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煤层气的可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书恒  岳巍  崔崇海  蔡一民 《地质论评》2000,46(Z1):284-287
中国煤层气储层条件复杂,煤层气可采性评价是影响勘探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所建立的煤层气可采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华北某些目标区块的煤层气可采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晋城目标区具有良好的煤层气资源条件.本文从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化作用控气3个方面,分析了晋城目标区煤层气的富集机制,并针对煤层气资源和煤层气储层参数的特点,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该区煤层气的可采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晋城目标区是中国煤层气开发潜力最好的区块之一.  相似文献   

3.
评价煤矿区地面煤层气抽采的效果,可为煤层气后续开发和矿井开采设计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分析目前地面煤层气抽采效果评价现状,结合煤层气资源开发和煤矿安全生产对煤层气抽采效果评价的需要,提出了以煤层气含量降低率和煤层剩余气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以煤储层地质条件相近为评价单元划分原则,并在评价单元内实施一定数量检测井实测煤层剩余气含量的煤矿区地面煤层气抽采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在煤储层地质条件划分的前提下,还提出了以煤层气含量降低率和煤层剩余气含量结果为划分依据的煤矿区地面煤层气抽采效果分级方法供探讨。该方法在晋城寺河矿某区块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套煤矿区地面煤层气抽采效果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煤层气资源探明率与动用率“双低”,导致煤层气增产显著放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常规煤储层评价较少考虑煤储层的可改造性潜力,导致发现的优质储量偏少,已发现的储量动用率偏低,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研究。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为例,系统开展了岩心与大样物理模拟实验、测井与地震反演分析等;通过对比分析典型井储层地质特征与微地震水力压裂裂缝监测结果,指出影响煤储层可改造性的关键地质因素为煤体结构、宏观煤岩类型、煤层构造变形、煤层地应力、煤层与顶底板的抗拉强度之差,建立了煤储层可改造性综合定量评价模型;并对郑庄区块煤储层可改造性进行了评价分区,其结果得到了区内千余口产气井的验证。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尚未动用储量区的煤层气建产和已动用储量区的开发方案优化调整,根据不同区块储层地质特点选择适应性的工程技术与改造方案,以实现地质工程一体化,是我国煤层气“增储上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计算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用体积法计算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时采用的煤层厚度、含气量、渗透率和煤层气资源量规模等几个参数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中的真空加热脱气量和真空加热粉碎脱气量在开采时因大部分不可能采出,计算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时应予以扣除。而且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影响煤层气可采率和理论采收率的因素较多,当枯竭压力设为0.7MPa时,煤层气可采率变化于8.9%—74.5%之间时,平均可采率35%。因此,煤层气理论采收率变化于6.7%~76.5%之间,平均理论采收率27%,在计算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时,枯竭压力不宜设定过低。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大量的煤田钻孔、煤层气井和煤样等温吸附实验等资料,分析了煤层含气性、煤级、储层压力、温度、煤的吸附能力、含气饱和度等特征,对山西省深部煤层含气量进行了预测,估算了煤层气资源量及可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煤级、储层压力、温度、煤的吸附能力、含气饱和度等参数直接或间接受埋深控制,并通过等温吸附方程综合影响深部煤层含气量,含气量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趋势变缓;估算2000m以浅煤层气资源量约8.3万亿m3,煤层气平均可采系数在30.0%~56.7%。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淮南矿区煤层气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采用含量梯度法、压力—吸附法计算了研究区可采煤层的剩余煤层气资源量,探讨了影响该区煤层气可采潜力的煤储层压力、渗透能力、吸附/解吸特征、含气饱和度、可采系数等因素。结果表明,淮南矿区-1 500m以浅剩余煤层气资源量为2 419.70×108m3,可采资源量为1 102.20×108m3,可采资源丰度为1.98×108m3/km2,属于中等储量丰度的大型气田;区内煤储层为正常压力储层,煤储层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偏低,但本区可采煤层层数多,在渗透率总体偏低的背景下,区内存在的高渗区,具备煤层气地面开采的基础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是解决高瓦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逐渐被煤炭企业所重视和采用。以潞安矿区高河井田为例,在缺乏煤层气勘探资料的情况下,运用现代煤层气地质理论,重新解读煤田地质勘探成果,挖潜出有利区段评价的关键性地质资料——煤体结构;并结合煤炭开采规划,对其井田构造、煤体结构、含气量、煤层埋深和厚度等地质条件进行了单项评价和区段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高河井田西北区段为煤层气地面抽采的有利区段,建议作为煤炭规划区的首期煤层气地面抽采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五家煤矿多年的生产经验及大量实际资料,作者提出了一种分析经济可采储量的思路和计算方法,指出复杂结构煤层储量的工业价值并不取决于煤层储量的大小。并用这个思路和方法对该矿现存储量进行经济可采性分析,缓和了生产与储量管理间的矛盾,为矿区建设及发展提供了较科学的依据,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煤田地质勘探瓦斯测试资料和煤层气试井成果,分析了淮南煤田煤储层的解吸特征,探讨了煤的吸附时间与煤级及煤体结构的关系,综合确定了煤层气的可采潜势,初步估算了淮南煤田-1000m以浅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煤层气抽采项目经济评价不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实际评价中难以推广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分析我国现阶段典型煤层气抽采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煤矿区煤层气抽采项目的经济评价模型和方法;提出了评价项目财务可行性指标体系;开发了与模型方法相对应的评价软件。使用该模型和软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经济评价,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高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和潘庄两区块煤层气垂直井勘探开发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两区块煤层气井的含气量、资源丰度、含气饱和度、临储压力比与对应的平均日产气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樊庄、潘庄单个区块内,在忽略开发工艺对煤层气井产能影响的条件下,含气饱和度、临储压力比对煤层气垂直井产能影响均比较大;在樊庄和潘庄共同所在的区域范围内,临储压力比对煤层气产能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分析了低变质煤的煤层气地质特征、保存条件、主要储层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煤层气资源状况。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的变质程度低,煤层发育层数多、厚度大,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煤层气资源条件优越。与美国粉河盆地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气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中国低变质煤分布广泛,煤炭及煤层气资源量巨大,煤层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其勘探程度较低,应进一步加大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14.
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量计算范围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带理论及煤层气的解吸/吸附理论,结合残余瓦斯压力理论及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数据,从理论上对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范围的确定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确定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范围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孔锐  张哨楠 《地质通报》2012,31(4):586-593
为了提高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效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煤层气储层评价的工作任务、评价流程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对煤层气储层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各自的特点;从数据采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计算方法的选择3个方面,分析了对评价的准确度、精确度、可信度的影响程度。认为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很深入,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可以根据评价工作目标选择更加简单的方法,并且可以使得煤层气储层评价结果可视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利用同一组数据计算、对比了一般综合评价方法与熵权法的分析过程和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孔锐    张哨楠 《地质通报》2012,31(04):586-593
为了提高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效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煤层气储层评价的工作任务、评价流程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对煤层气储层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各自的特点;从数据采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计算方法的选择3个方面,分析了对评价的准确度、精确度、可信度的影响程度。认为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很深入,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可以根据评价工作目标选择更加简单的方法,并且可以使得煤层气储层评价结果可视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利用同一组数据计算、对比了一般综合评价方法与熵权法的分析过程和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煤层气井产能,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法建立包含3个二级评价参数(资源条件、储层条件及改造工艺)、10个三级评价参数在内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结合收集到的国内15个煤层气目标区块的储层参数与改造工艺资料,对各区块煤层气井产能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利用各区块的实际产量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并拟合,最终得到了评价结果与产量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块单井平均日产气量不超过600 m3/d,且评分相对集中在0.64以下,这主要是由于较差的储层条件和不合理的改造工艺所致;单井平均日产气量与综合评价结果相关性良好,二者呈幂函数关系;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当综合评分超过0.660 6时,预计平均单井日产气量将超过1 000 m3。研究认为,煤层气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储层评价,优选有利区;另一方面要优选相适应的储层改造措施,以达到煤层气开发产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煤层气不同开发方式的应用现状及适应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煤层气开发方式的技术特点、技术优势和存在问题,以及应用现状和应用效果,并根据不同开发方式的技术、工艺要求,从地质、储层、地形和投资等方面研究了主要开发方式的适应性。基于美国和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的综合对比分析,并针对我国主要煤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地形条件等,提出了相应的煤层气开发方式: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比较适合地面垂直井和定向井开发方式;其他地区因地质条件大都比较复杂等原因,建议首选直井方式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ADO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对象模型,并以煤层气开发项目经济评价系统为实例,阐述了ADO技术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该系统在数据的访问速度、数据交换、系统开放性能及网络支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大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目前煤层气评价、勘探、开发中尚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影响煤层气评价的排采井内压力、密度、温度、水气混合液流量等重要参数和各参数在井筒中的曲线应有形态,以及获得各参数的煤层气井下诊断仪的研制思路.达到了解煤层气储层各部分的实际工作状态的目的,为煤层气排采井的产水和产气层位以及气、水单独流量和相应的压力的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