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鹏半岛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部,海岸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和生物海岸3大类型。文章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结果论述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分布和成因,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演化过程:由于大鹏半岛处在构造隆升区,海岸类型以基岩海岸为主。多处基岩海岸保留了完好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槽穴、海蚀柱等各类典型的海蚀地貌。该半岛的堆积海岸主要发育于岩石岬角间的海湾内,在有河流流入的海湾处形成岬湾沙坝―澙湖海岸,在无河流的海岸处则形成湾顶海滩。半岛中段狭窄的呈哑铃状腰部的东岸,因深入内凹、波浪减弱,有淤泥质海岸发育;红树林发育于淤泥质海岸以及各澙湖内,而半岛周边浅海区有珊瑚群落生长。大鹏半岛以及邻近地区海岸地貌特征和海岸沉积物年代数据显示:1)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是塑造该半岛海岸地貌的主要因素;2)该半岛的海岸地貌是在中全新世早期以后才开始发育的;3)该半岛全新世以来不存在强烈的地壳抬升;4)该半岛海岸中全新世出现过高于现代海平面的高海面。  相似文献   

2.
以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为调查对象,通过野外重点地质路线观察测制火山地层剖面,结合卫星遥感图像解译,进行锆石同位素激光定年测试及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火山岩石显微镜薄片鉴定、岩石主量元素分析和微量元素ICP-MS分析,结果发现:该区火山活动的分带明显受区域性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构造所控制,公园内中生代火山岩相基本为陆相喷发,岩石基本分为酸性及中酸性两类,多属钙碱性岩,部分为弱碱性岩。新发现七娘山火山穹丘、三角山-大燕顶火山穹丘,雷公打石山峰、鸡公秃等12处火山锥,摇摆石等6个火山柱及鸡公秃火山锥南西侧的火山针,大燕顶古火山口等火山机构。特征火山岩方面,有隐爆火山集块(角砾)岩、崩积火山集块岩、基浪堆积层-"火山-沉积碎屑岩"。公园内古火山地貌景观有一级地貌景观点3处、二级5处、三级7处。认为该区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过3期5次火山喷发活动,反映了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及我国东南沿海浙闽粤港巨型火山活动带的部分特征,是亚洲大陆边缘大规模火山喷发(岩)带侏罗纪-白垩纪火山岩系较有代表性的地段,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活动的天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采用线路踏查法和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统计鄱阳湖滨多宝沙山沙地植物组成、优势类群以及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组成、多样性、生态习性和生活型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鄱阳湖滨多宝沙山沙地植物有129种,隶属于58科104属,其中被子植物为研究区沙生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居首位,其次为一年生植物,具有明显的亚热带荒漠属性;优势类群主要为蔷薇科(Ros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2)土地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组成变化较大,固定沙丘上以特有种占优势,流动沙丘上主要是共有种,半流动沙丘上以共有种和稀有种组成;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旱生植物比例增多,中生植物减少,湿生植物仅在固定沙丘阶段出现;一年生植物的减少,地下芽植物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的为半流动沙丘至流动沙丘阶段。  相似文献   

4.
大范围的雪盖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剂,雪通过其自身的物理性质调节着地气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还能影响地表径流,调节水文循环,甚至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数据集,实时监测雪盖的变化就变得非常必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数据集,主要包括可见光/近红外数据集如NOAA数据集、MODIS数据集,微波数据集如SMMR数据集、AMSR-E数据集,以及多数据源的数据集。分析各种数据集的生成原理和优缺点,对目前雪数据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荒漠草原家庭牧场为研究尺度,比较分析了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的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主要植物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重要值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趋同性。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表明,牧区牧户的经济收入与饲养牲畜头数呈高度正相关。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畜平衡的调整和适应能力不同,低经济水平牧户一般牲畜头数少,草场相对可使用面积大,经营意识薄弱,草场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占用;中等经济水平牧户扩大饲养规模的愿望最为强烈,并积极通过围封、租借草场等方式来保护自家草场和扩大牲畜数量;高经济水平牧户则普遍采取常年租借草场、走场、购买饲草料等措施,减缓对自己草场放牧压力,同时保持畜饲养规模的维持和扩大。牧户存在调整适应行为,并会基于自己的"草畜平衡标准",根据经济条件、草场面积、牲畜数量和对草场状况、放牧超载及效益的认知,适时通过草场流转和输入外部资源等方式,转移放牧压力,致使不同牧户草场生态状况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6.
利用东北地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夏季干旱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干旱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规律和特点,计算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异系数、夏季干旱风险指数和风险概率并进行了分析,定义了夏季干旱综合风险指数,并进行了综合风险分区。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干旱在空间分布上呈西重东轻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夏季干旱处于前所未有的多发阶段。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辽宁两省西部为夏季干旱高或较高风险区;黑龙江中北部和东部以及吉林、辽宁两省中部为夏季干旱较低风险区;黑龙江中南部、吉林东部,辽宁东南部为夏季干旱低风险区。对于夏季干旱的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要采取重点防御、大力推广抗旱农业生产技术、加大气候预测研究力度、加强东北地区抗旱能力建设等措施,以减轻夏季干旱损失。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粤北石漠化地区选取不同石漠化阶段样地,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粤北石漠化地区水文过程。结果表明:随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地表植物对雨水最大截留量不断下降,其中以重度→极重度阶段降幅最大,达6倍多。土壤持水量在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阶段发生转折。地表径流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地上具有相同特征,但在与轻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中差异明显。当雨强为30~50 mm/h时,产流35 min内总径流量以中度石漠化样地最高;当雨强为51~60 mm/h时,以极重度石漠化样地最高;而当雨强为61~70 mm/h时,则以重度石漠化样地最高。在各石漠化阶段样地上以雨强35 mm/h进行人工模拟降雨60 min,有0.6%~2.71%雨水被植被及枯落物截留;2%~53.31%雨水被土壤吸收;2.18%~7.37%雨水转化为地表径流;41.8%~93.41%雨水渗漏形成地下水。  相似文献   

8.
李喜仓  王冀  杨晶 《地理科学》2013,(7):884-889
利用内蒙古牧区34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冬季降雪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内蒙古牧区极端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和形成机制,得出如下结论:内蒙古牧区极端降雪量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多趋势,近20 a变化表明内蒙古东部牧区极端降雪量呈显著增加趋势。500 hPa高度场上呈"(乌拉尔山高压)+(贝加尔湖低槽)-(白令海阻高)+"分布型时,冷空气易传输并堆积至内蒙古东北部牧区,有利于极端降雪发生。内蒙古东部牧区极端降雪发生时的主要水汽来源于北冰洋地区。Rossby波动持续东传有利于乌拉尔山高压、贝加尔湖低压和白令海高压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9.
采用综合考虑高温事件温度强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面积等因子的区域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regional con-tinual high temperature event,RCHTE)判别方法和指标体系,分析中国近50 a RCHT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RCHTE发生强度和频次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中国西北(西北西部和内蒙古西部)和东南地区(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南部等地),而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为RCHTE少发区;中国RCHTE发生频次、强度和影响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前略呈减少趋势,90年代后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各指标在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发生-突变,RCHTE增加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三峡库区小冰期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重庆水鸣洞石笋(NSM03)7个230Th年代数据和438个δ18O数据建立三峡库区1250~1750 A.D.时段分辨率约为1 a的δ18O记录。分析显示石笋δ18O值在1280 A.D.开始迅速偏重,在1300 A.D.附近偏到近500 a来最重,显示季风迅速减弱,库区进入小冰期。石笋记录显示小冰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干湿波动,特别是在1400~1650 A.D.时段石笋δ18O值高频振荡,显示季风降水处于频繁波动期。功率谱分析显示石笋δ18O序列具有显著树轮Δ14C周期和ENSO准周期,揭示太阳活动是小冰期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受到海气耦合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具有人地相互作用短时限、高强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熵值法系统评价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特征,结果显示:①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呈波动减小趋势,生态环境状态逐渐趋于好转,生态环境响应得分降低,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②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提高,但生态环境演变的省际差异显著,同时环境改善效果与生态建设成效差距突出;③近10 a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显著的时间、空间、结构特征。并从重点工程实施、区域组织协调、环境治理投入、产业结构演变等方面分析了生态环境演变的成因,最后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中游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高草、低草3种湿地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高草>低草>木本植被类型,0~20 cm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低草植被类型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最大,木本植被居中,高草植被最小。高草、低草和木本植被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33、5.44和4.25 kg/m2。高草、低草植被以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更高,分别占0~40 cm的32%,31%,木本植被以亚表层(10~20 cm)最高,占3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磷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质量、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信息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关于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测定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等单指标层面,关于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还很少。通过建立IDI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测算变差系数等方法,从宏观和中观区域视角比较系统的剖析了中国信息化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格局。研究发现,2000~2010年,中国四大板块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较快,区域之间数字鸿沟有所缩小。从中观省级层面上,2000~2010年,省际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但空间格局有较大变化,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另外,信息化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也应引起关注。以黑龙江省1900和2009年自然植被分布为基础,运用C-FIX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依据碳氧平衡方法,比较1900年和2009年黑龙江省区域氧气生产量。结果表明:①黑龙江省百年来自然植被生产的氧气量呈减少趋势,减少37.8%。②百年来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氧气生产量空间分布西南部及三江平原西部降低明显。③百年来黑龙江省各行政区及县域氧气生产量均为减少趋势,平均减少50%。减少最多的是哈尔滨市,以西部及西南部最显著。④人类活动导致自然植被面积减少是导致氧气生产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为研究区,以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09年遥感影像为信息源,辅之以1:5万地形图、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参考,在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利用RS、GIS技术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获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数据,分析近10 a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点。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的整体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草地总面积没有明显减少,但景观越来越破碎,被旅游干扰强烈分割后的草原斑块岛屿化现象明显加强,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其景观类型间的变化趋势和程度不尽相同,旅游用地面积迅速增长且斑块数量大、分布密集,成为草原旅游地景观趋于破碎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国极化区发展及功能模式分析方法探讨,构建识别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采用极化区发展分析及功能评估方法,对中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具有极化区发展潜力的16个规划发展区进行了发展状况分析及功能定量评估,并提出发挥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承担重要引领带动功能、具有重要门户和枢纽地位、支撑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等4类适合中国区域发展现状的极化区发展功能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小燕 《地理科学》2013,(7):865-872
利用1999~2010年植被覆盖数据、气温与降水量数据,结合经验正交函数、时滞互相关法与奇异值分解法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和水热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热组合状况主成分较多且时间变化规律性差,即水热综合状况比较复杂;植被覆盖特征明显。最大时滞相关反映出黄土高原南部小麦等作物对水热响应最快,其次为林木-温性植物-寒性、盐生、旱生植物-强旱生植物,滞后时间0~30 d。奇异值分解得出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与水热变化一致,也存在明显负相关区。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地区47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象数据为基础,应用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不同指标下内蒙古地区生长季变化趋势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961~2010年内蒙古地区生长季长度增加趋势明显,增加幅度约为13.0~17.0 d,各指标间差异小、一致性较高,可作为表征该区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应用指标;整个内蒙古地区生长季趋势的平均状态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指标间的区域差异,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生长季变化对温度阈值比较敏感,阿拉善盟地区0℃阈值生长季开始时间提前、生长季长度延长较强烈,乌兰察布盟以及锡林郭勒盟等地10℃阈值生长季结束时间延后、生长季长度增加更为突出;有无霜期限制对内蒙古中部大部分地区生长季趋势影响较大,尤其是对生长季开始时间。  相似文献   

19.
王兆峰  余含 《地理科学》2013,(3):322-328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区域响应差异是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1996~2010年西南五省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为数据基础,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等指标,分析了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其旅游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揭示各省市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不同的区域响应,研究发现:①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比较快,各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省市区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较快,由1996年的39.47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38.94亿元,区际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变异系数波动不大,并在波动中缓慢下降。②西南五省市区同一阶段不同省市区具有不同的响应类型;同一省市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响应类型;旅游收入响应类型和旅游客流量响应类型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区位条件3个方面对差异的内在影响因子进行了阐释,提出未来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突破的关键是从旅游资源依赖型模式向产业依赖型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天文辐射、干洁大气总辐射和湿洁大气总辐射是太阳辐射模拟的3种重要起始数据。依托Iqbal Model C和起伏地形下干/湿洁大气总辐射模型,实现了水平面和起伏地形下干/湿洁大气总辐射分布式模拟。以DEM数据作为地形的综合反映,结合常规气象资料,计算了水平面和起伏地形下中国1 km×1 km分辨率日天文辐射量、干洁大气总辐射量、湿洁大气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并对3种太阳辐射起始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辐射量均遵循随纬向变化的宏观分布规律;水平面干/湿洁大气总辐射量的分布体现了海拔的影响,水平面湿洁大气总辐射量的分布还体现了水汽分布的影响;起伏地形下的3种辐射量能很好的体现坡度、坡向和地形之间相互遮蔽等局部地形特征对辐射量的影响;以干/湿洁大气总辐射作为起始数据,将有助于提高太阳总辐射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