surrounding the Dongting Lake and Poyang Lake and Sichuan Basin, had a higher RRA, being mostly over 40%; while 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such as south of Nanling Mountains, the southwest regions (excluding the Chengdu Plain), Loess Plateau and south-east coastal regions, had a lower RRA, being less than 20%. Moreover, RRA varied with topographic slope and altitude. In the areas of low altitude (≤250 m), middle altitude (250-100 m) and high altitude (1000-3500 m), there were 443 million, 215 million and 64 million mu of cropland respectively and their regional mean RRAs were 27.5%, 12.6% and 7.2% respectively. In the areas of flat slope, gentle slope, medium slope and steep slope, there were 116 million, 456 million, 144 million and 2 million mu of cropland respectively and their regional mean RRAs were 34.6%, 20.7%, 8.5% and 2.3%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宋词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意境尤是其灵魂。“意”为词中的情感,而“境”则是其中的环境。传统的研究方法多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缺乏对宋词意境整体的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提取所选宋词的创作时间、创作地或描述地及词人情感信息等时空数据,建立了相关的地理时空数据库,并利用制图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宋代词人整体的情感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同时挖掘其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①宋代词人整体情感的时间变化与宋代国势发展基本吻合,随着国家的兴衰而变化;②词人情感在不同时段的空间分布有所不同。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不同词人地方感的空间差异,而历史事件引发的民族情感,又促成了宋朝词人整体地方感的形成和变化。本文通过对不同词人的情感进行定量化处理,将以往对个体地方感的研究,整合为对整个群体地方感的研究,将小尺度上的个性转化为文人群体对整个家国的地方感,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中不同尺度转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情感地理学中诗词意境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宋代妈祖信仰传播的地理过程及其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衡泌 《地理科学》2010,30(2):300-305
对宋代妈祖信仰传播的地理空间分布及扩散态势与不同信仰人群间的关联进行分析,认为民间信仰的一种传播和扩散途径是从较低的社会阶层开始,逐步向较高的社会阶层扩散,并随着不同信仰人群的不同行为方式和活动空间特征,向着不同的传播路径进行传播,并形成不同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宋代是妈祖信仰发展的初期,渔民、海员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员这些不同的信仰群体在妈祖信仰传播地域扩大过程中先后加入,逐步实现信仰的等级扩散。不同信仰群体对其地域扩散推动方式不同:渔民群体以短距离传染性扩展扩散为主,海员海商群体以长距离迁移扩散为主,士绅官宦群体二者兼而有之。不同信仰群体对信仰地域传播形成的地理分布态势不同。渔民群体产生沿海岸小范围密集型分布,海员海商产生港口集镇分布特征,士绅官宦推动信仰向着政治中心传播。这些不同的传播类型和分布态势与各人群活动地域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