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我国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及其有关问题为社会广大公众所关心,为做好宣传工作,本文作为宣传提纲从4个方面阐述了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1.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新时期地震工作的方针。2.关于监测预报问题,包括2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成就;地震预报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水平;为什么唐山地震未作出短临预报。3.关于工程地震问题,包括地震危险区的工程和城市建设必须重视抗震设防;工程地震工作是工程和城市抗震设防的科学依据;我国工程地震工作效益显著、水平先进。4.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问题,包括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的任务及内容;我国地震社会学及地震对策研究的主要进展。本文并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地震社会学包括地震对策正是这两大科学领域之间的新兴的综合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对策已成为各国地震工作的主体。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一主体的实际效益。地震预报对策又是主体的核心。当前,地震预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二是在实验场内观测研究或实验性的预报。前者,以日本预报可能发生东海地震为目标而制订的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它囊括了预报对策到防灾、抗灾和救灾对策;后者虽不向社会发布预报,但为了控制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美国制订了地震灾害减轻法。近年来,一些国家(希腊、墨西哥、秘鲁等)受地震预报误传或谣传造成骚乱的教训,世界地震学界制订了地震预报的实施法规,对预报者进行自我约束。可以说,地震预报正日益趋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在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综合防御对策研讨会(1990年7月28日)上指出,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根据国情和地震灾害特点,当前防御、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地震预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视防御区,在区内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进行震情追踪,实现中期预报向短期预报过渡,争取作出短期特别是临震预报,在震前采取应急措施,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二是在监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工程抗震、社会防灾四个方面工作的震灾预防。  相似文献   

4.
来稿须知     
《山西地震》2011,(4):48-48
1《山西地震》是地震科技季刊,以刊登地震监测、预报、科研、工程地震、地震社会学等方面的成果以及防震减灾知识为主,亦刊登国内外地震科技情报资料等。辟有地震预报、观测分析、工程抗震、异常识别、地震社会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估计科学讨论会概况的续篇,扼要介绍了各国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地震预报的社会响应问题的看法,谈到地震的社会对策、包括学术上的对策、技术上的对策以及应急服务、救灾和震后恢复,还涉及地震预报的社会对策,包括对预报能力的评价,在科学家与政府间建立转换机构,其中尤其强调了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要求建立一套评价预报可信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评定机构,以使科学家们能放手大胆地探索预报地震的奥妙。  相似文献   

6.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预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加林 《华南地震》2000,20(3):76-78
根据多年来对各种地震预报方法的预报效能和城市地震灾害特征的研究,以及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震趋势的判断,认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对策重点应以实现中期预报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全面搞好包括以监测预报、地震速报、震害预测、工程抗震、大震应急、地震立法执法和地震宣传等为主要内容的防御;以及震后地震类型的判定和强余震的正确预报。短临预报可不作为法定任务,仅在地震系统内部实施,但依然是科研攻关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了广东省沿海开放城市的特定社会环境、现阶段地震活动趋势和监测能力;并介绍了对地震谣言、误传和虚报事件的处理方法及“预报无震”的效应;文章最后论述了所采取的防震抗震、地震预报和地震知识宣传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邹其嘉  张少泉 《地震学报》1989,11(2):191-197
本文从我国的地震预报科学水平出发,综合几个无震虚报和有震漏报的实例,分析了一次预报变成社会行动所需付出的代价,并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对比.由此提出要全面评价地震灾害及其预报的社会经济影响. 文中根据我国几次地震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绘制了地震震级与经济损失关系的曲线以及预报造成损失的曲线,并引进地震代价指数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为了切实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预报的发布,对不同震级应有所区分,地震预报的震级应有一下限,依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六级以下地震不宜向社会发布预报,相应地应加强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9.
缘于历史因素,中国的地震预报是政府规定而且由法律维持的。与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政治动乱重合,1966~1976年是地震预报的爆发期,预报热潮在1975年预报海城地震时达至巅峰。海城预报的实现主要是因为前震序列异常显著和当时一些地方官员发布临震预警毫无顾虑。自1976年毁灭性的唐山地震以来,预报信心日趋下降,而抗震设防愈加得到重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再次揭示了地震预报暗淡的现实。尽管有大量的前兆监测台网和精心设置的系列会商制度,但汶川地震前没有发现足以促成预报的明显异常。反之,汶川地震无可辩驳地展现出抗震设防的无比重要性。与1976年唐山震区的毫无抗震设防不同,2008年的汶川震区已有抗震设防要求,而设防的建筑比不设防建筑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但是,抗震规范的实施远远落后于颁布。假如抗震设计规范的执行更为严格,建设选址更为明智,这次地震造成的许多死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财产损失也应大大减少。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教训是:不论地震预报的前景如何,依靠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在目前是不现实的,而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进行抗震设防才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质》1986,8(4):76
在地震活动的研究中,对地震预报的理解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就目前的理论水平和观测手段而言,准确地作到地震预报(earthquake prediction)尤其是三要素的预报还是将来的事情,况且,即使实现了预报的问题也还要进行防震、抗震的工程。因此他们探索将震源过程的研究和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谈地震预报     
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地震的袭击往往造成巨大的劫难,并使人们在心理上留下恐惧地震的阴影.因此,地震预报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虽然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科学难题,处在探索阶段,但根据现阶段的科学水平,是可以在地震的短临预报、工程地震、地震速报和震后趋势判断,平息地震谣传、误传,维护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秩序的正常化等方面,以一定的可信度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取得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地震预报的现状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才正式开始的,经过20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综观国际地震预报现状,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已居先进行列.比如,在短临预报方面,我国对几次大震在震前作了较好的预报,而在国外至今还未见到类似的成功的短临预报的报道.应当指出,我们虽然对少数几次大震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对策的确定必须充分顾及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本文在对地震预报研究现状简要评论的基础上,对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应采取的对策分别进行了讨论,着重阐述了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领导部门应开展的工作,指出临震预报意见应不应该发布和怎样发布,不仅应考虑预报可能获得成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由震害预测所给出的预报意见发布与否可能造成的社会效果的比较。鉴于预报的失败远多于成功,因此,预报意见的发布必须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概念和内容”一节中指出:对策是对某种事物的策略,其范畴和层次将随着事物的复杂程度而变化。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事物,涉及诸多方面。当前地震工作可分为三大类:1.地震预报,涉及科技和社会两个方面,2.抗震建设,包括新建筑物的抗震和老建筑物的加固、以及重要设施的抗震与加固;3.防震救灾,分为震前防备与震后抢救两方面对策。在“地震对策工作系列的阶段划分”一节中,建议分为远期、近期、临近期、震时—震后早期和震后晚期五个阶段,并以此对上述三大类工作的各自工作要点列表说明。在“地震预报的战略性对策”一节中提出,我国华北地震区、南北地震带和沿海特殊地带三个地带应作为重点工作区;本文最后对五个工作阶段的对策研究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要把地震预报和抗震工作结合起来,做好地震的预测和预防工作。编制地震区划图是制定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和城乡抗震防灾对策的重要依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策作了概括分析研究和探讨。文章从含义、产生原因与背景、传播途径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各自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对它们的相应对策作了阐述,包括: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注意政策性,及时进行公开辟谣;调动地方各级地震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切实执行抗震加固计划;本着“内紧外松”的精神严守地震趋势会商的机密;特别应根据有关规定严禁泄露或擅自发布未经批准发布的地震预测预报意见;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社会学有关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本文另附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典型调查报告摘要六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7.
1988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地震局拟定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并授权国家地震局发布施行。1988年8月9日,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发布国家地震局1号令,颁布了《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规定: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发布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要明确提出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损害估计。《规定》还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有关地震预报的新闻及其他与地震预报有关的抗震、防震措施的宣传报道,发布涉及他国的地震预报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各级地震部门、地震台站及地震工作者、群测点及测报员以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地震预报意见未经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前均不得向外泄露,更无权对外发布。下面本刊全文转载《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地震学界发表了一些有关地震可预报性的争论性的文章。这种强烈的争论是可以理解的,之所以产生这种争论是因为我们目前对地震不能作出预报和地震预报会对社会具有潜在的重要性。预报地震的困难一方面在于地震和地震波的固有特征,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对地震过程理解不完...  相似文献   

19.
来稿须知     
《山西地震》2007,(1):48-48
1《山西地震》是地震科技季刊,以刊登地震监测、预报、科研、工程地震、地震社会学等方面的成果以及防震减灾知识为主,亦刊登国内外地震科技情报资料等。辟有地震预报、观测分析、工程抗震、异常识别、地震社会学、技术革新、技术交流、综合评述、科研简讯、学术动态、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20.
孙士宏 《地震》2000,20(4):97-102
回顾了我国 30多年来的地震现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该工作从目标角度考虑大致可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 1980年前主要是地震预报方法的探索, 而 1980年以后,更主要的是承担地震预报的社会服务。对我国赴国外地震现场的工作情况作了概述, 并提出了地震现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