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大量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综合应用钻井以及地震等地质资料,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母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对乌石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流三段发育于还原湖泊环境,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主要为Ⅱ1-Ⅱ2型;流二段沉积于弱还原至还原环境,有机质丰度最高,尤其是流二段油页岩基本为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流一段沉积于偏氧化性湖泊环境,有机质丰度最低,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依据烃源岩综合演化剖面,将其热演化过程划分为未成熟、低成熟、成熟和高成熟4个阶段,确定了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为2900m,生烃高峰位于3600m。低伽马蜡烷指数显示流沙港组沉积时期水体为淡水环境,丰富的4-甲基甾烷表明水生低等植物对烃源岩母质来源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铜钵庙组发育一套火山碎屑岩类、火山-沉积岩类和少量的陆源碎屑岩岩石组合。其中,火山碎屑岩类、火山-沉积岩类成岩作用受火山碎屑物质控制作用明显。典型的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等。成岩阶段属中成岩A期。通过孔隙演化研究发现,压实作用是该区原始孔隙损失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胶结作用。早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共损失83%以上的原生孔隙,晚期岩屑溶蚀和长石溶蚀作用增加6.53%的孔隙度,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物性特征。此外,不同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孔隙的影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青东凹陷沙河街组三、四段的砂岩储层是渤海湾盆地内主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其储集岩主要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该砂岩储层具有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沙河街组油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74块)、铸体薄片(78决)、扫描电镜(4块)及X射线衍射(77块)等微观分析,对其储层成岩作用的类型、成岩阶段的划分、孔隙演化模式的确定及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研究区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烃类侵位以及构造破裂等多重成岩作用的改造,已达到中成岩阶段B亚期.通过孔隙演化分析认为:压实压溶、胶结作用是储层原生孔隙减少、物性变差的决定性因素;而多期的溶蚀作用、环边绿泥石胶结、烃类侵位、构造破裂则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改善储层的储集性.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二段构造复杂,沉积差异大,横向变化快,对物源和沉积相的认识存在争议。为了查明研究区沉积相分布与演化规律,文中以岩心、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研究区流沙港组二段沉积物源、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规律展开研究。分析认为,流沙港组二段物源来自于北部高地势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深水湖泊沉积序列,主要发育相对远物源的正常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单层厚度小、多层交互式分布。井震结合由下到上将流沙港组二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其中MSC2和MSC3层序为短期快速水退到较长期水进过程,物源供给较为充足,砂体发育程度高,是主力砂体展布层段;流沙港组二段储集层物性主要受埋深及沉积相带约束,B油田物性好于A油田,三角洲前缘近源端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储集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5.
廖飞燕  马庆林  郭浩 《江苏地质》2017,41(4):644-650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储层的孔隙特征,并结合储层的沉积环境、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了影响储层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流沙港组储层属中低孔低渗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纵向发育3个次生孔隙带。影响储层孔隙发育的因素主要为沉积相带及成岩作用,其中沉积相带的不同导致了储层岩石成熟度的差异,进而控制原始孔隙度的大小,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附近。较强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对原生粒间孔的破坏是造成研究区低渗的重要原因,而溶蚀作用的强度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6.
惠州凹陷东部珠海组储层碱性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X衍射等资料,对惠州凹陷东部珠海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惠州凹陷东部珠海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与成分成熟度较低。砂岩埋藏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碱性成岩作用:石英的溶蚀与交代、碳酸盐矿物胶结、伊利石和绿泥石的沉淀以及钠长石化等。碱性成岩作用对孔隙的影响包括:石英溶蚀形成次生溶孔、碳酸盐胶结物沉淀损失粒间孔隙、黏土矿物沉淀形成晶间微孔。研究区珠海组主要发育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原生孔隙较少。储层现今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早期经历了强烈的压实作用,使其孔隙度由原始孔隙度32.1%降低至8.8%。早成岩阶段为碱性成岩环境,石英溶蚀增孔约0.5%;碳酸盐、硫酸盐、伊利石等胶结物沉淀减孔约2.3%。中成岩阶段A期为酸性成岩环境,硅质、高岭石等胶结物沉淀减孔约1.2%;长石、岩屑等溶蚀增孔约4.3%。最终,储层演化至现今孔隙度10.1%。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是已证实的富生烃凹陷,同时也是南海北部大陆架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之一。自勘探以来先后发现了多个含油气构造,流沙港组为主要勘探层系,该层系断裂体系复杂,沉积相变快,给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来带了很大困难。通过利用电成像测井资料高纵向分辨率、高井眼覆盖率的特点,首次在乌石凹陷开展成像测井与沉积相分析的综合研究,通过精确地识别钻井岩性,并根据电成像所蕴含的丰富地质信息,识别了多种沉积构造,建立了多种沉积微相识别模式,同时还对研究区重点区带的古水流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对该区流沙港组沉积演化、物源方向分析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下一步油气勘探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大量薄片和岩心观察分析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和全岩分析、 X衍射粘土分析、 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查干凹陷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碎屑岩储层主要为低成分成熟度、 低结构成熟度的长石岩屑砂岩,成岩作用呈现“强压实、 强胶结、 弱交代、 弱溶蚀“的“两强两弱”特征;成岩阶段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局部达中成岩B期至晚成岩期。两期胶结主要发生在苏二早期和乌兰苏海时期,中浅层(<2 500 m)较低孔隙度主要由于强压实和早期致密胶结所致;较高孔隙度是由于原生孔隙保存较好,长石及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作用导致孔隙度增大。深层碎屑岩储层(>2 500 m)较低孔隙度除压实作用外,碳酸盐致密胶结是主因;较高孔隙度则为早期酸性溶蚀叠加晚期碱性溶蚀产生次生孔隙为主。晚期碱性溶蚀发生在油气充注之后,为无效溶孔。  相似文献   

9.
涠西南凹陷11-7区块流沙港组沉积体系构成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岩心、测井、录井和化验分析资料对研究区流沙港组储层的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三段岩性发育砂砾岩、含砾砂岩,分选、磨圆较差,同时,氧化色的泥岩发育显示滨浅湖的环境,沉积构造和粒度资料均显示发育碎屑流沉积,反映出近源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流二段发育厚层泥岩,为半深湖-深湖环境;流一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体,岩性粒度较流三段稍偏细,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动力较强,发育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以及波状层理等牵引流沉积构造,同时前缘地带沉积物中发育丰富的重力流、浊流沉积物。流沙港组的湖盆沉积体系经历了一个扩张、鼎盛到萎缩的过程。流三段沉积期为湖盆早期的扩张时期,流二段的巨厚层状的泥岩沉积时期为湖盆扩张的鼎盛时期,随后湖盆又开始逐渐萎缩进入流一段沉积时期,在此过程中,沉积体系主体从扇三角洲演变至半深湖、深湖和辫状河三角洲。  相似文献   

10.
熊绍云  黄羚  程刚  李昌  徐政语  马庆林  俞广 《沉积学报》2022,40(6):1745-1761
通过对福山凹陷流沙港组砂岩碎屑组成及Dickinson三角图解分析,揭示了源区主要为稳定成熟陆块的混合造山带,火山弧造山带、碰撞缝合线及褶皱—逆掩带也有一定的贡献,与海南岛以外来峰的方式逆冲—推覆在不同岩片之上形成的岩片叠置堆垛系统的构造背景相吻合。利用Q型和R型聚类划分出源区及不同源区的重矿物组合,结合重矿物含量、形态、构造、岩屑成分及石英阴极发光特征等,认为源区母岩存在10类岩性组合。根据ZTR指数变化趋势及重矿物组合,研究区主要发育云龙凸起和海南隆起两个物源,海南隆起可划分多文—龙波及澄迈两个相对独立的物源。流三段沉积时,美台、花场及白莲地区分别接受来自多文—龙波、迈澄及云龙凸起沉积物,母岩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及变质岩,迈澄源区母岩缺乏变质岩;流二段沉积时,花东及白莲地区接受来自云龙凸起沉积物,母岩为中酸性岩浆岩及沉积岩;流一段沉积时,H7-2井区至永安一带主要由迈澄提供物源,母岩为中酸性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H8井区受到澄迈、云龙凸起物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汉盆地西南缘白垩系渔洋组储集层成岩作用主要包括机械压实、早期碳酸盐和硫酸盐胶结、石英和长石的次生加大、长石和早期碳酸盐的溶蚀、晚期碳酸盐的沉淀,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损失殆尽,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纵向上发育两个次生孔隙带,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2 800 m~3 100 m,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等的溶解有密切关系,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3 300 m~3 600 m,其形成可能是由于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次生孔隙的发育受到温度和流体性质的控制,断裂是酸性水从烃源岩注入储集岩的重要通道,长期继承性的构造高部位成为了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发育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2.
高有峰  刘万洙  王璞珺  白雪峰 《新疆地质》2006,24(4):381-383,I0015
新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下志留统土什布拉克组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砂岩孔隙的减小起决定性影响,溶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使成岩期后的孔隙空间有所增加.根据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强度及表现,把研究区的土什布拉克组划分为三段,下段压实作用强烈,只发育溶解作用形成的部分颗粒内溶孔,平均面孔率7.6%;中段以胶结作用为主,仅见后期溶解作用形成的胶结物溶孔,平均面孔率10.5%;上段溶解和重结晶作用发育而压实作用不明显,产生较多次生孔隙,为储层物性最好的层段,平均面孔率13.3%.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显微镜法、染色法、镜煤法、铸体鉴定法、阴极发光法、X-衍射等方法研究了巴楚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成岩作用,证明它经历了压实、泥晶化、胶结、溶蚀、云化、重结晶、硅化、裂缝等成岩作用;经历了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浅埋及深埋成岩环境、表生成岩环境。各种成岩作用不断改变着石炭系、二叠系的储集性能,形成巴什托-亚松迪-带小海子组白云岩和巴楚组白云岩两个较好的储层。各种成岩矿物、石英加大、有机质成熟度、X-衍射的资料证明本区成岩阶段大致相当于Schmidt成岩阶段的“中期成岩阶段”。  相似文献   

14.
山东车镇凹陷东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成岩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镇凹陷沙河街组的沉积体系受控于盆地内的构造、物源供给以及沉积时的气候环境。以岩石学特征为基础,描述了成岩过程中压实与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与次生孔隙的特征,以及次生孔隙带在本区的分布。论述了碳酸盐胶结物与粘土矿物胶结作用的特点。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转变具有明显的渐变与突变交替的演化程式,其演化经历了蒙脱石带、渐变带、迅速转化带和伊利石带以及蒙脱石向伊利石的转变带。沙河街组的成岩作用划分为早期成岩阶段(A期、B期)和晚期成岩阶段(A期、B期、C期),并提出了成岩阶段的划分标志。  相似文献   

15.
王伟锋  林承焰 《地质论评》1993,39(4):352-357
本文综合应用研究区目的层段岩芯样品的各项分析测试资料,对储集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进行研究,揭示了枣园油田储集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各组分含量变化大是造成储层成岩变化和孔隙结构复杂的因素之一。孔一、二段砂岩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解和自生矿物充填等成岩作用。孔一段上部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和喉道发育、孔渗高,但孔喉分选差;下部原生和次生孔隙并存。孔二段主要是次生孔隙,孔喉细、分选差,孔渗性较孔一段上部差。  相似文献   

16.
南天山西段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对乌什凹陷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乌什凹陷位于南天山西段以南,新生代受南天山崛起的陆内造山作用制约,与库车坳陷有相同的成盆动力学背景。因乌什凹陷南有温宿凸起阻挡了挤压应力的传播,东与库车坳陷间有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西秋里塔格构造带)所隔,新生代变形与库车地区有不同的特征。以吉迪克组的泥岩层为滑脱面,乌什凹陷的中-新生界可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总体看上构造层以背冲构造为特征,下构造层则发育基底卷入的对冲构造。乌什凹陷的这一变形特征还与新生代挤压应力场自东向西迁移和走滑作用吸收了部分冲断变形有关,反映了南天山新生代构造对海西-印支期碰撞构造的继承性。文章简述了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介绍了乌什凹陷周缘的主要断裂的特征,恢复了乌什凹陷中-新生代的演化并与库车坳陷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乌什凹陷的成盆动力学机制,分析了乌什凹陷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演化,指出该区的油气勘探应以三叠系为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宜川-旬邑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局部发育湖底滑塌扇体.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及压汞测试表明:长6砂岩的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溶蚀孔隙,以长石溶孔为主;见少量构造裂缝及微缝.多是片状喉道和弯片状喉道,喉道小,孔隙结构差,以细孔-微喉型为主.砂岩初始孔隙为34.59%,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损失27.81%孔隙度,溶蚀作用仅新增次生孔隙0.84%,造成长6砂岩现今平均孔隙度在7%~8%之间,形成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的低孔-超低孔致密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18.
沉积成岩作用阶段划分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文杰  李秀华 《地质论评》1995,41(5):444-451
本文将国内外众多沉积岩阶段划分方案归纳为5种类型,并认为最合理的划分方案同生成岩作用、再生成岩作用、表生成岩作用;还对目前理解不同、使用混乱的各种沉岩作用术语进行评述,提出了主要沉积成岩阶段划分方案的对比表。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各种实验分析手段,对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进行研究,找出砂岩结构致密的症结所在;成岩作用与油气的研究,建立起该区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序列以及孔隙演化模式,为储层、油气藏的形成、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20.
歧口凹陷及周缘新生代构造的成因和演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歧口凹陷及周缘构造带发育不同方向的新生代断层,主要包括NE、NNE、NEE、近EW和NW向等,从运动学平衡角度推测这些断层均应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具走滑分量的正断层或上盘斜落的走滑断层。本文提出一个双动力过程模式来解释歧口凹陷及周缘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始新世时主要发生NWW—SEE向区域裂陷伸展,形成NE—NNE向正断层和NEE—近EW向传递断层;渐新世时,受纵贯研究区的NNE向深断裂右旋走滑的影响,叠加了SN向的局部伸展,形成大量NEE—近EW向盖层正断层。晚第三纪时NNE向区域性伸展作用基本停止,深断裂仍继续右旋走滑活动,引起盆地区断层进一步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