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Blake亚时及其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西宁黄土剖面古土壤层S1的721块定向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Blake亚时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变化特征较精确的记录。主要结果为:1.Blake亚时位于S1的中下部;与地球磁场方向和强度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900a和5000a。2.Blake亚时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主体变化特征是由6次快速倒转构成,每次快速倒转所经历的时间为百年的量级,虚地磁极(VGP)极移曲线沿美洲大陆移动,这意味着在此期间地球磁场可能仍以偶极子场为主。3.Blake亚时是一次不成功的极性转换。4.黄土高原西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主要磁性矿物可能仍是磁铁矿,次生剩磁主要是粘滞剩磁,当加热温度达到300℃之后即可获得单一组分的特征剩磁。  相似文献   

2.
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快速倒转的统计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现今地球磁场及古地磁场的演化特征 ,提出模拟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快速倒转过程的统计模型 .磁场强度的降低是地球磁场极性倒转发生的先决条件 ;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的快速倒转是g01和其他随机成分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Cobb Mountain极性事件在黄土中的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渭南黄土剖面L1 0至S1 3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 ,获得了CobbMountain极性事件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ⅰ )CobbMountain极性事件与地球磁场方向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约 2 2ka ;(ⅱ )从统计意义上讲 ,VGPs主要沿两个经度带移动 ;(ⅲ )CobbMountain极性事件期间地球磁场强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
Gauss-Matuyama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方向和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粒度分析和风化强度研究表明 ,黄土高原渭南阳郭剖面黄土层L33沉积期间成壤化作用相对较弱 .在此基础上 ,为研究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变化特征 ,本文对黄土层L33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 ,其结果表明黄土层L33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 ,并以沉积剩磁为主 ;由逐步热退磁确定的特征剩磁 (ChRM )揭示了G M(Gauss Matuyama)极性转换过程的持续时间为 9 43± 0 64ka;在G M极性转换之前 ,地球磁场曾发生过持续时间为 2 2± 0 1 3ka的短极性漂移事件 ;相对强度研究表明 ,G M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强度减弱 .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四川北部旺苍-南江地区晚侏罗世蓬莱镇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逐步热退磁揭示出蓬莱镇组岩石所携带的剩磁由两个分量组成,其中低温组分(次生剩磁)的解阻温度低于420℃;高温组分(特征分量)可通过褶皱及倒转检验,由此求得磁偏角和磁倾角分别为18.4°和29.3°(构造校正后),95%置信回(α95)为8.5°,对应的古地磁极经纬度分别为236.4°E和66.6°N.基于古地磁结果,并结合已有的地质证据,提出根据古地磁学确定的扬子地块晚侏罗世古纬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由真极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Upper Jaramillo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陕西渭南剖面黄土层位L10的剩余磁性获得了UpperJaramillo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的记录。与地球磁场方向相联系的极性转换持续时间约3200a。极性转换过程虚地磁极(VGP)主要位于美洲大陆及其边缘,根据Rochette模型。由极性转换前后地球磁场处于稳定极性状态时的平均方向模拟出的地磁极移曲线与实测曲线不同。这说明所得结果并不是由极性转换前后地球磁场平均效应引起的,应该是地球磁场变化的实际记录。本文收集了1989年之前中朝陆块自晚石炭世至第三纪期间的古地磁极数据。应用分类过滤方法选出可靠的古地磁极,建立了中朝陆块新的视极移曲线。通过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视极移曲线的比较,对前人提出的两个陆块会聚的几种模式进行了检验。本文提出的旋转模式,对研究两陆块的会聚过程是较合理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山西吉县沃曲桃园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一个背斜剖面的早三叠世红层样品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对逐步热退磁矢量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各磁组分的解阻温度谱分析,估计了携磁矿物.分离出4种磁成分:镜铁矿携带的沉积或沉积后剩磁;赤铁矿携带的化学剩磁;等温剩磁和粘滞剩磁.特征剩磁(最高解阻温度Tu≥670℃)通过倒转检验、(递增)褶皱检验,平均方向为偏角D=-25°,倾角I=41°,相应的极位置为65°N、356°E.  相似文献   

8.
海原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海原地区早白垩世13个采点的古地磁研究,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采样剖面获得的下白垩统李洼峡组和和尚铺组的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多个正、反极性带,与早白垩世早期的极性特征相似,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偏角D=12.7°,倾角I=50.2°,α5=6.3°;相应的极位置为:经度φ=218.0°E,纬度λ=78.2°N,dp=5.7°,dm=8.4°,古纬度ρ=31.0°.通过对比华北地块鄂尔多斯盆地的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表明采样地区自早白垩世以来相对于华北鄂尔多斯盆地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和纬度方向上的位移.这说明海原断裂东南段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左旋走滑运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原地区的影响已经很小.  相似文献   

9.
地磁极性倒转是地球磁场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极性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的时空分布规律是认识地磁倒转机制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利用湖相和海相沉积物以及火山岩体对转换场形态学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湖相沉积物的剩余磁性受生物扰动和化学变化影响大,所得结果可靠性较低;深海沉积物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广泛分布着新生代的玄武岩,其地质时代始终是一个争议的问题。本文作者对南京附近地区的两个标准玄武岩组剖面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使用交变场退磁法检验了样品,证明它们的剩磁稳定性良好,测得江宁方山玄武岩组的I,平均值为8.1×10-4CGSM,Dr=195°29′、Jr=-54°9′,古地磁南极位置为λP=192°35′E、ΦP=76°47′N;六合灵岩山玄武岩组的l,平均值为26.4×10-4CGSM,Dr=354°44′,Jr=42°12′,古地磁北极位置为λP=329°38′E、Φp=80°36′N,并得出如下结论: (1)六合灵岩山玄武岩组和江宁方山玄武岩组的极性截然不同,灵岩山玄武岩组的岩石磁性全系正向,可能相当于布容期(Brunhes epoch),方山玄武岩组的岩石磁性全属反向,可能相当于松山期(Matuyama epoch); (2)灵岩山玄武岩组测得的古北极相距现今的北极要比方山玄武岩组的近一些,清晰地表明它们的形成时间绝非同一时期,而是灵岩山玄武岩组要晚,方山玄武岩组要早; (3)灵岩山玄武岩组和方山玄武岩组形成时期的岩石产地所处的古纬度都是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4)对比世界各地区一些有关时代的岩石古地磁学数据,参照这两套玄武岩组的上下地层中所含有的古生物化石及岩石学特征,六合灵岩山玄武岩组的地质时代似应为Q2-Q3,江宁方  相似文献   

11.
东亚大陆磁异常的西向漂移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向漂移是地磁场长期变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而西漂最显著的部分是非偶极子场部分.本文以1900-2000年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为依据,运用无线电科学中的"移动变形图案相关分析"方法对近百年来东亚大陆磁异常的漂移运动进行了分析,得到磁异常各分量漂移矢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最能代表地磁场西漂特征的Z分量异常近百年来平均西漂速度为0.07°/a,明显小于全球磁场西漂的平均速度0.2°/a.Z分量还显示出0.02°/a的缓慢北向漂移.详细分析还表明,东亚大陆磁异常的漂移分为3个阶段:1900-1930年为较快的西漂,平均速度为0.10°/a;1930-1980年为西北向漂移,平均西漂速度分量0.07°/a,北漂速度分量为0.04°/a;1980年后漂移几乎停止,并有转为东漂的迹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四川地区地球磁场强度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 Thellier 逐步热退磁法,主要测定了我国四川一些地区新石器时期至明、清各朝代的地球磁场总强度值。本文结果表明,在过去5000多年里,该地区地球磁场的总强度随时间呈较大幅度的变化。将该地区与我国其它相关地区地球磁场总强度的长期变化曲线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变化的总趋势大致可比,但最高值出现的时间不同.从过去四千年间,新疆、四川、广东、福建及洛阳一些地区的地球磁场强度变化曲线中最高峰和跨时千余年的"M"型变化中低峰出现的时间推得的滞后速度在0.01°-0.03°/a 之间。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东亚大陆磁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近三十年来的地面测量资料和东亚地区11个地磁台的资料,以及1965.0、1975.0国际地磁参考场等资料,对东亚大陆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东亚大陆磁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场源深度的估算,东亚大陆磁场的中心位置及其磁场强度、磁场方向,近三十年来东亚大陆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等。得到的主要结果是:1.东亚大陆磁场的中心位置近三十年来没有西向漂移的迹象,从而推断它的长期变化主要由场源强度的变化所引起,而不是主要由非偶场的西向漂移所引起;2.东亚大陆磁场的中心与它的长期变化的中心不相一致,同时,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还可能存在一弱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黄土与红色粘土记录的地磁极性界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由蓝田、陕县、洛川、西峰、平凉、兰州及靖远等剖面获得的古地磁研究结果.主要结论为:1.中国黄土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Brunhes/Matuyama极性转换过程位于第8层黄土(L8).在段家坡黄土剖面该转换过程对应的地层厚度为0.375m,持续时间约6000a.转换过程由3次极性变化构成,每次经历的时间约为400a.2.Jaramillo正极性亚带(J)位于标志层L9至L15之间,大约S10-S13位置.3.Olduvai正极性亚带(O)对应的地层为S27-S334.Reunion正极性亚带(R)由两部分组成,在蓝田段家坡黄土剖面分别位于L36和S385.Matuyama负极性带与Gauss正极性带界限(M/Ga)位于黄土和红色粘土交界处,中国黄土的底界年龄为2.48Ma左右.黄土与红色粘土为整合接触关系.6.黄土下伏的红色粘土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Gilbert负极性带和古地磁年表编号5(Epoch5).  相似文献   

15.
本报告依据芬奇和里通1955.0六阶宁静的内源地磁场模式,具体地计算了北京宇宙线台(地理纬度40°02′22″N,地理经度116°11′30″E)的逼近渐近方向、有效垂直截止刚度和变化系数。  相似文献   

16.
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地磁场的总变化分为三部分:偶极场自身变化,非偶极场自身变化及非偶极场磁斑区通过对核幔边界(CMB)层环形电流的调制来影响偶极场的变化. 本文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900~2000计算分析了地球不同深度地磁场分布及长期变化特征,且讨论了变化的可能机制. 可以推论,地磁场西漂和倒转不仅是非偶极场引起,同时与偶极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秦岭丹凤群蛇绿岩古地磁学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对秦岭丹凤县桃花铺郭家沟剖面和商县三十里铺剖面丹凤群蛇绿岩标本的古地磁学研究结果.逐步热退磁和剩磁方向主分量分析表明,60%以上的标本含有可明显区分的3个剩磁组分.另外的约30%-40%的标本,尽管它们具有很高的天然剩磁强度,在150-200℃时,其剩磁强度即衰减50%以上,且显示出不稳定的方向.两种不同的磁性表现与不同的岩石组成和结构有关,特别是与岩石的结晶程度有关.经对3个剩磁组分成因的分析及与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表明高温剩磁组分是原生.由高温剩磁组分得到丹凤群古地磁极位置为43.0°N,274.5°E,古纬度值为12.0°S.比较丹凤群的古地磁极位置和华北扬子块体古地磁极移曲线,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丹凤群在古生代不从属于华北或扬子块体,而是一个独立的地体,很可能是秦岭古洋壳的残片,从而给丹凤群蛇绿岩赋予新的大地构造含义.  相似文献   

18.
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长期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东亚及其邻近地区50个地磁台站1955-1977年地磁三要素(D、H、Z)的实测年平均值算出的非偶极场值X、Y、Z,选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方法,计算、绘制、分析了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及其长期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国际参考场(IGRF)模式进行了粗略的对比。所得的主要结果是:1.1955.0-1965.0年代,东亚地区Z分量的增长速度在迅速减小;1965.0年代以后,Z值在逐年下降。2.从整体上看,东亚地区地磁非偶极场虽然形态与IGRF给出的结果基本吻合,但长期变化有明显差异。1965.0年代的IGRF长期变化模式与实测结果偏差甚大。为了使IGRF模式更好地拟合地磁长期变化处于转折时期的复杂地区的情况,看来时间间隔应更短些,例如5年为好,采用现在通用的方法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9.
1690~2000年地磁场能量的三维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Bloxham & Jackson 地磁场模型和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研究了1690~2000年地磁总能量及其北向、东向和垂直向分量的能量以及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地表和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及其北向和垂直向的能量是持续衰减的,垂直向的磁场能量占总能量的64%以上,对总能量的贡献起主要作用;东向分量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增加为主.地磁场的能量变化率存在56年的周期,主要是由偶极子磁场产生的.地表以外的非偶极子磁能从减小到增大转折出现在1770年,比地核以外滞后40年.地球内部磁能随时间的变化显示,偶极子磁能逐渐减小,非偶极子磁能增加,越靠近核幔边界增加越快;偶极子和非偶极子磁能的变化量相等的分界面在距地心3780km处.从核幔边界到地表,磁能变化的衰减非偶极子比偶极子快,表明偶极子磁场比非偶极子磁场有更深的场源.  相似文献   

20.
Eighty-nine basaltic lava flows from the northwest wall of Haleakala caldera preserve a concatenated paleomagnetic record of portions of the Matuyama-Brunhes (M-B) reversal and the preceding Kamikatsura event as well as secular variation of the full-polarity reversed and normal geomagnetic field. They provide the most detailed volcanic record to date of the M-B transition. The 24 flow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show for the first time transitional virtual geomagnetic poles (VGPs) that move from reverse to normal along the Americas, concluding with an oscillation in the Pacific Ocean to a cluster of VGPs east of New Zealand and back finally to stable polarity in the north polar region. All but one of the 16 Kamikatsura VGPs cluster in central South America. The full-polarity flows, with 40Ar/39Ar ages spanning a total of 680 kyr, pass a reversal test and give an average VGP i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rotation axis, with standard deviation consistent with that for other 0-5 Ma lava flows of similar latitude. Precise 40Ar/39Ar dating consisting of 31 incremental heating experiments on 12 transitional flows yields weighted mean ages of 775.6±1.9 and 900.3±4.7 ka for the M-B and Kamikatsura transitional flows, respectively. This Matuyama-Brunhes age is ∼16 kyr younger than ages for M-B flows from the Canary Islands, Tahiti and Chile that were dated using exactly the same techniques and standards, suggesting that this polarity transition may have taken considerably longer to complete and been more complex than is generally believed for revers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