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中张谷英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李伯华  周鑫  刘沛林  陈驰  刘一曼 《地理科学》2018,38(8):1310-1318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着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双重压力。以湘北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探索了传统村落功能转型的一般态势和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从功能转型来看,张谷英村正经历着传统生活功能向现代生活功能的转变、农业功能向旅游业功能的转变以及传统空间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 ;从空间发展来看,张谷英村空间结构经历了空间缓慢发育、空间快速扩展和空间有序跃升3个阶段;从适应性来看,张谷英村正面临着村落文化冲突显性化、聚落空间结构空心化、道路结构系统衰退化以及村落土地利用粗放化等一系列问题;从发展对策来看,构建了集视角层、功能层、规划层和目标层于一体的传统村落空间重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评价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环节,传统上基于手工数据处理的方法,对于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复杂的数据环境以及多层级多权重评价过程与计算难以可持续地实现,因而如何构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评价系统是保证评价过程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系统结构与评价系统所依赖的数据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的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方案以及多层级基础设施评价体系的计算逻辑与表格设计,其中重点研究了在高度依赖非结构化数据的条件下,如何基于MongoDB独特的文档类型建立集成文本、二进制流文档以及评价表格以实现一体化文档集管理的数据库存储体系,以及通过构建基础设施多层级评价体系与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差异性权重配置,实现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一致性的评价计算和分析,进而满足多样性地域环境下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  相似文献   

3.
王云才  郭焕成  杨丽 《地理科学》2006,26(6):735-742
北京市西部门头沟区保留有许多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京西独特的景观旅游资源。在深入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典型性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将传统村落划分为遗产性村落、特色性村落和保护性村落三种类型。在探讨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的6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云才  杨丽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6,24(4):466-472
北京西部山区保留有许多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京西独特的景观旅游资源。伴随北京市山区发展的新战略,许多村落将进行搬迁,搬迁后的村落和其他传统村落一起成为北京市山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根据北京门头沟传统村落的类型和特征,探讨京西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和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利用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②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③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④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⑤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⑥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通过梳理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态势,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首先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将国内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历程分为起步探索、初步成长、繁荣发展3个阶段,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研究者及发文机构、关键词及研究内容、研究前沿进行量化分析,发现:①核心研究者之间联系较弱,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②发文机构之间合作度低且地域主要集中在南方;③研究内容主要为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社区参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及传统村落与生态旅游;④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前沿分别是传统村落旅游新业态、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新路径及传统村落旅游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地调研与张氏族谱资料,发现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变迁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变迁特点,可分为村落肇始、龙形村落、双核心村落体系等3个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迁移、地缘、血缘与风水等是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变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的着力点在于张谷英村落的人地关系,土地的占有与利用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焦点,传统农耕时期的村落活动半径决定张谷英村落必然由集中走向分散,最终形成双核心村落体系.  相似文献   

8.
岳阳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变迁过程与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研与张氏族谱资料,发现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变迁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变迁特点,可分为村落肇始、龙形村落、双核心村落体系等3个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迁移、地缘、血缘与风水等是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变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的着力点在于张谷英村落的人地关系,土地的占有与利用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焦点,传统农耕时期的村落活动半径决定张谷英村落必然由集中走向分散,最终形成双核心村落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勇  周雪  李广斌 《地理研究》2019,38(6):1311-1321
乡村性作为乡村的本质属性,是村落得以存续的关键。在面临剧烈的内外部重组与分化中,传统村落乡村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忽视甚至埋没。以苏州12个国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根据发展路径将其划分四类,并通过构建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乡村性评价。研究表明:苏州传统村落乡村性基本保持较高水平,但不同发展路径村落乡村性构成特征各异。传统技艺型村落在产业驱动下乡村性得到均衡增强,旅游发展型村落在片面激活中产生乡村性极化,综合开发型村落的自我探索维系着均衡的乡村性,生活服务型村落在城乡互动中面临乡村性衰败危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要以乡村性的整体均衡提升为导向,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的表征、测度与归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运员  付翔翔  郑文武  张海波 《地理研究》2021,40(10):2722-2742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受自然和文化双重影响,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差异性,通过识别空间差异来判断人地关系及其系统内部的空间机理和文化形成机制,是人文地理学当前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从空间秩序视角出发,选取湘南地区10个典型的传统村落,将方向性序量、紧凑度、分形维数以及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中心性、中心势等指标引入到区域单元下传统村落的空间秩序研究中,通过比较村落内部及村落之间的各项指数变化,并利用TOPSIS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探究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的共性与个性,最终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机理。研究表明:(1)方向性序量是传统村落空间秩序最直接的表征,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方向性秩序均值都在0.7以上,属于上游水平。(2)紧凑度和分形维数分别表征村落整体形态的紧凑性和复杂性,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传统村落的外向空间秩序,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紧凑度较好、边界轮廓复杂性较低。(3)点度中心性代表村落的向心性,接近中心性代表村落的集聚性,中介中心性代表村落的破碎性,湘南地区传统村落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的中心均在村落几何中心附近。(4)村落空间秩序实际上代表着社会秩序的自组织性,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感整体都较强,其影...  相似文献   

11.
国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①分析发现,国外传统村落旅游存在多种驱动模式,研究的内容有传统村落旅游影响、传统村落社区与旅游、传统村落游客体验等,旅游研究的区域性很明显.基于国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现状与国内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特点,认为国内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在如下方面有待深入:个案研究的拓展;旅游资源本体可持续性研究;旅游资源的再创造性;游客体验和游客感知;国内传统村落旅游现象的多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形成期—饱和期—平缓期”,传统村落以农耕生活方式平稳发展。长江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转变期—鼎盛期”,传统村落以经商生活方式迅速发展;(2)在空间维度,传统村落重心迁移路径均为由北向南,但空间格局特征差异性显著。淮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耕地密集的淮河北岸但聚集度较低,分布聚集度先减小后增加。长江流域传统村落显著聚集在长江南岸,分布聚集度持续增加;(3)两流域内传统村落均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低坡度、邻水系及气候适宜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长江流域传统村落受高程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内现存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内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4 153个传统村落为案例,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总体呈凝聚型,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但两者成因差异显著。(2)伴随历史时期更替,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形态由“单主核,多次核”转为“多主核,单次核”;东部农业文化区传统村落数量明显高于西部游牧文化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分布重心位于西南地区中部,汉族传统村落则以长江中游地区南部为分布重心。(3)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气候降水、河流水域是决定传统村落形成和延续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方式和历史人口迁移则是影响传统村落集聚发展的重要推手,现存传统村落总量规模和当地政府政策保护力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活态性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邹君  陈菡  黄文容  刘沛林 《地理科学》2020,40(6):908-917
提出传统村落活态性概念,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和村落居民3个方面构建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踏勘、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数据,对湖南省大湘西地区3个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活态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整体上失活问题较为普遍,东山村活态性最差,小市村次之,地笋苗寨活态性最好。②从系统层来看,物质遗产是影响村落活态性最为重要的贡献因子,从要素层来看,人口结构、历史建筑和格局肌理是影响传统村落活态性的主要贡献因子。③从系统层来看,非物质遗产是导致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失活的主要因素,从要素层来看,人口数量、传统技能技艺、自然生态环境是导致传统村落失活的主要因子。④总体来看,旅游型传统村落活态性好于城镇化型和传统型村落。但是,不同类型村落的活态性贡献因子和失活因子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余亮  孟晓丽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88-1396
中国传统村落真实地记录了建筑、民俗民风和较原始的民居空间形态,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存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尤为重要,除了微观层面的具体保护措施外,还应加强宏观层面的空间分布研究。地理格网是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本文从百度影像地图提取村落坐标,并截取遥感影像作为村落点数据的判断补充,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格网的分级法,对国家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555个)数据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村落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如落在一级格网Ⅰ18、Ⅰ19就分别有586、781个村落,占三批传统村落总数的96.6%。通过对二级和三级格网的村落分布离散性进行分析,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数据结构更加系统和清晰有序,为合理构建其数据库提供了框架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图式语言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华  徐崇丽  郑始年  王莎  窦银娣 《地理科学》2020,40(11):1784-1794
选取芋头村、皇都村、高上村及坪坦村4个典型侗族传统村落,以探究不同区域间图式语言的空间嵌套为目的,对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显示:① 不同侗族传统村落图式语汇类型多样,但互相之间存在共通性。通过对坪坦村进行图式语言空间嵌套,验证了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图式语言体系的有效性和普适性。② 侗族传统村落始终坚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有序发展,多呈现“水域空间–居住空间–连接空间–公共空间”的空间序列。③ 侗族传统村落整体上表现为以公共建筑为核心,周围建筑呈向心内聚式分布的特点。④ 侗族传统村落发展扩张中始终遵循本土性和秩序性的语法原则,空间要素的设计和布局多以传统风水观为指导。⑤ 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图式语言体系对于同类型村落的空间修复与更新具有积极作用,其语汇、句法及语法的空间普适性有利于实现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模型及湘西实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的理论框架,基于理论框架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模型。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例,甄别驱动因素、佐证补偿模型。结果表明:① 从传统建筑风貌、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及其村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湘西传统村落符合实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的条件;② 从景观特性及价值、外部市场认可度、自我损失、政府管理等层面而言,湘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符合所提出的补偿模型;③ 从驱动因素看,湘西82个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特征符合模型中的景观特性、政府管理、外部市场和自我损失综合驱动型;④ 湘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可划分为社会经济补偿型、历史文化补偿型和自然环境补偿型,各类型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均影响补偿模型结构。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计量地理方法和GIS手段对广东省12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域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梅州、清远、广州和湛江四市;从地理区域尺度来看,传统村落在广东省四大地理区域不均衡,呈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集中分布在粤北,其次是珠三角;另外,广东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别在梅州和清远存在2个高密度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为传统村落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区的榆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形态指数、空间句法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空间分布到个体形态特征,揭示地域环境与村落选址、形态生成及空间组织的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榆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呈现“西北稀疏、东南密集”的总体空间格局,纵观历史发展格局从东到西呈轴向集聚形态,存在沿山腰等高线、支流流向的分布特征;在地理环境限制下,传统村落外部边界形态主要为块状集聚、指状离散形态发展,空间集聚中心出现村落内部与村落边缘交通的差异化分布;通过地理、生态、气候和风水对村落空间组织的内在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村落形态演化从生存适应性转向主动寻求发展,揭示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成、组织、生长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