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名》2009,(2):33-33
辽宁北方黄牛交易市场——亮中牛市是东北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坐落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辽北重镇——辽宁省昌图县亮中桥镇。  相似文献   

2.
周尚意  吴莉萍  张瑞红 《地理研究》2015,34(10):1994-2002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采取实地景观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的节事活动与地方文化空间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在空间生产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节事文化空间的“第三空间”性质。研究表明:第一,政府在节事活动中占绝对的权力地位,以行政和财政手段投入节事活动,从而赋予实体空间新的文化符号意义,进而实现空间的再生产。第二,政府努力创造非排他的消费条件,从而使得人们公平地享受节事活动这一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机制下空间再生产中的不公平性。第三,该区域的节事活动努力营造观念与实践、自我与他者融合的“第三空间”,使空间具有自下而上的再生产活力。第四,与历史密切联系的节事活动增强了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资本。从结论延伸出两个建议:第一,区域性节事活动的策划组织人应将节事活动与本区域的历史植根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地区实体空间恒久且独特的文化软资产。第二,强化个体日常社会实践和抽象文化符号的联系,加强个体对本区文化形象的理解,从而达到认同。  相似文献   

3.
牛的种类     
《中国地名》2009,(2):21-21
牛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吉林红、三元杂交牛等优质改良黄牛、繁育母牛、架子牛、肉牛等。从驯养的角度讲,牛又分为家牛和野牛。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特殊的语言现象,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地域文化的丰厚积淀。本文从地理环境、历史传说、移民历史、军事活动几个方面来解读青岛的地名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纯  王敬甯  陈平  王缉慈  吕斌 《地理研究》2008,27(2):439-448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本文以北京南锣鼓巷的案例,展示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自发形成的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近十年来,作为老城中心休闲场所的南锣鼓巷,已经成为演员、导演、编剧和其他艺术者集中的文化创意地。质性访谈和小样本的问卷调查显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周边高等级的艺术和演出机构提供了创意活动的有力支持,有形的历史文化空间则形成创意过程的催化剂;而酒吧和咖啡店等的出现使创意人才得以聚集,其中的创意交流活动则促进创意成果的产生。本文认为,打造文化创意园区并非唯一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吸引具有创意潜质的人才,将其有机地组织并提升集体创造力,进而促进创意活动更密集地发生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区广场分布、辐射及其文化生产空间差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场是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城市中重要的文化生产空间。文章首先选择北京城区广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了三级广场的分布状况,结合人口分布对广场分布进行了评价;其次调查了北京城区一个典型剖面上的4个广场,用格林方法确定了4个广场之间的空间分割点,并依据对广场活动者的调查,确定了每个广场的空间辐射范围的平面形态,从而确定了这4个广场文化生产空间的大致范围;第三,调查了广场的文化活动类型,并将活动类型的差异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圈层进行了比较,从而解释了广场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结论是,城市广场的建设属于城市实体空间建设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自觉的、理性的行动,本着公平的原则建设广场,将使城市各个地方的居民具有依托广场开展文化活动的可能,并借助广场创造城市新的多元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起源于北宋杨家将抵抗外敌入侵历史的杨家将文化,经过长期的戏剧、小说等文艺形式和信仰扩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品牌之一.与杨家将相关的地名分布广泛,遍布内地18省市.其成因与杨家将历史活动、文化信仰、军事激励、祭祖文化等因素有关,地域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形成以杨家将历史活动区域为中心的历史活动区、军事文化地名扩散区、敬仰文化地名扩散区、后代迁徙地名扩散区四大功能区,其中以黄河中下游和汉水上游地区为杨家将地名分布的最大板块.  相似文献   

8.
钱海林 《地理教学》2010,(23):49-51
旅游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消闲性活动,它牵涉到自然、文化等各个方面,读旅游系统模型图,回答1~3题。  相似文献   

9.
薄洋 《中国地名》2009,(12):22-23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往和生产活动的产物。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地理实体、居民聚落和地域区划所取的名称,是特定的一种语言符号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印记,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地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公益性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记了千百年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10.
节庆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缩影,而且聚集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哈尼族居住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已有很长的历史,就元阳县境内的哈尼族而言,虽然生活在同一地区,每个村寨的建寨历史和节庆活动却有差异.对元阳县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村寨即阿者科、牛倮普、全福庄中寨、垭口和上主鲁老寨5个村寨的建寨与节庆活动进行比较研究,体现了哈尼族节庆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仪式展演理论的景颇族“目瑙纵歌”旅游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是各种社会性活动的总称,也可作为单个活动的特指。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活动形式,因而是一种民族仪式。仪式具有象征性,"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一个充满了众多文化符号的象征系统。该仪式受到政府、市场的双重推动,正面临旅游化的趋势。针对"目瑙纵歌"当前旅游化趋势的现实,用西方仪式展演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就景颇族"目瑙纵歌"的旅游化原则、方式进行初探,构建科学合理的展演模式,以更好地促进节日文化在旅游环境下的传承与保护,同时满足旅游者的文化体验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结合环境演变资料与考古发现,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文化的发展。表现在:随着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环境的到来,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强;细石器文化活动模式发生显著改变,由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的短暂宿营式居住模式演变为相对固定的聚落模式;暖期中较好的水热条件,刺激了仰韶、马家窑文化在本区东部河谷地区的扩张,在暖期的6~4 ka BP形成了东部河谷地带马家窑文化,西部高原细石器文化并存的区系格局,两种文化体系在共存中交流,在交流中高原细石器文化掌握了农业种植、使用了陶器,全面推动了高原土著文化进入新石器。  相似文献   

13.
以济南小清河为例,通过分析小清河的历史足迹和文化底蕴,挖掘小清河文化内涵,揭示小清河文化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梳理文脉、拓展河流文化新内涵;意向塑造,建设河流文化宣教载体;文化设计,恢复文化记忆;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传承,开展积极有益的宣教活动;文化研究,成立文化研究机构等措施,旨在为我国今后更好地开发利用河流、保护河流文化,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文化的塑造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重点,而游客、居民、经营者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其认知和态度则是历史街区开发的基础,对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的转型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该文以北京前门历史街区为例,借助内容分析法和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从游客、居民和经营者的综合感知视角,探查地方文化的重塑效果。结果表明:(1)前门地区地方文化构成要素分为物质层、非物质层两大类,包括特色建筑、街道肌理、景观符号、特色商品、地方品牌、文化活动、传统习俗、名人轶事、文学曲艺、生活方式10个子类;(2)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地方文化的感知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对其文化内容和要素的反应相似;(3)游客、居民、经营者对前门地方文化表达的情感反馈均较积极,但居民反馈相对较低,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重点;(4)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利益主体中的期望和表现效果具有一定差异,其中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是未来提升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5.
李娜 《地理教学》2014,(12):176
文化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从文化语境与翻译这一观点出发,首先分析并确定了文化语境和翻译的定义。接着进一步探讨了文化语境对翻译的意义,然后分析文化语境包含的不同要素是怎样影响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化",即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城市文化的内涵、本质出发,分析了城市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是地域性、包容性与选择性、多样性与连续性、可视性。利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空间、城市符号、城市活动三类要素对城市文化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城市文化与城市设计的关联,探索利用城市设计要素表现城市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江西沟遗迹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处有连续地层的重要细石器文化遗存,对其人类活动指标(石器、动物碎骨、陶片等) 与环境指标(磁化率、色度、孢粉及集成结果) 对比分析表明:细石器文化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在全新世JXG2 细石器狩猎者一直生活在以蒿为主的草原环境.在9 ka BP以前的早全新世,环境状况不断好转,人类已经在湖区活动,并逐渐增强;9 ka BP后最佳的水热组合,较高的草原覆盖,为细石器狩猎者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推动文化进入鼎盛期;6 ka BP后随着环境干冷化,细石器文化也开始衰弱.孢粉分析发现9~6 ka BP高的禾本科含量及种类丰富的杂草花粉,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是禾本科含量在6.7~4 ka BP保持较高水平,此时段恰是陶片开始出现并普遍使用的时期,推测与JXG2 先民尝试种植农作物有关.高原东北缘在6 ka BP之前为细石器文化,6 ka BP之后高原史前文化开始发生分化,细石器狩猎者活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上,农业种植者占据了较低的河谷地带,在二者交接地带,形成了兼具细石器文化与农业种植文化特征土著新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19.
体验经济赋予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新的内涵,也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成为必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应遵循产品独特性、体验主题化、高度参与性、文化真实性的原则,从体验主题的确定、体验氛围营造、体验活动的策划、体验线路的安排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5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一、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是指民间与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约定俗成的风俗生活和文化的统称,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泛指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